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美国著名学者杜波依斯用“双重意识”概念来解释黑人经验,它指的是非裔美国黑人的两种种族和两种文化身份,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社会、文化上的分裂状态。通过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中“双重意识”的不同体现,生动地表现了美国黑人的双重性以及黑人作家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只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正确地“确认身份”。  相似文献   

2.
鲍德温的《土生子札记》是一部杂文集,著于20世纪50年代。在那一时期,美国黑人取得了比以前更多的权利与自由。该札记反映了美国民权运动时期的社会环境,揭露了美国社会的种族偏见。同时,该札记也探讨了美国黑人身份的问题,揭示了当时美国黑人的心理认同:可以像美国白人那样成为自由平等的美国"土生子"。正是这种认同为美国黑人身份的构建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3.
作为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无论是在美国境内还是在国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备受讨论的诸多作品中,《柏油娃娃》是最有争议的一部作品。小说采取的空间策略对莫里森反思美国黑人和白人的文化冲突、探索当代黑人的文化身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无论是在美国境内还是在国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备受讨论的诸多作品中,《柏油娃娃》是最有争议的一部作品。小说采取的空间策略对莫里森反思美国黑人和白人的文化冲突、探索当代黑人的文化身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显示了对当代美国黑人身份属性的担忧,从而展示了美国黑人在黑白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中所经历的困境。本文努力尝试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小说《所罗门之歌》中不同的黑人对自己黑人文化身份的认同过程,使读者们能够重新认识黑人文化的前景。本文观点认为:黑人成员只有回归自己的黑人文化传统,立足过去,面对现实,抵制在当今社会使其文化沦落的"边缘文化"地位,才能弘扬黑人的民族文化,重塑民族自豪感,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摆脱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其代表作<秀拉>中刻画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一战老兵和战后黑人青年的形象,幽婉地反映了他们的困惑、无奈以及黑人身份带给他们的种种不平和孤独.他们其实也是"迷惘的一代",但身为黑人,无奈的叹息却被白人主流社会忽视了.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描述、反映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华人反抗白人的固定化概念化形象以及华人如何适应美国主流文化、融入新文化所产生的种种文化冲突,但这些冲突都是围绕文化身份建构这一点进行的。把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分为前阶段的文化失语期、开始阶段的身份认同期、探索阶段的民族身份认同期和族裔散居混合身份认同发展期等四个阶段,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杜海霞 《科技信息》2010,(34):40-40,43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库切的作品《耻》通过描述各色人种之间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提出了对生活在黑人世界的白人文化身份的探究。本论文尝试运用生态女性批评和后殖民的相关理论,揭示出露西作为书中唯一的白人女性如何经历了压迫,反抗和与大自然的亲近中建立自己的身份,从而体现库切的人文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9.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大部分都与黑人女性的苦难和命运结合。《最蓝的眼睛》和《秀拉》是她最早的两部作品。在这两部作品中,莫里森塑造了两位在白人文化主导的社会里的黑人女性:佩科拉和秀拉。本文论述了两人在白人文化主导下的不同响应,佩科拉成为白人文化的牺牲品,而秀拉则是勇于追求自我的勇士。  相似文献   

10.
"我是谁"是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萦绕于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少数族裔心头的身份难题。主流霸权文化往往将少数族裔的外在生理特征本质化来定义美国少数族裔,使他们成为不同于美国白人的永久的"他者"。而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质疑主流文化中固有的种族概念,在其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通过讲述华人移民的美国故事,阐明了族裔身份认同是文化属性自由选择的结果,表明了她对人人都是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最终超越了美国白人的认同主题。  相似文献   

