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秦王破阵乐》作为唐代大曲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不仅对与唐有关的周边国家有影响,而且从宫廷传至民间,一直在今天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西安鼓乐》保留曲目中,还能看到它的存在。从其产生源流、传播路径、遗存现状及存在原因等方面开展探讨,挖掘其文化内涵,以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保护和传承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
《庆善乐》是唐代重要的宫廷音乐之一,是唐代"三大舞"之一和比较具有影响的燕乐大曲之一。因此,理清《庆善乐》的创作和变迁过程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它不仅可以勾勒出《庆善乐》不同时期呈现的舞容乐风,也可以探讨出《庆善乐》历史沿革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代舞马活动集中于宫廷,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舞马活动的渊源可上溯至夏代,而以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鼎盛,安史乱中迅速衰落,唐德宗时期再次出现于宫廷,其后逐渐消失.唐代宫廷舞马表演多见于千秋节庆典、外交、朝会、酺宴等场合,舞容繁复,艺术技巧极高.唐代宫廷舞马活动不仅具有极浓的娱乐性,更蕴含着颂圣意味、仪式功能及象征寓意.其与《霓裳羽衣》一样,代表着大唐盛世的辉煌,反映了王朝的兴衰.  相似文献   

4.
“礼乐”互动指的是“礼”和“乐”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所形成的关联共生、相济为用的人文特质,其源于周代礼乐文明,以中和的秩序为内在精神,逐渐演变为以儒家美学为主导的审美价值体系、思维形式与意义表达。以此视角探究久为经学名目所掩的唐代“九经”之一《周礼疏》,彰显经学家贾公彦在义疏中展现的儒家审美思考。其《疏》是在唐代初年以礼乐立国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中展开的,主要就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礼”“乐”关系、“礼乐相济”等论题加以继承与补充,在对律吕、礼器等的诠解中申发了礼乐“中和之美”,还就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予以探讨,是儒家美学和礼乐审美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官修科举教材,其对唐代及后世的礼乐文化建设给予影响深刻,美学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唐朝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最高峰。对唐代音乐文献的研究,在正史中主要依靠《旧唐书·音乐志》和《新唐书·礼乐志》。通过两者内容的综述比较可以发现:前者偏重于“乐”,比较注重音乐品种和音乐史实的叙述,行丈简洁;后者倾向于“礼”,对礼仪的描述篇幅巨大,论乐的部分较少且认识深刻。  相似文献   

6.
"坐、立二部伎"是唐代文化的产物,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坐、立部伎"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或一种音乐制度大约产生于隋代,完备于唐玄宗时期.唐代"坐、立部伎"属于"燕乐"乐种,到唐德宗时期,"坐、立部伎"走向衰退."坐、立部伎"与多部乐之间是并列关系,这种关系的确立是逐步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很可能按乐种分布和按坐、立分布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7.
《大武》是西周宫廷"六代乐舞"之一,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表演形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表现力。其三部性的结构体制、各结构段落的不同音乐性格以及采诗入乐的创作手法均与后世魏晋俗乐大曲和唐俗乐大曲有相通之处;《大武》主要由乐工舞人与贵族子弟承载,用于祭祀、宴飨等礼制仪式,具有礼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唐代教坊是我国古代音乐历史上重要的宫廷音乐机构,经历了盛唐时期的繁荣,也见证了晚唐的衰落。它是研究唐代燕乐的重要线索,一直以来,受到各方学者的关注,他们在教坊设立、编制、所用乐器及曲目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笔者试图从论文研究的角度出发,将搜集到的近30年来的论文作一篇综述,以期更加全面的了解唐代教坊音乐。此外,将论文中涉及到的关于唐代教坊的古籍和现代书籍稍作梳理,以便大家更加方便的研究唐代教坊。  相似文献   

9.
唐代宫廷通过征收赋税、内官进奉、外官进奉和外蕃进奉等手段使得国库丰盈,这样唐代宫廷就有余财频繁地举行宴饮活动。唐代宫廷宴饮的主要类型有节日宴会、皇帝游宴、皇家醣宴、庆功宴、朝会及伴随祭祀活动而举行的宴会、宫廷内宴、皇帝为任命的外官饯行宴、皇帝迎接外蕃的宴会。唐代宫廷宴饮中主要的佐乐活动有行酒令、乐舞表演、百戏游艺节目表演等,这些活动一方面有效地调节宫廷宴饮气氛,另一方面也使得唐代宫廷宴饮风俗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唐代宫廷宴饮风俗作为一种上层丈化,为唐代社会各阶层所效仿,同时这种风俗也被五代直接继承。  相似文献   

