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科技文化起源多元化、科技文化思想理念多样性的论述,指出了科技文化背景多样性的客观性、合理性,进而论证了科技文化背景多样性对于科技文化发展的意义。阐明了在现今科技发展基础上,尊重科技文化背景多样性的现实,进一步完善科学思维,实现在自然观、科学观、科学方法论等方面质的跃迁,对促进科技文化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2003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为中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问题的研究.这一问题触及到一些基本理念:大学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怎样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文化中的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有什么影响?笔者从大学发展史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认为近代科技革命引起科学与人文的分离,形成"两种文化";新时期科学与人文走向整合是现代化运动发展的一种文化需求,是文化现代化的必然发展趋势.现代大学文化的历史使命之一就是修复、整合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裂痕,促进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发展,这也是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强项、优势是人文文化;弱项、不足是科学.因此在大学里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不仅要扬长(人文)补短(科学),更要注重二者的互补融合.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缺失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理论探讨更应注意人文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对基督教与科学之间关系的探讨持久不衰.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基督教文化与科学是对立的.本论文在肯定基督教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确阻碍科技发展的前提下,从当今意义危机和价值迷失日益严重的境遇下出发,指出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与科学关系重新审视的必要性.后经史实分析打破了把基督教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断言为一部冲突史的传统观念,证明了两者之间是一种并存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科学史与后人文主义--析皮克林的后人文主义科学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代美国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安德鲁·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的科学史观.指出他欲建立独立于科学家的解释方式的"历史解释",以超越传统的逻辑实证(经验)主义的科学史观;摆脱爱丁堡学派的"利益模式"在实践上的困境,以"后人文主义"(posthumanism)的观点来看待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文化的多样性、异质性来理解实验室中的科学文化.这些新观念对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对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沟通与融合带来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两种科学范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与比较经典科学和系统科学,两种产生于不同的时空及文化背景中、不同范式指导下的科学形态及其不同的认识论模式,提出在人类科学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需要以多元化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科学。  相似文献   

6.
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实现民族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我国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必须基于多元文化的背景。我们有必要借鉴多元文化科学教育理论 ,结合我国的民族文化特点与当前少数民族科学教育发展状况 ,就多元文化背景下科学素养的提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公共科技政策分析是一个颇具多样性的领域.新古典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政策科学4种理论进路各有特点.新古典经济学的政策分析非常清晰,可提供直接的政策工具;演化经济学给予科技发展一种系统的理解,可得到科技发展的结构性制度安排;STS 以宽阔的视野,在政策导向、科技行为的规范、政策对科技的建构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措施含义;政策科学的分析关注政策系统,为改进政策过程提供认识基础.基于对4种理论进路共性与差异的比较,提出了一个公共科技政策分析的整合的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8.
"科玄之争"与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是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从这一视角反思20世纪初期的"科玄之争",便有了一种特殊的历史意义."科玄之争"作为一种文化象征,预示了此后中国文化发展的重大主题在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当代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必须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展开,要解决好中西文化的沟通、科学与人文的融会和个体与人类的统一这样一些关键性课题.  相似文献   

9.
<正>科学文化、科学教育、科学与公众、科学与伦理、科学与决策等对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把科技工作与社会研究分隔开来的做法已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科学与社会相结合的观点是在科学、技术、创新基础之上一个更深更广的战略思考。欧盟高度重视科学与社会的结合,其科技发展战略框架的构成为:人力资源和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科技工作,对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对科学文化的重视却普遍不够,这是当前我国科学发展中的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弘扬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命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近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不仅要靠科学技术的支撑,也需要科学文化的引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共同推进人类社会进步。大学文化建设除了重视人文文化,更不能忽视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