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对出土及传世先秦文献中“金”的含义进行了考察,表明至晚在西周早期“金”的广义含义已包含红铜、青铜、锡(或铅)等多种金属或金属材料在内,形成了古代的金属概念.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新金属或金属材料的使用,广义的“金”,即古代的金属概念的内涵也在扩展和变化.古代金属概念的形成及其内涵的嬗变反映了古人对物质世界认知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将于今年出版刊行的《高分子命名原则》附录词汇中,拟将近期颇多用于茂金属体系中的新词agostic及中文新解“元结”推荐列入。为此,除早于1997年已在高分子通报中曾加报道外,现更以较规范的方式,对订正后的结果,在《科技术语研究》这本科技刊物中加以记述。  相似文献   

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严重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一类化学物质,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是我国政府的承诺,制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治规划是我国履约的实际行动。因为制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治规划在我国是首次,也因为履约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规划编制自然也是我国及各地方长期开展的一项工作。所以,作者将《天津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十二五”污染防治规划的研究与编制》项目进行总结分析,希望为各地方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治规划编写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作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根底上是彻底生态的。这不仅体现在它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本性的批判,对生态帝国主义和反生态的消费主义的挑战和对惜物主义的倡导上,而且体现在作为其哲学基础的有机哲学中,更体现在它运用有机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对立的超越和视生态文明建设为自己的理论追求和实践追求上。在西式现代化理论越来越暴露出弊端的今天,有机马克思主义无疑有助于我们规避西式现代化的陷阱,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5.
在近二十多年的化学文献中,经常出现agostic bond或agostic attraction等新词,并用化学式C—H→M(或X—H→M,X=C,B,N,Si)表示。这种用半个箭头“→”表示的化学键,是过渡金属原子(M)利用它的空轨道接受Z—H共价σ键上的电子形成的一种弱的化学键。  相似文献   

6.
台湾“华航”一架波音747-200客机在台湾海空域突然解体,据美国联邦航空局调查团初步认,事故是“金属疲劳”引起的。那么,金属为什么会疲劳”呢?金属的破坏有两种形式,即断裂和疲劳。先来看材料发生断裂时的情况:金属材料断裂分脆性断和韧性断裂,韧性断裂又称塑性断裂。通常,材料程师总希望材料是塑性断裂而不是脆性断裂,这因为材料在塑性断裂造成破坏以前,总可以发现在进行中的材料破坏,尤其是对像航空器这样的种机械,定期例行的材料检查是十分严格的。另,塑性断裂消耗能量。因此,具有冲击破坏的能量以被消耗掉。那么…  相似文献   

7.
17世纪末,莱布尼茨开始研究生物机体的结构,在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基础上,结合其哲学思考,揭示了自然机器无限性、层级性的内嵌式结构特点,指出自然机器作为神造机器,与人造机器存在根本差别。在自然机器与单子哲学的基础上,综合其晚期的哲学研究可以看出,莱布尼茨从以往的自然有机论进入到机体或者机器有机论,将有机生命体纳入哲学思考范畴。其有机哲学并非与笛卡尔的机械哲学完全对立,而是对机械哲学的补充或修正,因而可以将莱布尼茨的哲学观称为有机的机械主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铂族金属矿产资源储量稀少,其重要来源是废催化剂的回收,采用贱金属火法富集是废催化剂中铂族金属富集的主要技术手段;该技术是通过贱金属和铂族金属在高温下形成合金并进行载体造渣,从而实现铂族金属的富集和回收.本文针对常见的金属捕集剂进行分类讨论,重点对富集原理和工艺进行介绍,分析其各自优缺点.  相似文献   

9.
2011年8月1日,位于东太平洋的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完成第五次下潜并取得了海水生物和沉积物样本后。顺利返回到“向阳红09”船。“向阳红09”船开始返航。  相似文献   

10.
本项目主要针对城市生活垃圾、旱厕及化粪池粪便、畜禽粪便、桔杆、农业废弃物、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集中源产生的餐厨垃圾等多种有机固体废弃物进行集中式联合厌氧消化,生产沼气和有机肥,并可回收几种废弃物中的金属、玻璃、纸浆、塑料、油脂等可回收物。其中,沼气进行提纯净化后除用于发电、制作车用CNG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气,部分用于肥料烘干。  相似文献   

