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对粘膜下肿瘤的诊断。方法 :对常规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 2 6例病人进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经超声内镜诊断 2 6例病人中、平滑肌病 9例、平滑肌肉瘤 1例、癌肿 3例、异位胰腺 1例、胃息肉 2例、囊肿 1例、腔外压迫者 9例。结论 :超声内镜诊断粘膜下肿瘤诊断率几近 10 0 %。如配合使用细针穿刺 ,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MRI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价值(附12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表现,以提高桥小脑角区肿瘤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一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120例,全部病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本组120例中,其中听神经瘤45例、脑膜瘤37例、三叉神经瘤6例、表皮样囊肿8例、蛛网膜囊肿7例、胶质瘤6例、血管网状细胞瘤6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肿瘤位于左侧桥小脑角区占64例,位于右侧桥小脑角区占59例.术前定位准确率为100%,定性准确率达97.5%.结论:MRI在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可作为桥小脑角区肿瘤的术前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后颅窝肿瘤的MRI表现,总结后颅窝肿瘤的MRI特征,以提高后颅窝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后颅窝肿瘤180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本组180例肿瘤中,位于桥小脑角区88例(左侧53例、右侧35例),位于小脑半球49例(左侧22例、右侧27例),位于中线区43例,其中脑膜瘤42例、听神经瘤37例、胶质瘤30例、转移瘤22例、髓母细胞瘤7例、表皮样囊肿8例、蛛网膜囊肿7例、三叉神经瘤7例、血管网状细胞瘤6例、室管膜瘤5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脉络丛乳头状瘤3例、脊索瘤2例.术前定位准确率为100%,定性准确率达97.2%.结论:MRI对后颅窝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后颅窝肿瘤提供详细的术前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总管囊肿切除后改良胆道重建术。方法 :分析8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 ,将左、右肝管汇合处纵向切开外翻 ,行Y形空肠臂或间置空肠套入吻合 ,再行肠肠吻合活瓣成形术。结果 :采用本手术方法治疗胆总管囊肿8例 ,手术经过顺利7例 ,并发肺炎1例 ,经药物治愈 ,8例均经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7.8a。全部病例均无胆管炎发生。经B超检查未见肝内胆管扩张、结石、肝硬变及癌肿等并发症。经钡餐检查8例均未见消化性溃疡 ,亦无钡剂返流入胆道。结论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采用本术式 ,只要仔细操作 ,术后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宫腔镜下切除各种类型的粘膜下子宫肌瘤手术的适应症和优点。方法:经宫腔镜联合B超手术切除粘膜下子宫肌瘤53例,其中0型28例,Ⅰ型16例,Ⅱ型9例,肌瘤大小1~2cm4例,2~4cm18例,4~6cm30例,6~8cm1例。经阴道行宫腔镜电切,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各类型粘膜下子宫肌瘤均手术成功,术中出血量20~160ml,无并发症,0~I型术后满意率为100%,Ⅱ型为93.3%,结论宫腔镜粘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安全,可靠,是治疗粘膜下子宫肌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15例隐睾继发睾丸癌患者资料,总结隐睾恶变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分析15例隐睾继发睾丸癌患者资料,年龄21~56岁,平均36.6岁.其中,腹股沟隐睾6例,腹腔隐睾9例;左侧5例,右侧7例,双侧3例.临床分期Ⅰa:4例、Ⅰb:5例、Ⅱb:3例、Ⅱc:2例,Ⅲb:1例.其中,5例已行隐睾牵引复位固定术(双侧1例),复位固定与发现睾丸癌间隔14~26 a,平均22.2 a.结果 6例腹股沟隐睾睾丸癌行根治性切除.9例腹腔隐睾肿瘤中,肿瘤根治性切除6例,根治性切除加腹膜后淋巴结清扫2例,1例因肿瘤严重粘连行姑息切除.病理诊断精原细胞瘤13例,精原细胞瘤合并胚胎癌1例,胚胎癌1例.15例患者中1例行严密监测随访,未行进一步治疗,14例行术后放疗,其中合并胚胎癌者及姑息性肿瘤切除术者同时予以化疗.9例随访6个月~9 a,平均3.7 a,未见复发及远处转移征象.结论隐睾发生肿瘤的概率大于正常睾丸,隐睾应及时治疗并终生随访;隐睾睾丸肿瘤的病理类型多为精原细胞瘤,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范文  李云山  徐锟 《甘肃科技》2014,(1):129-130
