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反垄断法中规范行政垄断的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垄断行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危害极大,应制定相关法制进行规范,但是,行政垄断行为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表明它属于行政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不属于反垄断法的调整范围,应是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我国应制定规范行政垄断的行政法,应不应在反垄断法中把行政垄断行为重要内容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2.
根据资助主体不同,高校助学金可分为政府助学金和社会捐赠助学金。前者是教育部行使职权做出行政给付行为所指向的标的物。后者在本质上则属于赠与的一种,并且根据是否负有义务,可将其分为单纯目赠与性质的助学金和附义务赠与性质的助学金两类。对高校助学金法律性质的辩明便于明晰利益相关者各自权利与义务的边界,有利于推动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姓名权虽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但公民变更姓名须依法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并经其审查符合条件后才能被准予.公民申请变更姓名的行政行为易被误解为行政许可行为,原因表现为其形式上的依申请性、须经依法审查性、变更条件限制性、行为的授益性等.但姓名权在本质上不属于行政许可设定范围之内,申请变更姓名的行为在根本上不符合行政许可所具有的目的性特征,其应属于行政确认范畴下的行政变更登记行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行为的性质和可诉性进行探讨,笔者认为消防部队灭火行为属于行政事实行为,具有可诉性.  相似文献   

5.
行政主体在实施赋权或授益性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增加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以外的条件,从而影响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被称为添负行政程序。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添负行政程序属于程序瑕疵,与"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规定不得为"的依法行政原则不相符。添负行政程序行为是行政主体在行政过程中推诿转嫁责任的一种手段,并且其与不作为行政行为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当前要解决添负行政程序行为这一问题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但因其具有较强的行政可诉性,故能从建立行政监管纠错机制和完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两方面来对行政相对人进行权利救济,以推进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运行体制。  相似文献   

6.
由四川省一起行政区划调整纠纷引申出法学领域的两个重要问题——行政区划调整的法律性质如何界定和行政区划调整是否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对于这两个问题,目前学术界鲜有研究。为此,界定了行政区划调整的法律性质。经过详细论证,认定行政区划调整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而属于国家行为。其次,基于国家行为的不可诉性,行政区划调整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7.
发轫于日本的行政行为公定力理论并非传统行政法学虚构的神话,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基本范畴。公定力意指除自始无效外,行政行为一经做出即获得有效推定的作用力。行政瑕疵的不可避免性、行政纠纷的客观必然性以及纠纷解决的非合意性构成了行政行为公定力存在的社会基础;社会成员的秩序需求则是公定力存在的理论依据。作为一种具有对世性的法律效力,行政行为公定力对不同的对象具有各不相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对行政登记行为的特征、本质内涵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针对行政登记行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司法救济的观点,并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证;阐明了行政登记行为可诉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证机关公证行为的定性直接影响到其能否提起行政诉讼.本文先回顾学术界和司法实践关于公证行为行政可诉性的争议,然后从公证机关和公证行为的性质、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与行政诉讼目的实现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中的公证行为进行可诉性探讨,认为公证机关公证行为的属性是一种准行政行为,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10.
行政奖励是一种非强制行政行为,它在繁荣市场经济和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法制的不完善,对行政奖励缺乏足够的研究等原因,在实践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行政争议,关于行政奖励的可诉性也存在争议。有必要对我国行政奖励的可诉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行政伦理属于应用伦理学的范畴。随着应用伦理学日益成为显学,行政伦理也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由从人类产生国家以来,行政活动便是国家必然的行为,因而对行政活动的伦理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2.
行政规划作为现代行政行为法发展的产物,其在行政法领域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但是该行为定性的复杂程度制约了其发展,尤其是在缺少司法救济空间的情况下。行政规划行为在时间、空间、内容以及考察视角上的不同,导致了其在行为定性上存在争议。过程维度的阶段型界定、层级维度下的递进性界定和内容维度下的铺陈式界定,在司法救济上各有千秋。处理好不同维度下行政规划的性质与司法救济的关系,是行政规划法领域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郑自泉 《科技信息》2011,(18):I0374-I0374,I0376
火灾原因和责任认定是否可诉一直都是行政法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构成要件以及上位法与下住法的矛盾冲突等方面,认为公安消防机构作出的火灾原因和责任认定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应当接受司法部门的审查。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民主法制的进步,行政纠纷必然复杂化和多样化,这就要求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监督的范围必将与之适应,不断拓展。从这个层面来说,司法审查的范围不仅应立足于对具体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广度与深度的拓展,而且应包括属于抽象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法律条款对行政裁量行为的司法审查存在难以把握、不易操作的缺陷。行政法基本原则是行政法的精髓所在,是行政法规范的核心、灵魂,作为行政法基本原则之一的比例原则,在行政审判中可以直接作为判案依据。运用比例原则中的适当性、必要性、比例性三个子原则来对行政裁量行为进行司法审查较为直观、可行。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考加分政策各种问题的出现,相关部门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了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调查分析发现,浙江省在高考中能否获得加分的考生对高考加分政策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少数民族加分""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加分""荣誉士兵加分"这三项加分项目的看法存在差异。在具体加分分值上,对"少数民族加10分""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加10分"这两项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和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考生的民族类型、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考生能否获得加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行政事实行为提供司法救济,其实就是将行政事实行为纳入到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之中去,其既有理论依据,而且在我国现行法律之中也存在突破口,行政事实行为的司法救济包括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两种,其诉讼类型包括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和预防性诉讼。  相似文献   

18.
颜燕 《科技信息》2009,(3):253-253
本文从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规定入手,主要从理论基础上分析了该项规定的制定的理论依据,得出这些理论依据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并不十分科学。从而提出,我们应该以时俱进,将内部行政行为列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19.
行政机关的公司登记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具体行政行为。公司登记机关应对登记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而非实质审查。因此,公司登记机关是否违法,及法院对公司登记行为的合击性进行审查,也主要是围绕公司登记机关是否尽到形式审查之义务这一中心。  相似文献   

20.
行政事实行为理论作为行政行为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与其有着“姊妹”关系的行政法律行为理论比较中显得十分薄弱。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及政治民主化、法制人性化、经济市场化、社会自治化的程度不断深入,呼唤着行政事实行为对国家作用的发挥。“行政事实行为”这一学术概念,起源于德国学者耶利·纳克(WalerJellinek)所谓的“单纯高权行政”,丰富于法、德两国学者适应于现实制度需要的理论创新,得益于世界各国学者积极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