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堆场疏浚泥颗粒分选规律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大面积高含水率疏浚泥堆场的处理面积和选择经济、合理的处理技术,对吹填时堆场内疏浚泥颗粒的分选规律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系统调查了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金宝航道N1疏浚泥堆场,并对距离吹填口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疏浚泥进行取样.土样的颗粒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堆场内疏浚泥颗粒粒径随着距吹填口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黏粒(d<5μm)含量沿程逐渐增大,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含量沿程逐渐减小,粒径介于5~10μm之间的颗粒含量沿程基本保持不变,在水平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分选性;疏浚泥颗粒在垂直方向上分选性较弱,且分选规律较差.以泥沙运动力学和高含沙水流运动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吹填过程中不同粒径的颗粒在堆场内的运移规律,对堆场疏浚泥颗粒的分选机理进行了探讨,明确了疏浚泥浆的含水率、颗粒级配、尺寸以及水动力条件等是影响疏浚泥颗粒分选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疏浚泥堆场中的颗粒分选规律,依托江苏省南水北调东线金湖金宝航道N1堆场吹填工程开展现场试验,测定吹填完成后堆场内不同位置疏浚泥的粒径分布、含水率、界限含水率等.试验结果表明:颗粒粒径沿水平方向逐渐变细,颗粒发生显著分选,而垂直方向上的分选程度明显小于水平方向.根据颗粒的分布规律,沿远离吹填口方向,疏浚泥可分为3个区:粗颗粒区、粒径变化区和细颗粒区.受颗粒分布规律的影响,疏浚泥的黏粒含量、含水率及液塑限在粗颗粒区均较小,在细颗粒区均较大,在粒径变化区随距吹填口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试验结果还显示,分选后疏浚泥在塑性图中沿A线分布,并位于A线同侧,活动度也基本相等.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快速泥水分离技术处理疏浚泥的效果,本文依托泰州引江河二期工程,开展了泥水快速分离大尺寸现场试验,测试分析了疏浚土吹填过程中和吹填完成后排泥场内不同位置的疏浚泥含水率、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泥水分离排水系统能够在吹填施工期内快速排除排泥场表面水和吹填泥浆中水分,大幅度提高了排泥场库容利用率;同时,能够在吹填结束后快速提高疏浚泥排泥场的地基承载力,大幅度缩短了排泥场占地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吹填泥浆沉积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天津滨海新区吹填泥浆沉积特性,采用大型沉降柱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泥浆中土颗粒越细,泥水分界面下沉速度越慢;超静孔隙水压力随沉淀深度增大而增大;沉淀过程中阳离子由于交换减少,可加速泥浆沉淀;沉积后土颗粒沉积分选较明显。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吹填软上工程性质及相关地基处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海岸工程中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疏浚淤泥,了解海水环境下疏浚淤泥自然沉积规律是疏浚淤泥堆场处理时提高堆场储存效率的前提。通过开展不同盐度下疏浚淤泥自然沉积试验,探讨盐度对疏浚淤泥沉积规律的影响,明确海水环境下疏浚淤泥的沉积规律。试验成果表明,在海水环境下泥浆的沉降曲线可分为区域沉降与固结沉降两种类型,区域沉降分为阻碍沉降与自重固结两个阶段。泥浆自然沉积过程中泥面在初始阶段的沉降速率与盐度密切相关,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水环境下土的初始结构形成时的含水率在5~9倍液限间,并且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朱启 《工程与建设》2023,(5):1554-1557
为充分发挥河道疏浚吹填施工技术作用,提高河道疏浚工程整体质量,本文对河道疏浚吹填施工技术进行研究。以引江济淮工程东淝河疏浚项目为例,阐述东淝河疏浚工程的施工工艺流程,在施工准备、施工测量、排泥管线布设、挖泥作业、吹填作业和疏浚土处理等方面探讨了河道疏浚吹填施工技术,可为其他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吹填土初始泥浆(原浆)对吹填后不同深度地层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液化强度CRR值的影响。根据土力学、流体力学和颗粒分选等理论推导出基于吹填土初始泥浆FC值影响下吹填土不同地层的液化指标CRR值变化规律表达式。因此首先基于吹填土颗粒接触状态阈值FCth对细颗粒含量FC对土体CRR值影响进行分类讨论,并结合颗粒自然分选理论,建立吹填土初始泥浆FC值影响吹填土液化指标CRR值变化规律表达式,最后根据现场勘察数据分析其理论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原浆-沉积分层CRR值计算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吹填土初始泥浆影响沉积后地层CRR值的变化规律,当FC≥FCth时,粉颗粒参与土骨架构建,对于CRR值呈现出非单调的变化规律,土的性质也由砂土向粉土转变。  相似文献   

