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刘征  吕金龙 《科技信息》2011,(7):I0054-I0054
目前大多数入侵检测系统采用的是特征分析技术,该类系统漏报误报率高,检测速度低,准确性差,而协议分析技术能够提高入侵检测系统检测的准确性,降低漏报和误报率,提高检测速度。  相似文献   

2.
黄凯锋 《科技信息》2011,(35):150-151
针对原始入侵检测系统误报率高的缺点,在原始系统中添加了聚类检测部分,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类分析的入侵检测系统结构模型.实验表明该新系统有效降低了误报率,能准确的检测出异常数据。  相似文献   

3.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由于采用单包分析技术,具有较高的误报率,影响其实用性。文章提出了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入侵检测的报警消息进行分析的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日志分析系统。该系统使用数据挖掘的关联规则和序列分析技术,对入侵检测系统的警报日志信息挖掘,寻找黑客入侵的规律。并利用发掘的规律实时分析警报信息,提高入侵检测系统的警报精确度,降低系统管理员的工作强度。  相似文献   

4.
文章简单介绍了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鉴于现有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NIDS)存在的误报率高和智能性低等缺点,提出了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模型。该模型可以有效检测大规模协同攻击,提高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自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有入侵检测系统识别率低、误报率高的问题,论文采用SOM-BP复合神经网络技术,结合Agent技术应用到入侵检测系统,利用模糊SOM神经网络的自组织特性对网络数据流量强度进行建模和聚类,使用BP神经网络进行入侵企图的识别。提出一个基于SOM-BP复合神经网络的多Agent入侵检测模型,描述了模型体系结构及其工作流程。通过实验证明系统有较高的识别率和较低的误报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的警报量大、误报率高的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Snort的入侵检测警报分析系统改进模型。该模型以开源入侵检测系统Snort为基础,利用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建立正常警报行为模式和异常警报行为模式,提高了系统的检测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对未知攻击的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鉴于现有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NIDS)存在的误报率高和智能性低等缺点,提出了基于数据挖掘原理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模型。该模型可以有效检测大规模协同攻击,提高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自适应性和可扩展性,能有效面对各种形式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基于Agent的自适应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以解决大多数传统的、 采用集中式的分析引擎的入侵检测系统误报率较高且缺乏自适应性的缺点; 同时, 针对现有大多数模型具有较高漏报率的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蜜罐分布式的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入侵检测系统在模式建立与匹配方法中存在的不足,改进了一种入侵检测系统的模式建立与匹配方法.根据数据样本的数据属性特征,采用双层次聚类方法对数据样本进行分析,建立基于行为索引的系统安全模式,避免对数据属性进行分析时,造成数据关键信息的丢失,降低入侵检测系统的误报率和漏报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构建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并利用挖掘算法对日志系统进行分析,挖掘出攻击模型规则。从而提出一个基于snort的日志分析系统,降低报警的误报率。  相似文献   

11.
特征选择算法能够更好地提高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速度和检测效果,消除冗余数据并减轻噪音特征.结合特征选择算法的优势,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PCA)与决策树(C4.5)的入侵检测方法,进而构建出轻量级的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在KDD1999数据集上对该方法进行详细的实验验证,证明该方法一方面确保系统有较高的检测率与较低误报率,另一方面能够比较显著地提高系统的训练时间与测试时间.同时,通过比较实验发现此方法在训练时间、测试时间、检测率、误报率上的效果也优于GA-SVM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雪松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7):7104-7108
提出一种Snort主动包过滤预处理插件,在高速网络环境下,通过主动丢弃对检测误报率影响较小的数据包减轻系统负载,避免Snort在超负荷运行情况下的随机丢包现象。由于异常数据包主要来自于每个网络流前面的一定数量的数据包。因此,该预处理器实时地监控Snort的负载变化,当检测引擎负载超过一定阈值时,主动过滤掉网络流后面的正常数据包。实验表明,使用主动包过滤预处理器并采用一定的Snort调整行为可以在保证较低误报率的前提下有效降低Snort的漏报率,提高系统的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周界入侵探测系统存在的定位精度不高及误报漏报率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泄漏电缆的新型周界入侵探测系统.根据入侵探测系统的功能需求,将两根经特殊设计的泄漏电缆埋地安装,然后利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实现泄漏电缆中信号的发送和处理,其泄漏的电磁场形成一堵无形的防护区,最后通过自行开发的测试软件实现泄漏电缆远程自动探测流程.实验结果表明,该基于泄漏电缆的入侵探测系统对入侵的定位精度实测达到了5m,具有全隐藏安装、准确定位入侵位置及误报漏报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提出利用序列模式挖掘方法得到频繁入侵命令序列,将频繁入侵命令转换为底层入侵检测器的检测规则用于检测用户的可疑行为.为了消除误报,设计了一个基于入侵事件状态的关联引擎,将频繁入侵命令序列作办关联规则,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入侵关联算法,该算法不仅考虑了每类主机入侵行为的序列特征,也反映了不同类型主机入侵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体现了主机入侵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入侵关联模型对各类主机入侵行为的检测效果良好,误报率明显降低,特别是下载类和信息获取类主机入侵行为的误报降低了20%左右。  相似文献   