11.
谈“仪”     
古代称“仪”之物甚少 ,现在就多了 ,今后《墨子》“备高临“篇有 :“备高临以连弩之车~~位木柱 ,也用于临时插在水底的拴船竹竿。里也有一条 ,但被不懂的清朝校注家点破了句读 ,令人不解。拙作《天人古义》有说。其实早自沈括似已不知弩的表尺叫“仪”了 ,他的书《梦溪笔谈》提到出土的射仪 ,他只叫做“望山”。仪与表的差别多在抽象扩展方面 ,称呼具有典型、标准、规范等特性的人、物或事多用“仪” ,少用“表” ,计测器物的复杂者称“仪”不称“表”。此事可能与古天文仪器名有关。较明确的测天之仪首记于西汉成书的《周髀》 ,就是立竿测…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等高线”传入中国,最初被称为“平剖面线”。1886年首次出现了“等高界线”的概念。民国时期,等高线有多个同义名称,大部分地理、地图类书籍中称其为“等高线”或“等高曲线”,大部分军事教程中,将等高线称为“曲线式”或“水平曲线”。1949年以后,等高线在测绘学中的名称逐渐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基础科学》2008,10(1):20-20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金奎励教授因在有机岩石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而荣获国际有机岩石学会2007年度John Castano荣誉会员奖。John Castano荣誉会员奖是国际有机岩石学会最高荣誉奖,每年颁授一或两位学者,设奖以来共14人获奖。金奎励教授是首位获此荣誉的中国学者。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环境不断恶化,饮用水安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地下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地下水有机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问题的焦点。而有关地下水有机污染的研究在国内较少。唐山市是河北省最大的重工业城市,又是全国最为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并结合目前环境水文地质和有机污染研究的特点,分别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多因子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唐山市地下水水质做出评价,并简要分析其污染原因。本次针对有机污染组分的评价,为唐山市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依据,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摘要 在讨论了“碳”“炭”与“煤炭”的来历与原义后,认为“碳”与“炭”的用法可从不同角度来处理:元素C的中文名为碳;从含碳的物质(或材料)的用途区分,在一般条件下能燃烧的就用炭,不能燃烧的就用碳,对于与可燃烧物质有成因联系或衍生物也使用“炭”;对基本无争议的与“碳”“炭”有关的词,就约定俗成,继续使用;对有争议的碳与炭的用法,根据简单易用,易区别,能科学地表示其本质涵义,并易为大家所接受为原则,先根据行业专家提出建议,在行业内统一,后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使用。一、“碳”“炭”与“煤炭”的来历《科技术语研究》杂志上连续刊登了多篇关于“碳”与“炭”用法的讨论[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深受启发。本文在原有讨论[7]的基础上,对“碳”与“炭”的来历和原义加以探讨。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很早就撰写过有关“煤”(“石炭”)的详尽考证文章。他认为,现今所称的煤,古称“石涅”(《山海经》),又称“黑丹”(《孝经援神契》),亦曰“黑石脂”“焦石”,又名“书眉石”。据《史记》第四十九卷《外戚世家》记载,汉时亦称炭。西汉桓宽所著《盐铁论·禁耕》中提到:“盐冶之处,大傲皆依山川,近铁炭。”章鸿钊认为,此处“炭亦即石炭矣”。后来到三国时期,又用来写字,故称石墨。东晋陆翙撰写的《邺中记》中记载,石墨也称石炭。《说文解字》中则谓:“炭,烧木余也。”这说明,在汉代时,炭就有“木材焚烧后的产物”及“煤”这两层涵义。据章鸿钊和《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编写组的研究和考证,宋代以前的著作,甚至包括元明诸多著作中的“煤”字,不是今天的煤炭之意,本义指煤炱,即烟熏之黑灰。两宋时期,煤普遍被称为石炭。