11.
论《看不见的人》的布鲁斯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斯(blues)又称蓝调,是上世纪初期美国黑人创造的一种音乐样式。作为美国黑人种族文化的典型表征,布鲁斯是黑人文学文本研究的原始依据和文化源泉。文章通过对美国当代作家拉尔夫.埃利森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的布鲁斯表征的分析,指出作者将布鲁斯这一美国黑人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小说创作密切结合,体现了小说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毛艳红  张小玲 《科技信息》2010,(7):195-195,402
黑人大迁徙是奥古斯特·威尔逊有关美国黑人经历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钢琴课》这个剧本也包括在内。从1916到1930年,美国黑人怀抱对平等民主的向往纷纷迁徙到北方工业城市,寻求就业机会,寻求给子女提供更好教育的机会,从而摆脱贫困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到了北方以后,大多数黑人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同时,他们试图融入白人社会,与过去失去联系,这使得他们陷入身份危机。威尔逊认为,大迁徙是个巨大的错误,黑人要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就绝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割断与南方的联系,更不能忘记他们的黑人身份。  相似文献   

13.
黑人大迁徙是奥古斯特.威尔逊有关美国黑人经历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钢琴课》这个剧本也包括在内。从1916到1930年,美国黑人怀抱对平等民主的向往纷纷迁徙到北方工业城市,寻求就业机会,寻求给子女提供更好教育的机会,从而摆脱贫困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到了北方以后,大多数黑人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同时,他们试图融入白人社会,与过去失去联系,这使得他们陷入身份危机。威尔逊认为,大迁徙是个巨大的错误,黑人要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就绝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割断与南方的联系,更不能忘记他们的黑人身份。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民族斗争史是一部血泪史。黑人对于自己身份的焦虑使他们一直都被视为“他者”。一些黑人置身于美国白人社之外,成为主流社会的“他者”;另一些黑人则变成了同时置身于美国白人社会和黑人社区之外的双重“他者”。詹姆斯·鲍德温在《桑尼的布鲁斯》中刻画了这两类“他者”的形象,并指出他们走出迷茫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不仅是指不同国家文化间的交际,而同一国家不同地域间也存在不同文化的交际。本文讨论的亚文化交际是指国内不同地域文化群体之间的交际。交际者因其文化差异在交际中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是一个文化群体成员对其自身文化归属的认同感。本文个案分析原户籍山东的新上海人,从人际关系交往和个人情感归属两个方面,探讨亚文化交际中地域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黑人女性作家们具有强烈的黑人民俗文化意识,她们把传播黑人民俗文化视为己任,在她们的作品中黑人民俗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尝试对她们的一些代表作进行民俗文化的研究,指出独特的黑人民俗文化表征,是这些作家重构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解构美国社会中的白人文化霸权的媒介。  相似文献   

17.
《相助》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密西西比州杰克逊镇的白人主妇和黑人女佣之间的故事。小雯、艾碧莲和明尼三位女性以书写的方式来探寻自我身份、反抗白人文化霸权的努力构成了小说的主线。本文运用文化霸权和身份理论分析小说中的主要女性角色,探索不同女性身上所赋予的身份象征意义,以丰富对这部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发端,它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呈现符号,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宗教构建着一个民族的独特身份。"林中空地"是一处独特的空间,以其特殊的宗教仪式构建着一个黑人族群的宗教身份。白人集团——"空间表征"的构想者和书写者——以基督大爱的名义,介入黑人的空间,规训社会空间的秩序。于是,基督大爱完成了《宠儿》中黑人们的宗教身份的解构。  相似文献   

19.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在承接了以往黑人文学对种族歧视批判的同时,又从黑人女性的独特视角挖掘潜藏在黑人社会内部的性别歧视,将建构黑人种族文化身份及女性身份作为黑人女作家们文学创作的话语中心,带动了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改写了黑人女性边缘创作的命运,真正走入了自我的发现阶段。  相似文献   

20.
通过精神分析的视角解读艾丽丝·沃克的《日用家当》,认为作为作品明线的"叙述称谓"的频繁变化是作品暗线"叙述者母亲意识"变化的外在投射。《日用家当》所要探讨的深层主题应是身份问题,艾丽丝·沃克旨在揭示黑人在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种族强势文化侵蚀和主流价值观影响下,应如何对待个人、民族以及种族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