15.
针对基于演化计算的网络入侵检测存在演化过程时间和空间开销大、误警率高等问题,采用基因表达式编程(GEP)模式表示入侵检测规则,提出针对GEP入侵检测规则的约束文法,并通过增加规则约束判断及处理过程改进GEP基本演化流程,生成满足约束的入侵检测规则.最后使用KDD CUP′99 DATA对该策略进行评估,所生成规则只需2个网络属性,在测试集中检测率为89.79%,误警率为0.41%.实验结果表明:在较小种群和低演化代数内,GEP规则约束和演化策略获得的规则有效而简洁,可检测到未知入侵,在保持较高检测率的同时可获得低误警率.  相似文献   

16.
基于规则的入侵检测系统中存在误报、漏报率高,检测速度慢等问题,为此在协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决策树的协议解码方法。该方法使用扩展巴科斯范式描述检测规则,给出推理规则的定义;提出构造最优决策树和增量决策树的算法;通过构造基于决策树的入侵检测系统,将该方法与简单模式匹配,与基于动态规则集、基于状态转换两种协议解码方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扩展巴科斯范式的协议解码方法,在误报率方面比其他3种方法分别降低10.08%,0.1%,1.51%;在漏报率方面分别降低15.56%,3.68%,2.86%。  相似文献   

17.
基于误用检测与异常行为检测的整合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入侵检测中普遍存在检测率低与误报过高的问题,采用基于多维-隐马尔可夫模型的检测方法和基于Apriori算法的误用检测技术相结合的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模型.新模型减少了单纯使用某种入侵检测技术时的漏报率和误报率,同时在异常检测模块中采用了隐马尔可夫与简单贝叶斯分...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网络入侵检测速度慢、实时性差,且误报率较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稀疏向量距离的网络入侵数据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对所获得的网络样本数据进行初步分析,采用K-means算法对样本数据包进行量化处理得到该数据流的位置分布集,使用压缩感知的稀疏编码技术处理,得到数据的稀疏表示,然后通过随机投影获取数据集的二值哈希编码可以近似地表示稀疏向量的距离,与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判断该数据是否为入侵数据。根据这些稀疏向量的距离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检测到入侵的网络数据。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检测算法,本文算法具有速度快、实时性好、误报率低等优点,使入侵检测系统的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充分确保了网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一种树形结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结构设计、协作及数据融合方法.提出一种采用树形结构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详细说明系统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设计.提出一种采用黑板模型进行模块间的协作的方法,一种基于恒虚警检验的数据融合方法,及在此基础上的激励反馈机制.通过一组实验证明本系统的设计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数据库入侵检测系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提出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数据库入侵检测模型 (NDBIDS) ·讨论了NDBIDS的结构及各部件的功能·利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 ,对用户正常历史数据进行挖掘 ,并对产生的规则进行归并更新 ,通过训练学习生成异常检测模型 ,并利用此模型实现基于数据挖掘的异常检测·NDBIDS可以检测伪装攻击、合法用户的攻击和攻击企图三种类型的攻击 ,通过实验给出了相应攻击的检测率、假报警率、漏报率和检测正确率·本系统的建立不依赖于经验 ,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