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世居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及其他民族适应草原生态环境,创造并发展了以游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基础的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弘扬草原文化,是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需要。草原文化蕴含的精神气质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内蒙古大学建校60周年,回顾60年前跟随恩师李继侗先生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从事草原生态学工作,有幸同草原上的农牧民亲历了最华美的草原风光,领悟到草原的资源价值和环境功能是不可取代的.我国北方草原是人民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北方各民族发展的文化摇篮,是生态安全的根本保障,是北国疆土的生态瑰宝.国务院发布的文件中明确规定了草原地区在今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首先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求全面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国家生态安全地带.二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也是新型化工基地和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北方草原地带的景观生态多样性与资源禀赋,使草原生态-产业-文化复合系统可以发挥环境-资源-经济-文化-社会的耦合效应及多项功能.但是,长期以来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缺乏完整的理解,特别是草原的巨大环境效益和潜在的能量与物质资源常常被人们所忽略.草原在"一带一路"中的沿边地理区位、草原生物多样性、光能风能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都是在草原构建新型产业基地的巨大优势.因此,一定要总结历史经验,发扬草原文化的精髓,走向草原发展的科学创新之路.要因地制宜地治理草原退化,实行休牧与轮牧,实现草原的更新复壮.也要进行草原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开发适宜的土地,建设节水的人工草地与饲料地.还要强化草原法制管理,建立草原保育及生态补助的激励机制.总之,要发挥系统耦合效应,构建草原新型绿色产业体系.我们认为,完善对草原生态建设投资的优化管理体制,切实依靠科学技术,严格遵循自然与经济规律,草原地区实行"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休牧轮牧,建设草地,夏牧冬饲,异地育肥,增加投入,集约经营,改善管理,确保安全,系统开放,持续发展"的模式,在发展农牧产业和建立新型产业体系的同时,保护好草原生态安全的目标是指日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实行生态主义,发展绿色生活方式,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顺应时代趋势、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扬少数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充分依靠制度规范,对西南少数民族绿色生活方式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内的特定文化体系,生活在草原地区的诸民族因自然环境、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而选择了与中原地区迥异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其生活方式诸如衣食住行、节庆、游艺、信仰等均与中原文化有着明显地差别。草原文化影响了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其传播路径主要依赖商贸、冲突与人口迁移。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上看,草原文化传播的面是全方位的,所经过的地区是人类生活的聚集区,文化的冲击力与波及面较大,而游牧民族四时迁徙的特点使得文化的传播速度较快,持续性长久。  相似文献   

5.
郭耕 《科技智囊》2009,(3):62-65
二十世纪是人类发展史无前例的时代,高度发达的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舒适、便捷和富足,同时,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商业繁荣并存的是环境污染、资源耗竭、人口膨胀、生态退化。种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甚至休闲方式、游憩方式,正日复一日地加重地球的负担,破坏赖以生存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对内蒙古和甘肃省几个地区草原生态治理情况的调查表明草原生态退化形势依然严峻。依据调查情况分析了我国草原生态治理政策和项目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认为草原生态治理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提出了草原生态治理的制度建设尤其重要,应以草原生态科学为治理基础,把减轻牧区人口压力与发展教育作为首要任务等完善草原生态治理的政策思路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通过对河南省1600名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健康生活方式和体育生活方式的问卷调查和相关分析发现:体质健康与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生活方式高度相关;体育生活方式与该阶段的体质健康水平的相关性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健康生活方式紧密相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建议学校在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中应该包括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和体育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这样才可以反映出学生在整体水平和阶段性变化中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加强草原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牧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全面回顾了近些年草原保护与建设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剖析了草原保护与建设在生态、生产经营方式、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的困境,并借鉴了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在草原保护与建设方面的经验;最后本着理性思考、合理发展的原则从加大草原生态保护投入力度、转变草原牧区生产经营方式、完善草原法律法规等方面给出了草原保护与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考察吉林省西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草原、旱田和水田)对苏打盐碱土水溶性有机物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田中有机物质的质量比最高,为27.08g/kg,草原中有机物质的质量比最低,为21.63g/kg;水溶性有机物(WEOM)的质量比为水田旱田草原,芳香化程度为草原水田旱田,其值分别为3.90,3.79,3.31L/(mg·m);WEOM三维荧光光谱在区域Ⅲ和区域Ⅴ的荧光强度最高;WEOM荧光区域积分值为类腐殖酸类富里酸类溶解性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类色氨酸蛋白质类酪氨酸蛋白质;类富里酸质量比为草原旱田水田,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质量比为水田旱田草原,类腐殖酸质量比为旱田草原水田.即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中WEOM的质量比和组成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树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但要求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引导,同时要求大学生积极面对,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加强修养,提升综合素质。