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国翻译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翻译美学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研究。若仅从翻译审美客体和翻译审美主体角度探讨翻译审美再现缺乏新意,而将翻译美学与会话含义理论相结合则不失为新尝试。  相似文献   

2.
实践美学从实践本体出发研究审美发生、审美本质等问题,克服了主客观论美学的某些局限,推动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实践美学混淆了哲学本体与美学本体的区别,说不清实践到审美之间的发展行程,实践创造不出“美本身”和全部审美对象。“实践自由”说是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的美学理论模式,无法说明审美的本质。实践美学缺失“形而下美学理论品格”和“形而下美学理论形态”,并不是功能齐全和形态完整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徐丹  陈月红 《科技信息》2009,(19):164-164
近十年来格式塔美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格式塔美学理论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价值,并以夏济安翻译的“西敏大寺”这篇散文为例.解释了格式塔再造中篇章结构调整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根据翻译美学理论,从翻译审美的主体和客体、翻译方法和翻译效果等方面研究《樱之家》的译文,探究如何在散文翻译中再现其美学特质,并揭示翻译所造成的美感磨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评析了郁达夫的抒情散文《江南的冬景》的审美信息并鉴赏了其英译文对它的审美再现。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翻译这类美文,翻译美学理论应该始终贯穿于散文翻译的各个层面,审美主体即译者要首先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信息后作出符合审美标准的译文,完成美的再现。  相似文献   

6.
王闻 《科技信息》2009,(6):91-92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它把读者接受置于文学研究的重要地位进行考察,宏观上沟通美学与历史的关系,微观上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翻译理论与接受理论的结合必将促进翻译研究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7.
译作之美既与原文即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有关,同时也与译者即审美主体自身的审美条件有关,只有两者处于相互统一,相互作用的审美关系中,翻译作为审美再现过程中才能具有审美效果。本文运用现代翻译美学理论基本构想,对《江雪》多个英译本比较分析,从美学表象要素,如语言、音韵以及非表象要素,如形象、意境的角度分析各个英译本的利弊得失,又从审美主体即译者的审美条件分析在实现审美再现的过程中的得与失,最后从翻译的目的性和功能性角度提出翻译美学标准的相对性,每个译本在特定的环境下都有一定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8.
广告文本的翻译属于应用翻译范畴,以宣传商品、说服顾客、刺激消费为目的。翻译美学是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信息,来探讨和研究语际转换的具体过程中的美学问题,帮助译者了解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而提高语际转换能力和对译文的审美鉴别能力。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看,中文广告语翻译的内涵美主要包括意蕴美、文化美和个性美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文学作品的“言、象、意”意境构成之学说.借鉴审美鉴赏力需要通过后天训练来提高遗一美学观点并运用文掌及美掌的一些相关理论对实际翻译作品作.具体分析论证.试图说明直译在释义上具有可发展性.因此它本身有着较为根本、深远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翻译中的审美活动入手,探讨了将现代美学理论自觉地运用于翻译过程,使源语文本的审美品质基本对等地再现于译入语文本的问题。强调译者要充分了解英语与汉语思维、心理和文化的差异,清楚英汉语各自审美观的不同,洞悉原文的美学信息,发挥审美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传递源语文本的美学品质。  相似文献   

11.
“孔颜之乐”命题的演变经历了宋儒前的语词诠释、宋儒以来的哲学命题诠释和王国维以来的美学命题诠释三个历程。从美感问题出发,围绕美学史发生逻辑,“孔颜之乐”美学命题有两方面的内涵:其一是人格美感,即“从吾所好”的审美情趣观、“君子上达”的审美意志观与“忧道不忧贫”的审美认知观;其二是艺术美感,即“曲―数―志―人”的四层境界论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艺术评价“中庸”之道。“孔颜之乐”美学命题的价值主要为发展当代美学基础理论与解决当下民众自身的精神困境,有益于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立足“人生美学”,并为当下民众探索“诗意地栖居”生活模式提供了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过故人庄》两英译本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因其独特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会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解读,进而产生出不同的译本。因此,强调"文本接受,读者中心"论的接受美学对于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接受美学理论,文章对比分析了孟浩然《过故人庄》的两英译本,着重从韵律、意象、意境三个方面来看译者对诗中未定点和空白点的不同解读,以此...  相似文献   