分析了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在临床上的应用适应症。选定24例择期胆总管探查术患者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其中20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4例系胆囊切除术后继发胆总管结石,单纯行胆总管探查取石。常规胆道镜探查取石后,根据术中探查胆管情况,行胆总管一起缝合。用细小圆针、0#慕丝线对胆道切开处作间断一期缝合,Winslow氏孔置引流管。一期缝合24例均无胆漏发生,术后第1天可下床活动,第2天胃肠功能恢复可进食;术后第5~7天拔除负压引流管,术后第7天切口拆线出院。住院9~11d,住院费用平均下降10%,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24例患者均无胆管狭窄、梗阻性黄疸发生。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相对于T管引流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术后生活质量相对高、费用省、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只要外科医师掌握好适应症,胆道探查一期缝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总管囊肿的治疗体会和心得,提高对于胆总管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一例典型胆总管囊肿的病例治疗方法及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在诊断明确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病人行"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胰胆分流胆道重建手术",患者手术后恢复理想,效果佳。结论:胆总管囊肿一旦诊断明确,应该尽早手术,而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胰胆分流胆道重建手术对于患者来说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方法相对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颅底肿瘤的CT和MRI表现,总结CT和MRI对颅底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一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颅底肿瘤105例,全部病例行CT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本组105例中,颅底区肿瘤36例,其中脊索瘤10例,转移瘤11例,三叉神经瘤5例,骨软骨瘤5例,骨软骨肉瘤2例,淋巴瘤2例,骨巨细胞瘤1例;颅底上区肿瘤46例,其中脑膜瘤23例,垂体瘤18例,胆脂瘤5例;颅底下区肿瘤23例,其中鼻咽癌16例,蝶窦癌4例,筛窦癌2例,颈静脉孔区神经瘤1例.CT和MRI表现各异,可清楚显示颅底肿瘤的大小、部位、范围、内部结构及向周围的浸润程度,对颅底肿瘤能作出正确诊断.结论:CT和MRI对颅底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极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 (EU S)对常规内镜检查怀疑为恶性胃溃疡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 Pentax-36 ux型 EUS对常规内镜检查怀疑为恶性胃溃疡的患者进行检查 ,EU S下的良性溃疡行正规内科治疗后复查 ,恶性溃疡均经外科手术证实。结果 :经 Pentax- 36 ux型 EUS诊断的患者 18例 ,良性胃溃疡 6例 (33.3% ) ,经正规内科治疗后二月胃镜复查均痊愈 ,准确率 10 0 % ;恶性胃溃疡 12例 (6 6 .7% ) ,通过与术后病检进行对照 ,准确率为 91.7% (11/ 12 ) ,假阳性率为 8.3% (1/ 12 ) ,同时把 EU S下恶性胃溃疡的 TNM分期与术后对比。结论 :EU S能很好地鉴别良、恶性胃溃疡 ,由于 EU S下恶性胃溃疡的 TNM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 ,对外科手术方式选择有很大帮助 ,应把 EU S作为恶性胃溃疡手术前一项重要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 DSA 联合 CT 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兔 VX2 肝癌模型制作的可行性。方法 40 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 成 A、B 两组,每组 20 只,A 组在 DSA 联合 CT 引导下将兔 VX2 肿瘤组织块经皮肝穿刺接种于兔左肝内,B 组通过 开腹法种植 VX2 肿瘤组织块,于接种后第 2 周、4 周行全身 MR 检查,后处死实验兔行原位、异位肿瘤肉眼观察。结 果 A 组建模成功率 90% ,有 1 只出现异位种植,未发现腹水及死亡,平均手术时间( 17. 3 ± 5. 2) min; B 组建模成 功率 85% ,有 3 只出现腹水,2 只死亡,无异位种植发生,平均手术时间( 50. 7 ± 11. 3) min,,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 DSA 联合 CT 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制作兔 VX2 肝癌模型方法简单、建模成功率高、 手术操作时间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头部血管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常规头颅CT平扫加CTA检查,并对其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头颅CT平扫表现为颅内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正常8例.而CTA检查显示动脉瘤16例,动静脉畸形6例,动脉狭窄4例,动脉硬化1例,正常3例.