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定量检测不同产地鲜烟叶与烤后烟叶中淀粉、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的含量,分析各糖类物质间含量相关性,比较烘烤前后各糖类物质含量变化,并研究不同产地鲜烟叶及烤后烟叶的糖类物质含量特性.结果表明:鲜烟叶中淀粉含量与烤后烟叶中葡萄糖、果糖及蔗糖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蔗糖含量与烤后烟叶中所有糖类物质含量均呈中等负相关;在鲜烟叶与烤后烟...  相似文献   

2.
采收成熟度对烤烟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熟度是烟叶质量的核心要素,明确适宜的采收成熟度对提高烟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不同采收成熟度的烤后烟叶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近红外测定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成熟度为适熟时期的中部叶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为31.8998%和24.3905%;烟碱含量2.6628%,总氮含量1.9317%,氯含量0.2479%,钾含量2.0454%,其化学成分最为协调,最符合优质烤烟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烟叶不同区位常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工业企业有针对性地利用烟叶进行叶组配方提供数据支撑,研究了一片烟叶不同区位之间常规化学成分含量变化趋势及其在地域间的差异。分别取建水(云烟87)、襄县(中烟100)的烤后C_3F、B_2F烟叶作为供试样品,对供试样品进行分区、切割、烘干、粉碎、研磨和过筛处理以备用,之后按照烟草行业标准对其化学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总氮、烟碱和氮碱比从近脉到近缘均呈递增趋势,但总氮从叶基处开始先降低,在接近叶尖处开始升高;钾含量变化在中、上部烟叶中有不同趋势,中部叶从叶基到叶尖递减,上部叶从叶基到叶尖递增;氯含量从近主脉到近缘、从叶基到叶尖均为递减,钾氯比与之相反;总糖和还原糖从叶基到叶尖均有先升后降趋势;河南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均高于云南烟叶,云南烟叶的总氮、烟碱、钾含量以及钾氯比均高于河南烟叶,而河南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以及氮碱比高于云南烟叶。  相似文献   

4.
不同鲜烟叶成熟度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生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熟度是烟叶质量的核心要素,明确田间鲜烟叶的适宜采收成熟度对提高烟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特色烤烟品种红大和K326田间鲜烟叶为材料,田间鲜烟叶成熟度采用经典5级分类法与叶绿素SPAD值相结合,室内采用石蜡切片法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法,针对上、中、下3个部位,M1~M5 5个成熟度档次鲜烟叶的组织结构和色素等生化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鲜烟叶组织结构以K326稍疏松,红大稍密;色素含量红大K326,总氮、蛋白质、硝酸还原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则K326红大,丙二醛含量几乎不受品种和部位的影响.2品种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烟株采收部位的上升,烟叶的组织结构趋于紧密,色素含量不断减少,而叶片厚度、海绵组织、栅栏组织厚度、类胡萝卜素比值、硝酸还原酶活性、总氮和丙二醛含量等指标则趋于增加.3相同部位条件下,成熟度档次间组织结构的差异显著,叶片厚度、叶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组织比等指标从M1至M5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抛物线"规律,在M2~M4之间呈现出一个标志性的拐点特征;烟叶色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和总N含量随成熟度档次的增加不断减少,而类胡萝卜素比值、丙二醛含量则是不断增加.本研究发现品种间田间鲜烟叶组织结构、生理生化特征和成熟度间各指标的变化规律,为科学制订采收成熟度数字化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田间状况下对烤烟下、中、上三个部位叶片生长发育过程中淀粉、总糖、还原糖等主要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烤烟田间叶片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烟叶部位的上升,淀粉含量随之增加,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表现为"∧"型的变化.随着叶龄的增长,新鲜烟叶中各部位淀粉含量逐渐下降;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较为复杂,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规律.三个烟叶部位之间淀粉、总糖含量的差异显著,还原糖含量的差异不显著;不同叶龄之间淀粉、总糖、还原糖含量的差异均不显著.叶龄与三种碳水化合物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烟叶中淀粉与总糖、还原糖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但总糖与还原糖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581*).  相似文献   