南宋周密讲:“霍清夫云:火浣布乃北方石炭之丝,撚而织之,非火鼠鬓(此字下为页非宾)也(按:石炭即煤,岂能成丝——原注)。”这表明,与现代汉语同义的“煤”字,至少在南宋末年就已出现。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右丞相盖都忽、左丞相脱脱奏曰:“京师人烟百万,薪刍负担不便。今西山有煤炭,若都城开池河上,受金口灌注,通舟楫往来,西山之煤,可坐至于城中矣。”元代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有记载:“煤炭课总计钞二千六百一十五锭二十六两四钱;内大同路一百二十九锭一两九钱,煤木所二千四百九十六锭二十四两五钱。”《本草纲目》中写道:“石炭即乌金石,上古以书字,谓之石墨,今俗呼为煤炭,煤墨音相近也。”由上可知,不是“古代的石炭现今称煤”[3],而是至少在南宋末年就已称煤了。煤炭也并非“是现代汉语喜欢用双音节词才出现的”[3],至少在元代就已出现。似乎最早不是使用“碳素”一词。1925年国内出版,东京地学协会编撰的《和英英和地学词汇》中,英文单词carbon注释是“炭素”。C元素在1871年刊出的《化学鉴原》六卷本和《化学初阶》两书中,均被译为炭[2],在1925年国内出版的《和英英和地学词汇》中,也未见有“碳”字出现。查阅20世纪20年代前后出版的《地质汇报》杂志,“碳”字最早出现于翁文灏于1926年发表的《中国石炭之分类》一文中。作者将煤炭分为高碳烟炭、中碳烟炭、低碳烟炭、高碳无烟炭、中碳无烟炭和低碳无烟炭等不同的变质级别。这里的碳指的是煤炭中的含(固定)碳量。而翁文灏的“此篇先在南开矿学会出版之矿学会志发表兹复有所修正故重刊与此”,显然,碳字的出现比该文出版时间还早。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谢家荣主编的《地质矿物学大辞典》(上编),收入了与碳有关的若干词条,如:carbohydrate碳水化合物,carbonaceous碳质,carbonaceous shale碳质页岩,carbonaceous slate碳质黏板岩,carbonates炭酸盐类等。当时炭酸盐类与目前的碳酸盐类表示法并不相同。1932年11月26日,当时的中国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化学命名原则》,在所附元素表中,将第六号元素C第一次正式定名为碳。综上所述,与现今煤字同词义的“煤”字至少在南宋末年已经出现;炭素,可能是舶来品;“碳”字,作为碳元素的含义最迟出现在1926年;涉及碳字的组合词,与元素周期表有关,与外文的翻译相关;可能是1932年明确了碳是元素周期表中第六号元素的中文名。既然碳字与外来词翻译有关,与元素紧密相连,那么,笔者认为,首先确定译名原则,然后再讨论或确定词或词组的用法。二、关于“碳”与“炭”的用法从相关讨论的文章中可以看出,辞书和讨论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碳是第六号元素C的中文名。其争议是,含碳的物质(或材料)的用名问题。笔者将从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译名优先和科学地表述本质涵义等角度来讨论“碳”与“炭”的用法。其实,人们在讨论碳与炭的区别时,应该分两部分来讨论:既然对碳是第六号元素的中文名无多大异议,那么讨论含碳物质(或材料)的命名原则即可。笔者认为,碳是C元素的中文表述应该坚持,碳与炭不能偏废。废除说不可取,也不现实。应该是以简单易用,易区别,能科学地表示其本质涵义,并易为大家接受为原则来讨论碳与炭的用法。至于含碳物质用碳还是炭,笔者认为,应淡化是纯碳还是含碳混合物质的区分。譬如说石油系统应用的有机碳(organic carbon)术语,根据定义,有机碳是与有机物质有关的碳元素。岩石中有机物质的含量不易测定,常以有机碳含量来代表有机物质的含量。一般是将岩样中与有机质有关的碳转化成二氧化碳,用碱石棉吸收,换算得出碳量,即为有机碳含量。那么,可以肯定,由此得出的有机碳含量并非百分之百的有机碳含量。煤炭中的固定碳的定义是:将从测定煤样的挥发分产率所得残渣中减去灰分后的残留物称作固定碳(fixed carbon)。很显然,用这种方法得出的固定碳含量也一定不是百分之百的煤炭中碳元素含量。此外,随着观察和分析手段的提高,原来认为纯的东西也会转变为非纯的东西,所以,没有物质是完全纯的[3]。就以有人公式化表述的炭=碳(无定形炭或石墨)+有机挥发分+无机灰分+水分[4]来说,实际上,就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以煤为例,应该是:炭=固定碳+有机挥发分+煤中矿物质(指煤中一切无机组分,而不仅仅是灰分)+水分。以碳素钢而论,也是几部分组成:碳+钢。前者去掉固定碳以后的部分,后者去掉碳以后的部分,应是相同的,都只留下碳。所以,不能说碳素钢中的碳是纯碳,煤或木炭中的碳就不是纯碳。因此,根据含碳物质(或材料)的性质和用途来区分比较简易、现实,也能基本反映其本质涵义。有鉴于此,笔者对碳与炭的用法有下列建议:1.能燃烧的物质和衍生物及其有成因联系的物质,用炭字来组合。