13.
严羽是通过以“妙悟”说为中心的审美主体论、以“兴趣”说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和以“入神”说为极致的审美理想论三大理论主干来表达自己的美学思想的。他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和境界在神韵论思潮发展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历来研究严羽的人多看到其对“兴趣”说的提出对文学发展史的贡献,而很少深入去探讨他对神韵论的重要作用。笔者尝试深入探讨严羽的美学思想对神韵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革新的领袖,他的文学主张和美学思想整整影响了一代人的审美倾向。他关于“古画画意不画形”的理论,关于“超迈横绝”与“深远闲淡”两种风格的探讨,关于“学书静中至乐”的审美心胸的理论以及关于“吏部文章二百年”的对韩愈的充分肯定,使得北宋前期的美学思潮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释义学翻译理论以释义学的基本原理-对应的配合-为指针,以翻译实践所需要的方法手段为核心,探讨学翻译在多元格局中所需求的语言功能及其动态模式,这一理论重在研究学翻译实践中关于艺术性或审美意义上的语际转换,也就是语言形式外壳的因素在“脱离”之后如何使原意蕴内源涵的保留成为可能,以及这种可能经由目的语化的吸收之后如何在语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之“异”,同时造成“陌生化”的审美效应和艺术感染力,进而促进目的语本读的审美领域的扩大及其艺术水平的提高。重要的是,它提倡以“中庸之道”,“执两用中”的中国哲学精神来研究学翻译的方法论,使中国哲学在译论上发挥出应有的指导意义和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对旅游文本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启示。在旅游文本的翻译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中西文化、语言和审美习惯的差异及译文读者(旅游者)的期待视野,重视对其认知心理、语言习惯、审美情趣、文化心理等的关照,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翻译方可为读者(旅游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7.
如果从实用美学的角度考察杂文写作,杂文的内容应该是怎样的呢?苏联美学家卢那察尔斯基在论述实用美学时提出一条最基本的原则:产品“不仅要实用,合人民的口味,而且要使人感到愉悦。”这对杂文(精神产品)来说,就是不仅要能够提高读者的思想认识(“实用”),而且要使读者在提高思想认识的过程中“感到愉悦”。因此,能否使读者在接受过程中享受到审美愉快,便是杂文内容是否具有审美品格的标志。那么怎样的杂文内容才有审美品格呢?我认为必须具备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8.
作为喜剧审美客体的“丑”从来都是喜剧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西方美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将“丑”定位于“美”的反面的同时也将喜剧中的“丑角”定位于“否定性形象”。这一承袭了几千年的观念在中国当代喜剧美学界受到了质疑:“丑”不是“恶”,“丑角”也不只是“否定性形象”,还可以是“肯定性形象”。无疑这是对“审丑”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大众传播学和美学的基本原理,从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入手,把大众传播置于美学范畴,进而把美学观点贯穿于大众传播活动之中,分析其中“美”存在的客观性及其特征。建立起大众传播审美特征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而研究大众传播审美特征对其自身发展和广大受众的影响及指导作用,阐明大众传播审美特征对于其自身发展和受众的指导作用。并期待以此实现对大众传播学基本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实现对大众传播媒体发展实践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总能以其多样灵活的表现形式以及独特的语用价值,向读者呈现其含蓄美,从而达到特定的审美效果。接受美学理论从文学作品文本意义的实现和译者的创作自由两方面给文学翻译以启示,并为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为研究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继而,总结出以模糊译模糊、以精确译精确、以模糊译精确三种具体的翻译技巧,以成功地实现文学作品模糊美的语际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