6.
孙永军  王梅  刘建安 《科技资讯》2011,(24):125-126,128
2010年,针对密集烤房应用常规烘烤工艺所烘烤的烟叶质量不理想的问题,制订烘烤优化工艺措施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工艺与常规工艺评吸质量香气量增加,刺激性减小;中部叶糖含量提高,上部叶淀粉含量降低;中上部烟烤后烟叶上中等烟等级比例提高,下等烟等级比例降低。鉴于优化工艺表现出的明显优势,适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营养液培养的方式,研究了NaCl胁迫对茴香植株生长、可溶性糖、脯氨酸以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茴香植株的各项生长指标均呈下降趋势;经NaCl胁迫后,可溶性糖含量在120 mmol.L-1NaCl处理下,达到最大,并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茴香中脯氨酸含量比对照有所增加,而丙二醛含量呈先降低再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了解湖北保康烟叶化学成分与柔软度之间的相关关系,选取了保康烤烟种植品种K326上中下部位共150份,对其测定了柔软性和化学成分,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了烟叶柔软性和化学成分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烟叶下部叶柔软性较中上部叶好;烟叶不同部位之间的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差异;上中下各部位烟叶的柔软度与烟叶的总糖、还原糖和钾含量均呈显著相关关系,且均为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卷烟加工工艺过程中几个重要工序对烟草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并在实验室用人工气候箱模拟卷烟加工工艺过程中储叶的温湿度条件,进一步研究了润叶后不同储叶温度以及不同烟叶水分对烟草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卷烟加工工艺环节的依次推进,样品中细胞壁物质、淀粉、果胶、木质素和纤维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糖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规律性不明显;不同碳水化合物在不同工艺环节前后其含量变化也有所不同;在烟叶水分相同的条件下,淀粉、总糖的含量随着储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储叶温度相同的条件下,淀粉、纤维素、细胞壁物质含量随着烟叶水分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以烤烟品种K326为试材,研究了密集烤房散叶装烟方式的烘烤工艺。结果表明,与常规烘烤工艺相比,阶段排湿和低湿烘烤工艺均利于烟叶水分散失,提高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改善了烟叶外观质量,烤后烟叶上中等烟率显著提高了9.2%、3.6%,下等烟率显著降低了18.6%、11.4%,杂色烟率显著降低了52.4%、17.3%,烤后烟叶的均价上升13.6%、8.7%。因此,密集散叶靠背装烟方式采用阶段排湿和低湿烘烤工艺有利于提高烤后烟叶质量,但阶段排湿烘烤工艺更适宜。  相似文献   

11.
钾肥对皖南红壤烟叶含钾量及烟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结果表明,皖南植烟红壤的烟叶含钾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烟株成熟期根系附近土壤速效钾、交换性钾含量与烟叶含钾量呈明显正相关.增加钾肥用量可以降低烟叶钙含量,提高烟叶K/Ca值.烟叶氮和烟碱含量随施钾量增加有下降的趋势.施钾量与烟叶还原糖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选取云南省滇中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烟土壤,研究了烤烟生长发育过程中碳氮代谢及其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为云南清香型烟叶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土和紫色土烟叶的碳氮代谢变化具有较大的一致性,表现为在烟叶生长发育前期氮代谢强度处于较高水平,在移栽65 d后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降低,且水稻土烟叶的氮代谢水平较高;碳代谢的关键酶转化酶活性在移栽后85 d达到最大值后呈下降趋势,紫色土烟叶的碳代谢强度高于水稻土;苯丙氨酸解氨酶是连接初级代谢和苯丙烷类代谢的关键酶,两种土壤烟叶的代谢均表现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但高峰出现的时期不太一致,水稻土在移栽后85 d,而紫色土较晚,在移栽后95 d.烟叶总氮和总糖质量分数基本呈下降趋势,淀粉质量分数则呈逐渐增加趋势,紫色土烟叶淀粉质量分数高于水稻土;在烟叶生长发育过程中,水稻土烟叶中的丙二醛质量分数在移栽85 d前低于紫色土,移栽85 d之后,丙二醛质量分数高于紫色土.  相似文献   

13.
湘西主产烟区烤烟常规化学成分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6年湘西2大主产烟区(桑植烟区和龙山烟区)202个烤烟样本的5种常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与云南烤烟的常规化学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大主产烟区烤烟总糖含量略高于优质烟叶范围,但均低于云南烟叶总糖含量;烟碱含量大多在适宜水平偏高区域,且大都高于云南烟叶烟碱水平;氯和总氮含量多在优质烟叶化学含量指标范围内,糖碱比和钾氯比大小基本适宜,但糖碱比大都低于云南烟叶糖碱比;氮碱比值低于优质烤烟含量范围.说明要进一步提高湘西地区烟叶的化学品质,需改善生态及栽培条件,运用复烤调制技术,降低总糖及烟碱含量,提高含钾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品质好的烤烟新品系,丰富烤烟品种资源,选取美国新引进的5个抗病较好品种及K326、云烟87两个主栽品种在6个不同省份进行田间试验,取样检测总糖、还原糖、烟碱、总氮和钾5个常规化学成分,并对各品种及不同产地烟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掌握各品种对化学成分的累积特点.结果表明:以红塔集团对烟叶化学成分要求进行统计比较,总体上钾和总糖含量水平基本在红塔集团要求的适宜范围,NC-YATAS15品种的非烟碱氮与总氮比值与红塔集团要求符合性较好,NC-YATAS9的烟碱总体较稳定和适宜,所有试验品种两糖差符合性均较差;相较而言美引品种AOV405为高糖、高钾、低烟碱品种.5个新引品种和对照K326、云烟87烟叶中的烟碱、总糖、还原糖含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总氮存在一定的差异,云烟87显著高于AOV405;品种间钾含量存在差异,5个新引品种钾含量均优于对照K326和云烟87,CC35品种钾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种.各个省间种植的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存在显著差异.贵州贵阳的烟叶烟碱和钾较高,总糖较低;湖南永州烟碱、氮和钾较高,总糖和还原糖较低;重庆武隆县的烟叶还原糖较低;福建龙岩的烟叶总糖和还原糖较高,烟碱和总氮较低;云南楚雄苍岭的烟叶烟碱、钾和总氮较低,总糖和还原糖较高.  相似文献   