通过此次对农村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特征;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本文建议高校要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和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从而不断改善当前大学生生活中的不良状况,让大学生能够健康学习、生活与成长,并由此提升大学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为评估草原生态补偿的有效性及效率,基于社会-经济-环境-政治-文化的五维框架,利用内蒙古赤峰、通辽两市10个旗县的调研数据,借助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农牧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农牧民满意度总体较高,"基础设施受损状况""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劳动力人口数"等因素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农牧民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年收入"则呈现显著的负向作用。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当前草原生态补偿各项工作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建议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探索多元化、市场化的补偿方式,因地制宜制定补偿标准,探索草原生态补偿减贫新思路等,以期为后期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及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草原畜牧经济文化类型在当代的新近变迁,主要体现为政府和牧民通过实施退耕、退牧和还草、还林工程,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本文介绍并讨论了关于这一举措及其效果的两种不同观点:完全赞成的观点和不完全赞成的观点。不完全赞成的观点把草原生态重塑与畜牧生产方式转变问题放在天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度其内在关联的系统中来考察,强调指出:指导政府决策的草地生态科学还不够“科学”;不减畜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草畜矛盾和生态恶化;要充分认识牧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社会资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济发展要实现“草、畜、水”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这是草原生态文化中的核心。草原生态伦理文化,至今仍然植根于蒙古族的价值取向中,这就为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提供了文化和心理上的支持。草原生态文化所孕育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功能,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建设必须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大力弘扬草原生态文化,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营造经济发展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舆论环境,对于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北方草原生态环境、草食家畜品种改良与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总结了多年来开展的以羊养殖为主的草原生态畜牧业试验结果,初步报道了在荒漠化草原地区以草食家畜良种繁育与草地资源科学合理利用为主的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若尔盖草原已经严重退化、沙化,草原生态平衡以及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草原的修复是一项严峻的生态环境工程,修复工程一般有:补播改良、混播植草、公路边坡挂网植草等。草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栽培条件,符合建植人工草地的目的和要求。补播是天然草原治标改良的一项重要措施。混播是提高草地生产力、改善质量和增强持久力的有效措施。草原公路施工对草原产生破坏,应立即恢复,可采用挂镀锌铁丝网施工等方式。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消费文化包括消费观念、消费心理、消费品格、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规律等.本课题的调查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消费文化具有前卫性、超时性、发展性和不平衡性.大学生消费文化对社会消费文化发展和现代人生活方式变迁有较大的影响张力;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发展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变迁享有同一轨迹.在大学校园,高消费者和低消费者同在,早熟型消费与不成熟型消费共存.不成熟消费、攀比消费和非理性消费不仅给学生家庭生活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而且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健康.高等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进行生活能力和消费观念教育,要在大学生消费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教育方面有所作为,要建设高品位的大学生消费文化环境和氛围.对大学生消费文化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就是对现代人生活方式变迁的恰当把握.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经过10多年基本草原生态的保护和建设,草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控制”向“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转变。针对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难点,从指导原则、保障体系、具体措施等方面总结克什克腾旗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蒙古高原属温带草原,其特定的地形、气候及植被等自然生态要素的分布状况决定了在这一地区生活的人们只能以畜牧业为主要生计,并在此生态基础上创造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文化适应方式。该地区的历史发展证明.无论对环境还是对人,这都是一种两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人与草原的和谐发展。中国草原面积广阔,但存在沙化等诸多问题。创新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要从树立草原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宣传,培育人才,构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政府考核体系,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等入手。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多方行为体的参与,是一个协同治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提高生态消费力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生态消费力对人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有重要作用。我国近年来发展生态消费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从消费主体、客体、消费环境等方面提高生态消费力,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发展生态消费力,弘扬生态文明,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