10.
音乐人类学研究以人的生物特征和民族文化特征差异而形成的不同音乐文化。藏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以及以萨班《乐论》为标志的音乐理论。文章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解读萨班《乐论》中有关音乐声音的概念"俱声乐"和"缘起乐";音乐的社会行为和音乐家的社会地位;人体发音部位与音调和歌词的关系;人的声音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的生理特征和声音的关系等。认为萨班《乐论》中体现的音乐理论与音乐人类学理论存在诸多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1.
“乐歌运动”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现象.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影响到了中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使其走上了接轨西方的专业音乐教育的道路。为中国的专业音乐创作打下良好基础。它所带来的一些西方音乐的形式与体裁及西方乐理和音乐知识都给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血液。在这种冲击与影响下中国传统音乐的主导地住不断下降。此时,中国近现化的音乐家们。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音乐”之路。  相似文献   

12.
音乐的存在方式问题,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的首要问题,是属于音乐本体论研究范畴。然而,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产品,中乐和西乐,其存在方式卓然异趣,这很让人深思。在此,我们借黑格尔在表述“绝对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时常用的哲学概念“自在”与“自为”,对中乐和西乐之存在方式作一比较研究,试图从哲学上揭示中乐和西乐卓然异趣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对朝鲜族民族民间音乐中的调式研究,是研究朝鲜族音乐的基础。其中,对朝鲜族民歌中调式音阶的分类研究,以及对于各种调式音阶在民歌中的表现意义与可能渗透的各类题材与体裁的认识,是深入了解朝鲜族民族民间音乐存在的形式与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平调调式是朝鲜族民歌中的主要调式之一,因此,对平调调式音阶的认识与了解,也就必然成为研究朝鲜族民族民间音乐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考察音乐“雅”与“俗”的历史渊源入手,论述“雅”与“俗”之间存在着分岐,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二者又存在着互动性,即“雅”的音乐是由“俗”的音乐演化而来的,而“俗”的音乐经过艺术家的加工,也是可以雅俗共赏的。  相似文献   

15.
回顾上个世纪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思现存的音乐教育体制,可以发现,音乐创作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相当薄弱,和振兴"中华乐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深入思考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及目前存在的局限性,采取合理措施,早日实现"中华乐派"的腾飞。  相似文献   

16.
在诸多的布依族民歌中,山歌《好花红》是广泛流行、曲调悠扬、旋律优美的民歌,被誉为布依族民歌艺术的经典,是贵州中部地区羽调式山歌的重要代表。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乃至更多民歌的产生都有与之特定的生成环境,从《好花红》民歌的艺术内涵上看,都已深深融入了环境特征,有其生态根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音乐的"中和"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和”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有很大影响。传统音乐的“中和”之关,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自然和谐、人和、“和而不同”以及对比统一。  相似文献   

18.
"内感觉"与"外感觉"意识上是否统一,是学生在学习歌唱过程中,掌握歌唱方法的关键.本文从两方面说明"找感觉"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赵玲 《长沙大学学报》2009,23(1):119-121
在音乐中,“乱”是一种古代曲式术语,春秋战国以来的歌曲、乐舞,以及汉、魏相和大曲中,均有“乱”的歌词实例。巴人音乐申的“乱”不仅是音乐的高潮,而且是古代整个宗教祭祀活动祭仪的高潮部分。对于“和声”一词,因读音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巴人音乐中的“和声”,指歌曲衬词中由他人应和帮腔的部分,也称为“垫词”或“衬词”,具有即兴性和随意性。巴渝遗音《竹枝词》中的“竹枝”与“女儿”就是其和声。  相似文献   

20.
"气"是歌唱的动力及源泉,是声乐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它也是歌者进行歌唱训练时首先要攻克的技术难题。没有良好的气,就没有美感的声音。在声乐教学中,"气"的训练是歌唱技术训练的核心。结合声乐教学经验.从声乐理论与教学中"气"与声音的关系,声乐教学中"气"的训练方法两个方面阐述了"气"的技巧对声音训练的重要作用,并且探讨了声乐教学中"气"训练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