15.
在旱作条件下对3个不同基因型水稻开花后8~40d剑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等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水稻开花后8~40d剑叶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都呈明显下降趋势,脯氨酸含量和MDA含量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品种52-7剑叶S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较适宜旱作。相关分析表明,SOD活性与MDA含量存在极显著线性负相关,SOD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极显著线性正相关;MDA含量与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脯氨酸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极显著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选取云南地区上部、中部、下部各1个烤烟烟叶,分别在3种不同复烤方式下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保证烤后含水率均匀性的条件下,临界复烤是可行的;随着复烤加工强度的逐渐增强,总糖、还原糖、香味成分总量下降的趋势越明显;不同的原料在不同叶片复烤方式下感官质量变化趋势不同,应根据原料特性合理选择叶片复烤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贮存方式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和香味物质的影响,以湖南永州BFS和CFS烟叶(品种为云烟87)为原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分析了不同醇化时间(3、9、12、15、18个月)、不同贮存库(机械库、自然库、保湿库)中烟叶的常规化学成分和重要挥发性香味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1)在醇化过程中,不同贮存库中的2种烟叶的还原糖、总糖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总糖的含量降幅最大;(2)在醇化过程中,不同贮存库中的2种烟叶的挥发性香味成分总量、新植二烯含量均逐渐增加,醇化18个月后,保湿库中的湖南永州BFS烟叶和机械库中的湖南永州CFS烟叶的挥发性香味成分总量、新植二烯含量最高;(3)主成分分析表明,醇化18个月之后,除了自然库和保湿库的湖南永州BFS烟叶挥发性香味物质的主成分差异较小,不同贮存库间烟叶的挥发性香味物质的主成分都有明显的差异.综上分析,湖南永州BFS烟叶更适合在保湿库中醇化,湖南永州CFS烟叶更适合在机械库中醇化.  相似文献   

18.
为准确评价烟叶质量,对3个等级317个烟叶样品进行常规化学成分分析,利用因子分析法对烟叶样品的化学成分及其比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烟叶主要化学成分总体比较协调,其总糖、还原糖含量偏高,不同等级烟叶化学成分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含氮化合物与含碳化合物呈显著负相关,总氮与总植物碱呈显著正相关;对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比值进行因子提取得到3个主因子,代表其方差贡献率的83%以上,分别为含碳因子、燃烧因子及含氮因子。  相似文献   

19.
不同盐碱化草甸羊草越冬根茎中可溶性糖和蛋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松嫩平原不同盐碱化草甸的羊草越冬根茎中果糖、蔗糖、可溶性总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越冬根茎中有机物质与土壤pH值、电导率及7月中旬时羊草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羊草越冬根茎中的果糖、蔗糖及可溶性总糖含量与土壤中盐碱度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pH值和盐度的逐渐升高,蔗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呈下降趋势;果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羊草越冬根茎中蔗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与7月中旬时羊草的密度和高度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自然低温胁迫对毛竹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种不同年龄段毛竹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对自然越冬状态下毛竹各项生理指标和低温半致死温度的测试,研究了毛竹抗寒能力及其有关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从12月5日到翌年2月5日自然低温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毛竹1年生、2年生实生苗和竹林中40 a以上1年生秆毛竹(1年生成竹)的叶绿素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总降幅分别为21.46 %、42.38 %、22.76 %;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趋势类似,先升高后降低;而POD活性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呈先升高后持续降低,总降幅分别为16.43 %、29.46 %、29.61 %;而可溶性糖含量成竹高于1年生和2年生竹,但消耗量低于1年生和2年生竹;半致死温度为1年生(-13.697℃)较高,2年生(-15.426℃)次之,成竹(-18.393℃)较低。半致死温度与12月上旬的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1月下旬的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由此表明,毛竹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植株的抗寒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