根据约定俗成,炭字已有两千多年的使用历史。炭表述的最基本涵义是在一般条件下能燃烧的物质。煤炭、木炭、焦炭、煨炭、烂炭、底炭、磁炭等这些在一般条件下能用作燃烧的物质,用炭来组词;与上述可燃烧物质有成因联系的,如泥炭、草炭、炭质页岩等;描述上述物质燃烧状态的,如炭火;由上述物质燃烧后产生的衍生物,如炭灰、炭渣等,都用炭来组词。2.没有争议或基本无争议的继续使用。碳为第六号元素的中文名,当然可以继续使用,也适用于相关联的词组,如碳键、碳链、碳环、碳原子、碳族、纳米碳管等;距今3亿年前后的石炭纪,意为大量形成煤炭的地质年代,其实也是与煤炭有关联的词,迄今,没有任何的异议,也可继续使用;“碳酸+后缀”“前缀+化碳”及“碳化+后缀”的组合词,如碳酸钠(钾、钙、氢氨、氢钠、盐、盐岩)等,碳化硅(钠、物)等,一氧(二氧、氧)化碳等,也可继续使用。3.英文单词中带有coaly-或char的词用炭字。如炭质黏土页岩(coaly-clay shale),炭化(charring),翻译时应构成与炭组合的词组。4.应慎重对待一些辞书上用词不一,作者间有争议的用词。如碳砖、碳精棒、炭纤维[4,6]、碳纤维、碳砖[5]等。有些词,如英文carbonization,有人认为,是“有机化合物遇热分解成碳,即所谓的‘碳化过程’”[4]。就煤的形成来说,也主要是有机物质经温压作用下分解而形成煤炭,即所谓的“(煤)炭化(作用)过程”。在此,用“炭化过程”也未尝不可。“炭化或碳化这两个词在使用时可以按词义判断,也可根据英文确定”[5]。对于这些有争议的词,应组织生产这些材料的系统的专家,根据约定俗成和本质涵义诸方面,权衡利弊,根据简单易用,易区别,能科学地表示其本质涵义,并易为大家接受为原则来讨论确定。所以,对这些有争议的词,应先根据行业专家提出建议,在行业内首先统一,后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总之,笔者认为,在原则和指导思想上,组合词的确定应以约定俗成、译名规则和本质涵义诸方面有机协调体现为根本;以简单易用,易区别,能科学地表示其本质涵义,并易为大家接受为前提;以行业内统一为基础;对分歧较大而又确有一定道理的用法允许继续争论(或讨论)为求完美;以辞书等工具书先求统一,作为规范使用“碳”“炭”的先导,最后达到全民规范使用“碳”“炭”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纳米金属是指颗粒尺寸处于1~100nm之间的纯金属、金属氧化物或金属合金的粉末材料. 对各种纳米材料的研制与开发源于对纳米金属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建议“Acclimation”译作“习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cclimation”是生物热生理学 (ThermalPhysiology)中的术语之一 ,《英汉辞海》将其释为“有机个体对直接环境的变更所表现出的生理调节”。根据国际生理学协会热生理学分会于 2 0 0 1年修订的《热生理学术语 (第三版 )》 ,“Acclimation”的原义是指“生物个体在遭遇应激时所表现出的生理学和行为学变化 ,能够缓解实验条件下某些气候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紧张状态或增强其抗紧张状态的能力”。在人的环境生理学及《英汉生物学词汇 (第二版 )》中 ,“Acclimation”被译成“习服” ;而在《家畜环境生理学》(李震钟主编 ,1999,全国高等农业…  相似文献   

18.
ABCD……这26个字母,既称“拉丁字母”,又称“罗马字母”。两个名称有什么不同?什么时候用“拉丁字母”,什么时候用“罗马字母”,有什么规律?本文从这套字母的发展史谈起,通过考察两个名称在中国及英语国家的使用情况,得出“罗马字母”应该取代“拉丁字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该文认为中国古代风水说是一种大地有机说。它是由原始的“地母崇拜”思想发展而来。它用生气论和胎、息、孕、育等原理建立了自己的穴位体系,其中风水穴实为女阴的象征。作为一种大地有机说,它强调的是环境各部分的协调,同时强调最佳穴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王景伟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8):22-22,26
1课题简介 废弃矽鼓含有铁、铜、铝金属部件、有机薄膜、永磁体、塑料、残留墨粉等物质,残留墨粉通常占废弃矽鼓重量的10%~20%,由于墨粉粒度细(5~7um)、比重轻、易燃烧,粉碎过程中金属部件的碰撞、折断会产生火花,因而容易引发爆炸,所以对粉碎、分选、除尘等作业技术要求较高,废弃矽鼓资源化技术开发成为了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研究的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