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全球化背景下,以资本为轴心的当今社会,中国要发展,离不开世界,更离不开资本逻辑。资本逻辑从何而来?资本逻辑因何而在?资本逻辑向何而去?资本逻辑与生产逻辑有何关系?这一系列问题也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认为资本逻辑的产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辩证的对待资本逻辑,将其看成生产逻辑在人类社会中的一个阶段性产物,正确的引导资本逻辑。而将资本逻辑还原为生产逻辑,将揭开资本逻辑的神秘面纱,同时也是资本逻辑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2.
反思现代社会是经典社会学理论得以形成的前提。马克思、韦伯和西美尔等经典社会学家都从各自的理论系统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现代性批判。马克思围绕异化展开了人本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韦伯立足于合理化两种逻辑给出了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的时代诊断;西美尔批评资本主义文化的客观化趋势,把资本主义困境归结为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之间的悖论。马克思切中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之根基,为韦伯和西美尔的现代性诊断提供了宽广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征程的接续奋斗,成功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现代文明、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价值追求取代了西方以资本为逻辑的现代化价值理念,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突破了西方“历史终结论”“普世价值论”和“文明冲突论”,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资本主义概念的再认识,提出了"社会性质的资本经济"概念,并指出这一概念对探索适应和促进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生产方式、解决所有制改革深层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大力发展社会性质的资本经济;发展社会性质的资本经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政治,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5.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宣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变成消费景观王国,资本所刻意建构的消费社会景观是在物质对人异化基础上的再度异化,整个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一种"景观拜物教"。"景观"窒息了人的创造性与革命性,使人屈从于这一异化的力量,主体从被殖民转向自我殖民。"景观社会"理论揭露了资本的意识形态控制,在更深层异化统治中寻找人类自我解放的可能性,对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尖锐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性结论已有一百多年了,这一期间,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并没有灭亡,而是沿着股份资本、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阶梯,一步步走上了一条自我扬弃的道路。于是,如何认识资本自我扬弃问题,就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本文愿就此谈几点看法。一、关于资本自我扬弃的起点目前,人们一般把资本自我扬弃理解为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的转化过程,这是对的,但是,又往往把这一转化局限为资本在运动中保留资本主义的私人性质,抛弃旧的占有形式和  相似文献   

7.
资本与数字技术合谋创设的数字资本主义构设了资本自我修复、自我创新的崭新样态,是资产阶级寻求数字化“庇护”的一种具体表现,其巧妙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手段重塑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但这并非意味着数字资本主义为人类生存带来了真正的自由、民主、解放等光明图景和美好生活。相反,资本借由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数字化全景监狱”的创设中对人的精神生活展开了全方位的布控,在调动和支配人的情绪中重构着人的意识结构,以期最大限度地将人置于资本增殖的链条之上,致使人陷入精神殖民化的境地,遭遇着精神危机与精神异化之痛。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危机的原罪并非源于数字技术本身,而在于数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立足马克思主义视野,审思技术发展逻辑下个体的精神世界,批判数字资本主义对人之精神世界的钳制,在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通抵美好生活之境,是破除数字资本主义的规训、走出精神危机迷雾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审美现代性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学界一个重要的理论话题。在西方学者那里,审美现代性是与社会现代性相对立的概念,审美现代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律性的审美和艺术来批判物化现实,抵抗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对社会的控制,但也陷入了对历史进步的怀疑和悲观主义情绪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看到了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不仅有对抗的一面,更有结合和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面。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既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审美现代性的发展有赖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也主张通过审美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阶段局限性、特定时期的片面性,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从社会生产方式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的本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因此也得到调整,即剩余价值的分配主体多元化,然而,这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性。进入21世纪,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分配制度仍有其说服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的真理内核在于他把握住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两个根本的逻辑——主体逻辑与客体逻辑。我们如要正确认识和揭示历史,就应把握住这两个逻辑,而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上,而在于我们如何通过历史发展的主体逻辑认识资本主义对社会历史主体人自身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这正是被许多人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社会化表现为股权分散化、职工持股计划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等.股权分散化使得资本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程度进一步提高,职工持股计划(ESOP)使得部分资本所有权向普通工人转移,混合所有制则将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的社会性相结合,成为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载体,资本主义财产关系的性质发生了部分质变.资本社会化对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基本矛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现象,不同社会中的资本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资本的最本质特征并不是剥削,而是增殖。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中尽管有些存在剥削现象,但总体上以增殖为目的和特征。  相似文献   

13.
股份制是我国近几年来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的产物,党的十五大肯定了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股份制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扬弃的产物。通过股份制把个别资本转化为联合资本,使同社会化大生产不相适应的个别的、分散的小额资本联合成大型的、不归某一私人独占的社会化大资本。由于股份制企业的出资者只可转让股权而不可退股,这就使企业资产运营不随出资者退出而中断和变更、由于股份制创立了同一份资产的二权分离制度,即出资者凭借最终所有权享有股  相似文献   

14.
李强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11):1-4,15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社会化表现为股权分散化、职工持股计划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等。股权分散化使得资本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程度进一步提高,职工持股计划(ESOP)使得部分资本所有权向普通工人转移,混舍所有制则将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的社会性相结合,成为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载体,资本主义财产关系的性质发生了部分质变。资本社会化对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基本矛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资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必然性,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逐利本性与劳动者利益的矛盾日益紧张并呈普遍化趋势。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实现价值增殖的过程,资本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资本无限度地扩大劳动和价值创造与劳动异化之间的悖论,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终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应运用马克思的资本与劳动关系理论对发展资本与维护劳动者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地分析,探求化解资本与劳动矛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瓦尔加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问题。他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分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和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变化的规律。他认为,国民经济军事化是资本主义腐朽性的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时有发生,但不是常态。战后资本主义经过若干年的经济高涨之后,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垄断资本加强了积聚和集中,市场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失业人数大量增加,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看,我国体育小镇社会管理存在着社会资本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信任"资本有限、"规范"资本不足、"网络"资本不健全。为进一步提升体育小镇的社会管理能力,推动体育小镇稳定、可持续发展,应以社会资本积累为逻辑起点,发挥社会资本对体育小镇社会管理的导向、纽带和辐射作用,以善治为指导,培育社会认同,促进信任资本发展,形成良好公共精神;以法治为指导,加强制度建设,增加规范资本供给,形成完善的法治规范;以创新为指导,协调社会组织,健全网络联结机制,形成社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流动推动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有了全球性,呈现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一、逻辑起点 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曾见诸多专业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或曰“教师’,或曰“学生”或曰“经验授受”……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莫衷一是。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公众确认的逻辑体系科学化的最高典范。在这本经典巨著中,马克思首先从资本主义社会最常见、最平凡、最普通的“商品”入手分析,然后层层、逐步深入解剖推演,从而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资本论》呈现在人们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资本主义概念的再认识,提出了“社会性质的资本经济”概念,并指出这一概念对探索适应和促进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生产方式、解决所有制改革深层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大力发展社会性质的资本经济;发展社会性质的资本经济谘须坚持社会主义政治,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