结论:CTA可做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筛选的方法,尤其可做为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瘤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21例小肠间质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十二指肠6例,空肠8例,回肠7例;良性2例,低度恶性5例,恶性14例;CT表现为肠壁单发偏心性肿块,腔外16例、腔内5例,大小3~15cm;2例良性和3例低度恶性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小于4cm;19例恶性GIST中,不均匀16例,有多灶性坏死、碘水进入显示液平2例,合并腹腔脓肿1例,边缘边界不清15例,分叶13例,15例大于4cm,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肝转移1例;增强后良性均匀较明显强化、恶性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CT对小肠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定位、定性的准确率高,对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声脉冲辐射力超声技术(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无创定量评价肝纤维化的应用价值。应用ARFI技术定量检测158例部分乙肝患者和志愿者的肝实质剪切波速度,同时所有的慢性乙肝患者均在ARFI检查后随访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显示,研究显示sO与S1期的弹性参数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对于评价S2级以上程度的肝纤维化,ARFI技术均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别是对S4期肝纤维化,ROC曲线下面积达0.942,且超声弹性成像评分与肝纤维化病理学分期之间呈正相关(r=0.875,P=0.000)。由此可知,应用ARFI技术检测各期慢性乙肝肝纤维化横向剪切波速的佳截断值可能成为诊断肝纤维化各分期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征象评价支气管肺癌侵犯纵隔结构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支气管肺癌97例,对14种(共750个)纵隔结构的CT表现与手术、纤维支气管镜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记录原发肿瘤与纵隔结构的接触程度,判断该纵隔结构是否扭曲及是否有气管、支气管腔内肿瘤等。结果:以肿瘤与纵隔接触角大于0°(CT分级3~6级)为CT阳性征象,CT评估纵隔结构侵犯敏感度为72.5%,阳性预测值为80.6%;以肿瘤与纵隔结构接触角大于90°(CT分级4~6级)为CT阳性征象,CT评估纵隔结构侵犯的敏感性为47.5%,阳性预测值为82.6%;以纵隔结构与肿瘤接触角大于180°(CT分级5~6级)为阳性CT征象,病理结果为全部受累,其中结构扭曲占7/40,管腔内肿瘤侵犯占2/40。结论:CT检查对于发现支气管肺癌纵隔侵犯有重要价值,改进CT扫描技术并制定特定判断标准有助于提高CT对支气管肺癌纵隔侵犯的阳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校教职工腹部B超检查结果与性别、年龄以及工作岗位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教职工的自我保健意识提供参考。方法以宝鸡文理学院2010年886名教职工体检结果为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其肝、胆、胰、脾、肾的B超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宝鸡文理学院886名教职工体检结果中B超异常总检出率为20.5%;检出的前5种疾病依次为脂肪肝、胆囊结石、肝囊息肉、肾囊肿、肾结石;B超异常检出率男教职工(23.5%)明显高于女教职工(17.4%);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B超异常检出率有增加趋势;从工作岗位来看,工人B超异常检出率最高,达到39.6%。结论高校教职工腹部B超异常检出率男性大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B超检查异常率升高;不同岗位的教职工发病率存在差异,工人最高,其次是行政人员、普通教师,体育教师最低。充分体现出体育锻炼对于维系身体机能的健康,预防疾病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水岭区脑梗死(CWSI)的临床与CT、MRI特点.方法:对16例CWSI患者进行临床及CT、MRI分析.结果:不同部位CWSI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而头部CT、MRI是明确此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检查.结论:脑血管病患者应及早行头CT、MRI等影像学检查,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CT薄层靶扫描在肾上腺疾病定位与定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5例病人56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病变的CT影像资料,重点分析其形态、大小、密度及边缘情况。CT检查均为平扫与增强及薄层靶扫描。结果:肾上腺增生22例,CT表现主要为体积增大,其中髓质增生14例,肾上腺皮质增生8例,两者在形态及大小的CT表现无差别;肾上腺皮质增生中结节性增生4例,增强扫描后均为轻度强化;肾上腺皮质腺瘤14例,增强扫描后,轻度强化5例,中等强化7例,明显强化2例。34例肾上腺肿瘤性疾病的CT影像诊断符合率为77.14%。在定性诊断中,CT诊断与病理结果相一致有39例,误诊17例。结论:CT靶扫描在肾上腺疾病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CT对大多数的肾上腺肿瘤性疾病诊断较为敏感;对于肾上腺髓质增生与皮质增生的鉴别,则没有明显的特异性;肾上腺皮质腺瘤可与皮质结节性增生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