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国的重要性来自三个源泉,德国未来在世界特别是在欧洲的地位,取决于这三个源泉的继续存在和发展演变。德国要成为世界政治大国!这句话本身就足以引起欧洲和世界的震动。自近代以来,德意志民族的命运堪称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她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堪称半是天使、半是恶魔。德意志民族为什么能有这样大的能力和能量?她为什么会扮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在德国又有两种大报寿终正寝了.一九三五年初德意志新闻(Deutsche Zeitung)跟着德意志报(Deutsche)停止出版.前者是「泛德意志」(Dan German)的机关报,代表着易北河(Elbe)东部的地主们的观点;后者是「德国劳工阵线」的机关报由天主教工会领袖斯泰格华特(Stegerwald)所创办和前任总理白鲁宁有过密切的关系.当德国支出钜额国库作为备战之用,同时德国的贸易显示出虚伪  相似文献   

3.
选举制度作为现代民主国家政治制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石。而作为一种政治实践,它又是为政党制度服务的,有什么样的政党制度,就有与之相匹配的选举制度。所以在德国"比例代表制"背后应该是德国政党特有的存在状态及其形成的政治根源,一面是德国典型的多党性,另一面是德国特有的稳定性。本文重在关注德国"比例代表制",深究这一制度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考虑。  相似文献   

4.
威廉·第斯多惠(FriedrichAdolfWilhelmDiesterweg,1790—1866)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在为培养一种理想的人和建立理想的教育制度而奋斗,在推动德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人们尊称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人的发展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可以说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这个问题都产生过激烈的争论。那么,第斯多惠心目中理想的人是什么?这种人是如何培养的?他的主张在当时的历史地位如何?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弄清这些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现代教育培养理想的人…  相似文献   

5.
正5月10日,德国国防部长冯德莱恩宣布:2023年前,德国将扩军7000人、新增军队文职人员4400人,从装备、预算和人员三方面强化军力。冯德莱恩说:"持续四分之一个世纪之久的联邦国防军军力收缩政策已经成为过去。"二战结束以来德国首次宣布扩军,表明德国正式放弃了1990年统一以来的军力收缩政策。德意志战车整装待发?德国是传统军事强国,曾两次发  相似文献   

6.
不管《灭亡》有多少缺陷,它或多或少让今天的德国人在银幕上“亲身经历”了一个“三维”的希特勒,看到了这个魔鬼的另一面。他不是青面獠牙?他和蔼可亲,甚至可怜巴巴?但是,任何直观印象并不能改变他是魔鬼的结论,只是给人一种暂时的困惑。困惑过后,人们获得的是更大的免疫力。只有走近魔鬼,才会告别其幽灵,犹如一个辩证的心理医疗过程。  相似文献   

7.
高特荷德.埃夫拉姆.莱辛是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用破与立的方式推动着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反对德国的封建专制,提倡民主自由;反对德国的分裂割据,用世界主义来突破各自为政的心理;反对德国社会的法国化倾向,希望重建德意志民族文化。通过这些斗争,他不仅宣传了理性,也给当时封建主义以重创,而且启发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建构起了德意志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市民文化,使德国启蒙运动向纵深发展,为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回顾德意志历史,整个18世纪普鲁士四处征战,扩充领土;19世纪中叶,"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解决了德国历史上长期悬而未决的统一问题;20世纪德国两度成为发动世界大战的元凶。尤其是在纳粹暴政期间,法西斯主义曾给德国乃至世界人民带来空前灾难。透过德意志这部"军号和战鼓"的历史,不难发现这一切无一不与军国主义传统有关。因此,本文探讨军国主义传统的演变过程,并最终走向末路,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德国的历史和现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德上下一致热烈拥护,民德政府反对,公众心情兴奋而矛盾。有人称之为“一个具体的乌托邦”。自从德国分为两个国家以来,关于德意志民族统一问题的谈论在西德时热时冷,从未中断过。  相似文献   

