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瑾 《科技信息》2008,(5):146-146
《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1962)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他以荒诞的戏谑和圣经原型的移位演绎了一部现代启示录,表现出现代人企图依赖自欺的幻想来获得救赎的心理状态。本文借助原型批评理论,着重分析此剧中这些圣经原型意象和情节的重构,以期挖掘隐喻背后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2.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著名长篇小说,小说中能够找到多处《圣经》的影子及相应的原型。本文从主题、情节模式和意象三个方面探讨这部作品中的《圣经》原型,揭示《圣经》对哈代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圣经》文化对《鲁滨孙历险记》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但历来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从原型批评和意象阐释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作品中来自《圣经》的原型和意象,来进一步探讨《圣经》文化对《鲁滨孙历险记》的深刻影响。其中,原型部分主要包括叙事结构原型、主题原型和人物形象原型,意象部分主要包括荒岛意象、水的意象、劳动的意象等。  相似文献   

4.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苔丝的形象可以从《圣经》和西方古典文学中找到相关的原型人物,如耶稣、夏娃、约伯和美狄亚。本文通过原型批评对苔丝形象进行分析,以期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部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王蓓 《科技信息》2010,(26):I0149-I0149
《圣经》是清教主义思想的根源与基础,在霍桑小说《红字》中,他大量移植《圣经》中的人物和情节原型来表达自己的宗教观,揭示人类心灵的秘密,从而获得一种美学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乔治.爱略特生活在19世纪基督教思想盛行的时代。她的小说处处可见其基督教思想的痕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无论从人物还是语言方面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这部小说体现了爱略特"博爱"的基督教思想和作为一个作家的"以道德诲人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7.
《白鲸》是一部气势恢弘的捕鲸史诗。结合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麦尔维尔的宗教思想,通过运用与圣经中对应的人名来深化其小说主题,认为麦尔维尔是很具有《圣经》宗教意识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通过对《魔戒》的叙事方式、情节、主人公的分析,追述小说中隐藏的圣经人物原型,为小说的角色和内容试提供新的解读途径,从而揭示了小说体现的宗教标准。  相似文献   

9.
周继慧  黄美容 《科技信息》2009,(24):I0101-I0101
本文通过探索《德伯家的苔丝》一书,来发现小说中所描述的各个角色与《圣经》中的人物的相互对应关系,并推断出《圣经》中的一些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为哈代所著的《德伯家的苔丝》的原型;分析了《圣经》对作者的影响,并探究了苔丝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0.
该文采用文本细读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伊娃的男人》和《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两部黑人女作家小说中黑人女性原型的塑造,主要运用认知原型的理论方法分析比较两部作品中的黑人女性的人物特点,提出心理原型、爱·性原型、家庭原型以及社会原型四大新黑人女性原型,进一步揭示了两位作者所表达的深层次族裔、性别、政治等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1.
浅析小说《儿子与情人》、《虹》中的象征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H·劳伦斯是英国 2 0世纪杰出的心理小说家。在《儿子与情人》、《虹》这两部小说中象征手法的应用在展示人物复杂心理状态 (包括意识、无意识精神活动 )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劳伦斯的小说在象征手法的应用上主要有三类 :细节性场景象征、意象象征、神话象征  相似文献   

12.
从远古神话到到当代小说,从考古、民俗到文学想象,“蛙”意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富有变化的过程。文章结合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对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蛙”意象进行深度分析,追溯到“蛙”原型中的“蛙女神”,将其与小说中突出的人物“姑姑”进行对比,揭示这一原型意象的运用对小说文化蕴涵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圣经”对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具有深刻的影响,她的作品活用“圣经”之处多不胜数。《简爱》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情节———从“失乐园”到“复乐园”———充满了“圣经”原型意象,让读者在欣赏并接受小说之余,不得不惊叹作家独具匠心的构思。  相似文献   

14.
《德伯家的苔丝》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从苔丝的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出《圣经》对哈代的影响。《圣经》的意旨已深深地渗透在《苔丝》这一作品中。甚至书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可以从《圣经》故事中找到原型。可以说,《圣经》在西方文化史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圣经》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5.
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家中,哈代是运用文学典故的翘楚:《圣经》典故、希腊神话甚至是其它的作家作品都被他独具匠心地为自己的小说创作所用。《还乡》是哈代的第六部小说,其所用典故来源广泛,表现内容深刻,令人叹为观止。通过对《还乡》中的原型结构和原型移位手法的解析,揭示了小说中所暗含的哈代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16.
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中反复运用并因此成为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歌德的《浮士德》中潜藏了许多《圣经》原型,在主题意向、情节结构、人物类型等方面均有所表现,既继承了《圣经》中的原型,又有所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名字在各个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刘震云的新写实小说《单位》中人物名字的姓氏化处理不仅宣告了一个大写的"人"解体,同时也增强了作品中艺术典型的涵盖力。  相似文献   

18.
"圣经"对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具有深刻的影响,她的作品活用"圣经"之处多不胜数.<简爱>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情节--从"失乐园"到"复乐园"--充满了"圣经"原型意象,让读者在欣赏并接受小说之余,不得不惊叹作家独具匠心的构思.  相似文献   

19.
《逾矩的罪人》是劳伦斯作品中一部颇具现代风格的婚外恋小说。用卡尔·荣格的原型分析理论解读《逾距的罪人》中的悍妇和“大母亲”这两位主要女性人物的原型,揭示劳伦斯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期待、憎恨和恐惧的矛盾心理,以及女性意识对男性权威的挑战与征服。  相似文献   

20.
《寒夜》是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的一部长篇力作。作品深刻揭露现实的同时,又蕴含着对人性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深层思索,使作品具有了更深沉的魅力。本文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对《寒夜》加以观照,探析其故事原型与人物原型,并认为《寒夜》的艺术魅力还源于其渗透了集体无意识、承载着原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