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针对土地督察业务数据繁杂的实际情况,对督察业务涉及的数据进行了分类,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土地管理本底数据、专题业务数据、成果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预处理研究和数据库设计,提出了土地督察业务数据体系,以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督察业务数据的目的.本文的研究对深入了解土地督察业务,科学管理土地督察业务数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建设》2012,(4):14-15
《信息化建设》: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编制360名,人均督察面积2.7万平方公里。范围广、任务重、责任大的现状,使得土地督察信息化工作显得尤为迫切。武汉督察局的在线土地督察系统集综合业务办公、督察线索发  相似文献   

3.
随着3S技术发展,可以把各种数据集成到一个三维可视化的平台,这也正是国土部门“一张图工程”的要求。土地督察制度的建立,有力的银障了土地利用的合理性。本文论述了3S技术如何在土地督察中应用的,分析了其关键技术;并在土地督察内外业中提出了实施方案,使其在土地首察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土地督察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管理制度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当前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土地督察制度的绩效评价入手,可以从宏观层面把握土地督察制度的发展,而探寻政策实施效果亦日益成为学界探求的重要科学问题.文中通过对公共政策绩效评价进行研究,并结合我国土地督察制度的演进过程,综述了我国土地督察制度相关绩效评价研究,并综合诸多研究者的相关成果模拟出综合模型.从事前绩效评价、事中绩效评价、事后绩效评价角度对我国的土地督察制度绩效评价做以展望,为该制度绩效评价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模型方法和相关的理论工具,采用实验法等对政策加以测量,以此使制度得到深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陶明  吕艳辉  李权 《科技资讯》2012,(22):142-142
由于几十年经济的粗放式发展,使得我国自然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加强水资源管理提上了国家的重要议程。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和水系统科学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本文对水资源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水系统科学为应对这一挑战所做的前瞻性、战略性以及交叉性研究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了未来水资源管理及水系统科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贺冷松 《科技资讯》2013,(30):240-240
检务督察作为检察机关加强内部监督的一项工作制度,在严肃检察纪律、保障检察机关以及检察干警依法行使检察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检察机关作为检察系统最基础的组成单位,队伍建设水平和执法办案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检察系统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因此,大力加强基层检察机关的检务督察工作,对推动检察工作整体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廖莲芬 《科技资讯》2009,(6):123-124
针对当前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严峻,本文首先从技术、管理体制、政策与规划等三方面介绍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与问题,然后提出对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四点建议:(1)完善治水制度;(2)引入生态补偿制度;(3)加强流域水资源的价格管理;(4)明晰水权。  相似文献   

8.
水足迹是当前测度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环境影响的最好指标。本文以我国南方水资源丰沛省份——湖南省为例,构建了水足迹账户,计算了2005年湖南总水足迹和人均水足迹以及水足迹相关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湖南省水足迹在全国处于较低的水平,但通过对水足迹的结构、虚拟水流量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得出抓紧虚拟水和虚拟水战略影响研究,创新水资源管理观念、保障区域和国家水资源安全以及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保障区域和国家粮食安全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已成为我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中的一项重大任务.文章借鉴国外的先进立法,从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水资源税法律制度、水权制度三个方面,对我国立法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探讨跨界流域水资源管理冲突的制度性障碍,可为推动全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跨界流域自然生态流域系统完整性与行政区划发展定位的分割性不相同;2)跨界流域水资源管理冲突制度性障碍主要体现在流域行政区划分割、部门职能重叠和法律建设不足;3)建立统一管理体系、整合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以及整体...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平顶山市新城区规划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等,得出平顶山市新城区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不足和大气环境容量缺失的结论.建议在规划过程中考虑中水回用,节约水资源;采用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相似文献   

12.
银川平原水资源承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水资源的概念入手,以银川平原为研究对象,对银川平原水资源自然环境、土地资源、水环境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定量分析得出银川平原水资源承载力,并对其进行评价,最后系统分析了银川平原水资源量、主要利用状况、水环境质量、区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及水资源承载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阜阳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能否满足未来人口的需要日益引起普遍关注。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两方面着手,在分析两者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和水资源承载力模型,根据2006年~2011年安徽省统计年鉴,计算阜阳市2005年至2010年的人口承载力,分析是否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果表明近6年的人口承载力都低于每年的人口数,难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为阜阳市今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银川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在对银川市水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4个重点: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社会,保护水环境,城市人口与水资源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推动艾比湖流域城镇与水土资源开发的协调发展并深化研究,以艾比湖流域各县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镇化与水土资源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并评价2005、2010和2015年3个时间点的城镇化水平、土地资源效益和水资源效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三者的耦合状况及协调发展状态.结果表明:2005-2015年艾比湖流域城镇化水平与水土资源效益整体不高,水资源效益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其他二者的发展速度,其中独山子区发展最好,温泉县较低;各县市的城镇化水平和水土资源效益的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类型差异较大,各城镇的耦合度类型从主要集中在拮抗阶段到磨合阶段,协调发展度类型由勉强失调转变为初级协调.  相似文献   

16.
系统分析我国现有涉水质量标准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各质量标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表明,当前不同类型的涉水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之间的衔接性和科学性较差,标准限值之间存在偏差和矛盾。水利部现有的水资源质量标准在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评价水资源质量现状和污染物排放方面与现实管理需求存在差距,在不同水域水功能区不同管理要求等方面已不适应当前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需要。建议在修订现有的水资源质量标准过程中明确水环境保护目标,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建立完整、科学、实用的水资源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江苏省资源与环境状况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江苏省在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江苏具体情况,提出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重庆城市化过程与水资源环境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先对城市化进程与水资源环境变化关系的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进而对重庆市的水资源环境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重庆市工业化过程、城镇化过程,与水环境的演变规律对重庆市城市化进程与水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能源结构差、城镇用地迅速扩张等是重庆水环境恶化的主要成因。最后,根据重庆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纲要提供的资料,预测出2030年全市总需水量为145.53亿m3,2010年废水排放总量将达到25.3亿m3。  相似文献   

19.
运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研究黑河流域中游水资源承载力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水资源作为干旱内陆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其承载力能力的研究属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范畴,根据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构特点,考虑到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采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建立了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水资源短缺与耕地减少三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干旱区,对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使得人口~水~耕地系统失去了动态平衡,威胁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吐鲁番地区人~水~耕地系统耦合关系与其资源、环境现状,对吐鲁番地区人口、水资源与耕地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吐鲁番地区人~水~耕地协调发展系统模型。通过对该系统的动力学仿真模拟,分析模拟三个子系统及耦合系统失衡的关键因素,提出调控方案,为吐鲁番地区未来的发展制定协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