10.
论从现实出发研究弘扬民族精神的问题林萃生对弘扬民族精神的种种议论,归结起来是个认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以下摘录《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段话,对我们应有很大的启示:“通常这些德国人总是只关心把既有的一切无稽之谈变为某种别的胡说八...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世界文学的成因,传统偏向于注重民族特殊性的一面,忽略人类普遍性的一面。本文则通过实例举证和理论探讨来阐明如下观点:蕴含着民族性的作品不一定取得世界意义,取得世界意义的作品也不一定就具备民族性。人类的普遍性因素(普遍的人性)才是世界文学的真正成因。笔者认为,深入思考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拓宽视野,促使民族文学走向世界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孙霖琳 《科技信息》2010,(16):I0130-I0130
十九世纪初,法国的七月革命促进了德国人民的觉醒,德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众多的文学家和诗人涌现出来,他们揭露德意志各邦国封建王朝的反动统治,要求实行改革,要求民族和国家统一,为1848年三月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3.
自悲剧诞生起,我们便在这混乱的世界里苦苦的寻找和失去。这也正是德国表现主义兴起的原因。而德国表现主义的兴起又以它的版画为代表,在当时的版画中有着一种死亡、忧郁、怪异的特点,是德国独有的地理环境和德意志民族的种族特性,还有就是当时混乱的政治格局和艺术家个人的经历使得德国表现主义版画有着一种悲剧的情绪。它净化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直视着人生的悲痛,更加渴望追求着美好与真实。  相似文献   

14.
美国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来自各国的大量移民移入,在开国前的殖民地时代,美国就有德国人的社区,然而在19世纪进入美国的移民集团中,德意志是最大的一支。本文主要分析19世纪德意志人移入美国的原因、到美后的民族同化程度及对美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让人感到神奇的是,德国雾霾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几乎消失了。1987年一次二级警报,1991年一次预警级别,从此以后,德国再也没有响起雾霾警报。到过德国的朋友,都会被德国如绿色花园般的环境所陶醉。在德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随处可以见到连绵不断的森林,精致的公园绿地,一座座城市都被包围在清新的空气与绿树成荫的环境之中。但是在这恬静的环境背后,是德国人长达50年与雾霾抗争的经验。在德国发生的关于环境保护的一切,都  相似文献   

16.
你打破了世界旧有格局的平衡,就难怪别人心理失衡。在发展的路上,这样的反应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德国人也开始妒忌了。我一向认为德国人是很理性的、客观的,"妒忌"这种不健康的心态离他们很远。德国历史上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多,对人类现代文明影响之大,是其他民族很难媲美的。这些哲  相似文献   

17.
对1899-1902年英布战争的性质,史学界的看法至今不尽一致。总起来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次战争不论是英国人还是布尔人,都是在南非狭路相逢的殖民势力,他们的战争是为了掠夺殖民地的不义战争,是侵略南非的“帝国主义战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战争对英国人来说,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而对布尔人来说,是正义战争。布尔人同英国人作战是为了本民族的“独立”和“自由”,是民族自卫战争。当前我国史学界就英布战争性质问题的讨论尚无定论,大多数史学工作者倾向于第一种意见。  相似文献   

18.
德国簡介     
八年以前——1949年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西德的联邦共和国成立后的几个星期诞生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面积约41,000平方英里,人口约一千八百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面积约69,000平方英里,人口在五千万以上. 两国都采用1848年民主德意志的黑—红—金三色旗作为它们的国旗。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它开国的第一天就采取了这个步骤;而联邦共和国是稍后在国会的一场辩论之后才采用的。这两国的国歌是不同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选择了一个新的国歌,叫做“从废墟中兴起”,而联邦共和国则保留原来的国歌“德国高于一切”。除南斯拉夫以外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已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而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和联邦共和国建交。与两个德国都保持外  相似文献   

19.
李顺臣 《科技信息》2009,(8):108-108
言是人类生活赖以生存的伴侣,同时又是反映人类思维的一面镜子。人类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产生了对语言的不同理解和阐释,所以语言有其民族性的一面,但其在表达人类情感和客观世界的功能上是相同的,所以语言又有其共性的一面——交际,这样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才可以沟通,世界才会更加和谐。本文就是主要通过探讨不同的语言现象来揭示语言的共性和差异的。  相似文献   

20.
朱启钤认定洪宪帝制造端于德国。颜惠庆认为帝制与德国无关。但是从洪宪帝制前前后后长时期德国的表现看来,德国支持洪宪帝制,应该是肯定的。袁世凯父子与德国有争斗的一面,有友好的一面,有怨,有恩,恩大于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