8.
利用海相淤泥吹填造陆是沿海地区土地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大面积且深厚的吹填淤泥进行软基处理是确保吹填造陆成功的关键.而该软土在吹填之后需要经2~3a的自然沉积固结,待表面形成硬壳,方可加固处理,但由于受工程条件限制,这种造陆方式在时间和财力上的耗费都很大,如何使吹填之后泥浆的快速落淤及排水固结,急需有适合自身工程特点的加固处理方法,本文以些为研究中心,采用沉降柱试验方法,对掺入不同配比和不同种类的添加剂加速吹填泥浆沉降及固结的方法加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洋  肖建法  孙文星 《科技咨询导报》2011,(32):102-102,104
近年来国内疏浚工程施工难度也日益增大,具有排距远、挖深大等特点,尤其是目前大多沿海工程由于取土区的限制,出现了超远排距的工程,大多工程的排距都要求到6、7公里以上,而绞吸式挖泥船单船施工时,由于受设备扬程的限制,难以将泥浆一次性输送至排泥场,然而采用在排泥管线中间增加接力泵的方法就能弥补这一限制,起到延长排距的作用。因取土区的原因,天津临港13区吹填后期工程排距较远,因而进行了简单的接力泵试验工作,以下就海华2号在长排距疏浚工程中进行接力泵试验做的简单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0.
根据广西平果铝岩溶堆积型铝土矿尾矿泥浆堆场排放及填筑特点,设计一尺寸为1 000 mm(长)×1 000 mm(宽)×600 mm(高)试验箱模拟尾矿泥浆的排放固结过程,并分别进行了第一、二、三层(层高200mm)泥浆的排放试验,以研究广西平果铝尾矿泥浆距离中央排水管不同位置的表层、各不同深度沉降及排水量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各层之间沉降和排水相互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层泥浆的表层及分层沉降趋势基本一致,沉降量较均匀,三层泥浆稳定后总沉降量为110 mm,占总高度的18.3%;而单独堆填第一层泥浆时排水量最大,占泥浆总量的6.02%,随着后期第二层、第三层泥浆的堆填排水量逐级递减,分别占泥浆总量的5.87%,4.22%。相邻泥浆层间沉降及排水量影响较大,隔层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苏州河底泥污染状况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苏州河综合整治工程,关于苏州河底泥的处理处置,因为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而出现了疏浚底泥和不疏浚底泥两种不同的观点。笔者结合自己参与底泥研究的亲身体会,对底泥的是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比了两种观点的差异,得出应当疏浚的结论并对底泥疏浚后的出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水力吸泥-离心脱水疏浚过程的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建成区的中、小河道底泥污染特征为重金属和有机污染富集于浮动性表层底泥中,以水力吸泥-离心脱水组合疏浚工艺用于清理此种底泥的环境特征分析,采用现场疏浚操作时,同步进行相关物流与水体采样监测的方法进行,结果显示:水力吸泥的疏浚泥浆其污染物组成与原状底泥一致;泥浆经离心脱水后,805以上的颗粒物可回收于含固率谪于70%的脱水泥饼中;脱水泥饼颗粒物的污染程度显著低于原状底泥;离心上清液浓缩了底泥中的各种污染物,其直接排入河道是造成水力疏浚过程水体水质损害的最主要因素;离心上清液可经混凝-澄清-过滤过程有效地净化,研究证明该组合疏浚工艺配套离心上清液澄清后,可符合相关类型受污梁底泥疏浚的环境保护要求,且大部分疏浚物流可就地利用于浸地或农田。  相似文献   

13.
化学机械抛光中抛光液流动的微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化学机械抛光(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是用于获取原子级平面度的一种有效手段,抛光液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目前,CMP的抛光液通常使用球形纳米级颗粒来加速切除和优化抛光质量,这类流体的流变性能必须考虑微极性效应的影响.本文给出了考虑微极性效应的CMP运动方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这有助于了解CMP的作用机理.数值模拟表明,微极性将提高抛光液的等效粘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承载能力,加速材料去除.这在低节距或低转速下尤为明显,体现出尺寸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卫国芳 《河南科学》2012,(3):308-311
吹填淤泥自重沉积阶段物理力学性质具有时空变异特征.通过对某围海造陆区吹填后淤泥自重沉积阶段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分析,对吹填淤泥的物理力学性质沿土层深度及自重沉积时间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吹填淤泥的含水量(孔隙比)沿深度减小,变异性沿深度增加,强度沿深度明显增加,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应考虑变异性对选取土性指标的影响;2)吹填淤泥的含水量(孔隙比)在吹填施工完成前两个月减小速率很快,特别是表层1 m淤泥减小速率最显著,与相邻中间层淤泥层差距逐渐增大,两个月后整个吹填淤泥层进入缓慢失水状态.  相似文献   

