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文献解读、比较研究法,对《弧三角举要》中的球面三角形解法进行分析,认为该书以相似勾股对应边成比例给出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中的大部分证明,更为清晰明了,只是垂弧法与次形法存在诸多限定,梅文鼎更倾向于使用垂弧法解球面三角形.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垫板的压缩性能特点,结合岩体流变模型分析了弧板支架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并且分析了垫板种类对弧板支架刚度、安设时间、承载能力、弧板节数的影响。举出算例说明了结果的引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深入分析梅文鼎对方程解法问题的研究。方法历史分析和文献考证。结果梅文鼎在《筹算》中统一了传统数学中二项方程和一般方程的解法,所给方法与伟达一般方程数值解法相同,但属于独立发现;他在《少广拾遗》中对《同文算指》中高次方程数值解法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梅文鼎对方程解法问题的研究达到了明清以来士人追求的会通中西数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弧长求法及其历史演变,比较了中日弧背术的西化历程,认为和算通过形式化走向近代,而中算家由于无法得到一般性结果,只好将弧背术全盘西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师法日本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清代数学家、天文学家梅文鼎,覃思著述,成书七十余种,数学著作遍及初等数学各个分支.本文从梅氏著作中总结了突出逻辑证明和推动中西数学结合等特点,进一步论述了梅文鼎在促进中西数学结合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将自适应有限元与弧长法迭代算法相结合,用于软化材料的弹塑性有限元计算.讨论了程序中软化材料的弹塑性计算、本构积分、弧长法迭代、自适应有限元,得到了自适应有限元与弧长法结合计算软化问题的流程图.算例分析结果验证了本文分析方法的有效性,表明自适应有限元在模拟局部化问题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探寻梅文鼎(1633—1721)《环中黍尺》中的球面余弦定理及符号判定法。《环中黍尺》中所载"加减约法"针对当时余弦值为正而产生的符号改变问题所设,结论正确,但誊写有误。梅文鼎给出数种余弦定理的正确证明法,并指出每种算法在符号判定、数值查询、计算简便等方面的特点。他综合诸法优势得出"加减捷法",由此阐明《测量全义》卷九中算式的数学原理,而该法符号判定及特殊条件下算法变化均正确,戴震"矢较法"实不出梅氏范围。至此,明末传入的球面余弦定理得到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非转移型等离子弧发生器的功率和耐用度,提出了一种具有辐散式喷嘴等离子弧发生器.用这种喷嘴结构,对非转移型等离子弧进行了实验研究.与圆拄形阳极喷嘴相比较,等离子弧电压降低了3.2~9.1 V ,而稳定工作的弧电流可增大到200A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史杂志》2021,(2):320-320
梅文鼎是清初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上承明末传入的西方数学,下启乾嘉时期的历算研究,历算之学被誉为"国朝第一",其著述等身,汇通中西,影响了有清一代数学的发展。由韩琦整理的《梅文鼎全集》是梅文鼎作品的全面整理和影印,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获2018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2020年由黄山书社出版,最近荣获2020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全书共分八册。  相似文献   

10.
杨帆 《科技资讯》2011,(11):111-112
拉弧是受电弓与接触线问的瞬时脱离,高电压将受电弓与接触线间的空气间隙击穿形成的电弧.这种现象以长大隧道内尤为突出.本文主要结合成昆线新凉至铁口区间两河口隧道拉弧整治情况,对拉弧造成的危害、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结合该隧道的整治情况提出合理可行的整改措施,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将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割圆八线互求法》与梅文鼎《平三角举要》进行比对,指出前者是在学习后者的基础上成书的,而另一本藏于日本的中算书《八线互求法》完全抄自《割圆八线互求法》,书上写有"徐光启校阅"字样,纯属托名之举。  相似文献   

12.
朱熹和戴震《诗》学关系密切,朱戴有着共同的学术精神和治学风格,大胆怀疑,客观求真。朱熹《诗》学诸多思想和方法对戴震有明显影响,戴震《诗》学借鉴了朱熹《诗》学的具体思想和方法,肯定和引用了朱熹大量的《诗》学研究成果,在某些方面戴震《诗》学对朱熹《诗》学有所超越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戴震的学术思想及其产生的背景,指出了戴震学术思想的精华仍然是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极好材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学术成就不仅属于中华民族,而且属于全人类。  相似文献   

14.
梅文鼎《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是系统介绍欧洲力学知识的第一部中文著作,为19世纪中期中国学者了解西方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梅文鼎也曾研究该书,并发表了相关著述。以新发现含梅文鼎注文的《奇器图说》抄本为主要资料,探讨梅氏对欧洲力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他关注的力学问题的内容以及他注解的特点和方式。此外,还比较梅文鼎与荷兰力学家斯蒂文证明力学问题的方法及方式,以展现中、西学者力学研究和表述方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清代经学主要以考据学为特征,戴震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专家。戴震治诗主要通过博考百家,识断精审,从而取得同位同声通义、假借等开创性的音韵成就,启发引导了后人的研究。戴震的学术追求成为一代学术思潮,同时他的治学方式也影响了清代学术走向。  相似文献   

16.
戴震是清代著名学者,他在考据学、哲学等领域都有颇深的造诣。本文试从治学和理欲两个方面阐述2005年度学术界研究戴震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7.
戴震在提出他的思想学说时,将孟子的“一本说”扩大及于宇宙论与人性论的范围。他的心性、性情思想均建立在“一本论”的基础之上。在这一背景下,他对宋明理学中的“性”“理”给出了人伦日用化的理解。宋明儒的所谓“性情”关系问题,被转换为“情理”或“理欲”关系问题。戴震反对舍情求理,实际上认为理应从情出。戴震的理欲之辨,既包括了辨理欲之别,又拓展为辨“私”“欲”之剐。  相似文献   

18.
戴震考据学及其理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震的考据学继承了惠栋的治学传统,批判宋明理学,重视汉学,主张治经由字、音韵入手,同时又有所创新。治学以详博见长,一反考据风气中的泥古、保守的弊端。其治学主张“唯求其是”、“因物求则”、“执义理而后能考核”,充分显示了他的考据学的理性特色。  相似文献   

19.
以焦循所撰<尚书补疏>为考察对象,分析焦循对<尚书>这部古经意义的新探索.焦循维护伪<孔传>的经典地位,是他确认伪<孔传>蕴含着"二帝三王之道"的真谛,体现了经典的古代意义与传注的现代诠释的统一,具有思想史上的价值.同时,焦循提出<舜典>未亡、<大禹谟>和<皋陶谟>原为一篇的猜想,现据<郭店楚墓竹简>所提供的文本,倒可备为一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