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有关魏晋风度 ,过去或从诗词、或从宗教、或从文士言行等加以论及。但鲜有从服饰方面进行考虑。本文试从魏晋士人着装这一角度 ,分三个不同层面来论述魏晋风度 ,通过魏晋文士们的不同着装 ,体现魏晋时期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品藻人物的风气十分兴盛,魏晋人把人物品藻由社会的实际需要转入到一种纯粹的审美活动,人们极力追求仪表美。在魏晋风度中,魏晋人追求自然之情,追求个性。左思的《娇女诗》以喜爱的口吻描绘了两个女儿的娇美、对美的追求和无拘无束的行为,这些都不可避免的带着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3.
"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名士们表现出来的的风度。他有其特有的产生环境,本文从它的阶级基础 和当时社会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出发来分析魏晋风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以期更加深刻地了解这种独特文 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刘娟 《吉安师专学报》2004,25(B12):18-19
“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名士们表现出来的的风度。他有其特有的产生环境,本文从它的阶级基础和当时社会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出发来分析魏晋风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以期更加深刻地了解这种独特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学者们把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如魏晋浪漫主义化。但实际上,与西方天人对立不一样,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方式。魏晋风度和浪漫主义并无任何关系,魏晋风度完全是中国老庄哲学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6.
"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特定历史转型时期形成的一种文士风流,是魏晋玄学熏染下形成的独特人文风貌。然而,"魏晋风度"毕竟脱胎于腐败、动荡、堕落的社会,它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思想与行为的矛盾,在张扬个性背后衍生出的浮华世风以及清谈误国等现实困惑,导致了时人对其批判和否定的言论不绝于耳。思想界对玄学的改造就是对现实批判的反弹和回应,其结果实际上也折射出了魏晋风度消极的一面。文章立足历史进行反思,亟待对全面认识"魏晋风度"起到一定的补正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魏晋时期的一些重要诗人和诗作的分析,试图说明:执着人生探索是魏晋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形成了一条主线,贯穿魏晋诗歌的始终,这正是魏晋风度的魅力所在,也是魏晋诗歌的底蕴所在。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魏晋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优秀继承者 ,他对中国小说史以及中国古籍的整理、校对工作 ,都显示了他在古典文学领域的修养和成就。魏晋是一个文学自觉、思想解放的时代 ,鲁迅对魏晋时期的名士和他们的文学创作以及魏晋风度 ,都表现出格外的推崇和欣赏。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优秀继承者,有关中国小说史以及对古典旧籍的整理、校对工作都显示了他在古典文学领域的修养和成就。魏晋是一个文学自觉、思想解放的时代,鲁迅对魏晋时期的名士,他们的文学创作,以及魏晋风度都表现出格外的推崇和欣赏。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魏晋风度所表现出的那种洒脱的举止、通脱的性格、超脱的心境,是魏晋名士借以稀释、宣泄、掩饰、转移和超脱死亡恐惧的无奈之举,从而给予魏晋风度以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人物品藻作为深具中国文化意蕴的品评行为,在由政治性的实用选择趋向人格观照的演变中,实现了魏晋六朝文论思维尚意重神的审美之维,凸显了趋向“人”本位的审美认知色彩。情性之争的投射,促使士人去发掘山水所包孕的人格追求,炼就士人追步自然人格的生命情结,人物品藻所推动的山水之思,彰显了士人独立人格建构力度,从而形成魏晋六朝文论思维的自然化和人格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格要素的商业化利用日益普遍,人格权具有财产利益已是广大学者共识。人格权与财产权的二元划分也正得到学者们的重新审视。肯定人格权同时包含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赋予人格权更多的主动性权能,并借鉴相关的域外立法经验,建立我国的人格权保护制度,这是保护人格权财产利益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学体裁多样化的时期,而此时出现的山水诗备受学人关注,它的出现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分不开的。魏晋时社会动乱、昏暗,个体生命的无所依靠及朝不保夕,使他们感到人生的悲哀和无奈,他们醉心娱乐,去游山玩水,所以出现了游乐诗。不仅如此,当时文人尚谈玄学,老庄思想的兴盛,使精英分子“谈玄’成为一种时尚。由谈玄与游乐结合,形成了山水与玄言杂糅的诗歌。随着文人山水意识的加强,东晋时出现了山水诗宗匠谢灵运,为山水诗的开山立幢建下了丰功伟绩,并对后来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前人无以超越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的六个世纪里,儒家经学在少去了汉代利禄政治的喧闹环境下平静而自在地发展,“春秋学”表现尤为典型,它经历了恢复与发展、分离与整合、创新与蜕变几个不同的阶段。特别是中唐时期啖助等人颠覆汉魏注疏之言,舍传求经,创“新春秋学派”,为唐宋儒家文化的复兴开启了思想大门。  相似文献   

15.
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东晋中期士人们有着显著的思想文化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玄佛合融;审美情趣的变化;追求率真与坦诚;“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的为官心态.正是这些显著的特征,使得这一时期士人的思想文化在魏晋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金朝时期,统治者推崇儒术、“以文治国”,泰山及附近地区儒学思想发达、学术研究浓厚,致使“泰山文人”快速崛起.对泰山的推崇和践行古人泰山情怀的做法,使金朝文人对泰山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结.  相似文献   

17.
在解说《诗经.国风》诗旨方面,魏源《诗古微》颇具新颖独到之处:一是注重《诗经》诗篇本意的探讨,否定《毛诗》美刺说,大胆解说爱情诗,有助于恢复《诗经》的文学审美;其次,魏源论诗注重地理风俗视角,但没有停留在泛论层面,而是和具体诗篇的诗旨分析密切相连;同时,魏源没有古今汉宋的门户之见,在吸收《毛诗》合理因素的同时,大胆采用三家诗说,广泛吸收宋儒诗说,可谓融贯群言,兼采各家诗说。  相似文献   

18.
"孤桐"原本特指"峄山孤桐",这与峄山的历史地位、地貌特点及峄山梧桐的树木属性等密切相关。历代文人赋予"孤桐"琴声意蕴和人格内涵两方面的意象,使之成为泛指。"孤桐"的琴声意蕴包括知音意识及表现为清和安乐与清高孤苦双重性质的乐声特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鲍照作品中明确出现了孤桐意象,沈约等人也有吟咏孤桐的作品,但孤桐所象征的人格内涵尚未形成;唐朝时期,张九龄、王昌龄等人发现了孤桐树干之"直"、树心之"虚",白居易在此基础上明确赋予了孤桐"孤直"的人格内涵;宋朝时期,王安石更进一层,赋予孤桐"刚直"的象征意义。近代章士钊以"孤桐"为号,正是源于"孤桐"的人格象征。  相似文献   

19.
云内人孟攀鳞是金元之际政坛与文坛的重要人物。《全辽金文》对其传记甚略,且仅收文一篇。笔者结合现有资料对孟攀鳞生平、交游详加考证与补充。同时又发现其佚文数篇,现抄列、标点出来,期与学者共享。  相似文献   

20.
魏晋士人与古琴有着特殊的关系。古琴已成为士人生命的一部分。古琴音乐是士人们追求精神独往的主要载体之一,加之魏晋特殊的政治气候,使魏晋的古琴音乐思想独树一帜,绚丽多彩,在中国古琴音乐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