15.
以糠醛为溶剂对FCC油浆进行了萃取分离。考察了温度、剂油比对两种FCC油浆中富含芳烃组分 (糠醛抽出油 )组成和性质的影响。确定出油浆中芳烃富集的最佳萃取条件 :温度为 50℃ ,剂油比为 2。对比了不同油浆富含芳烃组分合成COPNA树脂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 ,环烷基油浆的糠醛抽出油的芳烃含量高于石蜡基油浆 ,因而更适宜合成COPNA树脂  相似文献   

16.
首先推导了流体在倾斜管道中的速度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从固体颗粒在管道中的三种运动状态出发,提出了倾斜管道沉降性浆体浓度分布的计算模型,并用相关实验结果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简单的验证。  相似文献   

17.
针对长距离浆体管道输送过程中存在着输送稳定性的问题,分析了管道输送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实验的方法论述了颗粒级配对浆体输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管道输送选用的颗粒级配是否合理是非常关键的,它的优化将影响一系列管道输送参数,优化浆体的粒度组合,可减小粗颗粒的沉降速度,以制止其分选沉降,从而提高浆体的输送稳定性.因此,选用合理的颗粒级配作为浆体的输送粒级是可行的,也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盐类对吹填土絮凝作用的影响及选择出最适合此类吹填土的絮凝剂种类及添加量,通过沉降柱试验和两组真空预压室内模型对比试验,研究使用絮凝联合真空预压法对含盐吹填土的加固效果,探究盐类对吹填土絮凝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能对吹填土泥浆起到有效的絮凝作用;添加絮凝剂能够缩短真空预压完成的时间;相同条件下,添加絮凝剂会改善土样加固效果并提高真空预压作用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浙江宁波某场地的工程废弃泥浆进行了系列药剂真空预压室内试验研究,基于沉降柱试验确定不同絮凝剂的最佳添加量;按照絮凝剂最佳添加量,进行阴离子聚丙烯酰胺药剂真空预压法的模型试验,探讨药剂真空预压法固液分离的效果;最后,对模型箱中不同位置处的泥样做压汞试验,研究泥样微观孔隙沿径向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加入适量絮凝剂后,初始上清液浊度较为接近,且浊度随时间变化曲线斜率较大,絮体尚未稳定;24h后浊度曲线斜率较小,絮体达到较为稳定的状态,此时上清液浊度最低对应的絮凝剂添加量为最佳添加量.加入絮凝剂后泥浆颗粒粒径明显增加,大于0.075mm的颗粒由原来的11.78%增加到了79.69%.废弃泥浆絮凝后静置24h后排出上清液含水率从278%降至157%,真空预压136h后从157%降低到了约47.2%,固液分离的效率较高.经过药剂真空预压后,泥浆中孔隙被大大压缩,孔径峰值区域从絮凝后真空前的1 000~120 000nm减小到100~20 000nm,且距离中心越近孔径越小.  相似文献   

20.
以低密度矿渣水泥浆研究结果为基础 ,设计高密度水泥浆 ,使油气井全井段使用矿渣水泥浆固井 ,以提高固井质量 ,降低固井成本 .以高炉矿渣为水化胶凝材料 ,添加少量水泥和碱性激活剂 ,结合 MTC固井技术和多功能钻井液固井技术 ,设计密度 1 .75~ 1 .93 g/cm3 的矿渣水泥浆、矿渣MTC浆和矿渣 UF浆 .对 3种高密度矿渣水泥浆在 45~ 75℃条件下水泥石的抗压强度 ,水泥浆的凝结时间、流变性和稳定性进行试验对比 .试验结果表明 :3种水泥浆水泥石抗压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 :矿渣 UF浆 ,矿渣 MTC浆 ,矿渣水泥浆 .3种体系水泥石抗压强度满足油气井井下射孔作业对水泥石抗压强度的要求 .在 45~ 75℃条件下 ,随着温度的升高 ,高密度矿渣水泥浆和矿渣 UF浆水泥石抗压强度呈降低趋势 .矿渣 MTC浆和矿渣 UF浆的流变性、稳定性和稠化时间可通过钻井液的加量及性能来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