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对海蟑螂、光滑鼠妇、糙皮鼠妇、普通卷甲虫、美丽卷甲虫和普通卷甲虫红色变形体等陆生等足目的第一触角,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比较。陆生等足目第一触角由4节组成,即底节、基节、中节和顶节。从而纠正了一百多年来公认的2 ̄3年的描述。底节小,且被基节所遮挡,故有时不易见到,顶节具感觉刺,可能是第一触角的鞭节或退化了的鞭节,第一触角存在着种间差异性和种内稳定性,并且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5种陆生等足目第二廨扫描电镜的观察,尤其对触鞭的观察,发现第二触角覆被鳞片,其鳞片按其外形可分为长条形、三角形、椭圆形、近方形、扇形、铲形、长矛形等7种;按其鳞片表面是否光滑可分为肖滑型和具肋型,后者又可分为整体具肋型和边缘具肋型。  相似文献   

3.
潮虫亚目是等足目10个亚目中种类最多的一个亚目,该类动物具有一定的药用及经济价值.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潮虫亚目的分类学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了采自安徽含山熔洞的伪克钩虾属一新种,含山伪克钩虾Pseudocrangonyx hanshansis sp, nov.,新种与近缘种亚洲伪克钩虾p, asiaticu。之不同在于。第一尾足内肢短于柄部,内缘具2枚长粗利,第三尾足外肢第1节较柄部长3倍,端节很小,约为第1节的1/6;尾节板左右两叶,每叶具2枚端刺,外侧稍长;第二触角柄部之末节长于次末节,约与鞭节等长,腹部侧板2之下缘具1利,偶2利,侧板3之下缘具2利。  相似文献   

5.
长江下游陆生等足目的研究(Ⅱ):南京陆生等足目记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采自南京陆生等足目,共7种,隶属4科4属,其中南京球形虫(Spherillonanjinensissp.nov.)和老山气肢虫(Trachelipuslaoshanensissp.nov.)为新种,美丽卷甲虫(ArmadillidiumpictumBrandt,1833)为新记录种.并对新种、新记录种的分类特征、生态习性作了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报导江苏沿海(包括连云港、南通、盐城三市)陆生等生足目共6个种:海蟑螂(LigiaexoticaRoux)、普通卷甲虫(Armadillidiumvulgare(Latreille))、具粉腊鼠妇(Porcellionidespruinosus(Brandt))、光滑鼠妇(PorcelliolaevisLatreille)、快捷气管虫(Trachelipusrathkei)(Brandt))和方鼻卷甲虫(ArmadillidiumnasatumBuddeLund)并将其分类性状、生活习性及地理分布分别予以记述,其中快捷气管虫和方鼻卷甲虫为我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8.
根据采自云南勐仑的一头雄蛛,记述我国皿蛛科皿蛛亚科盖蛛属一个新纪录种:河岸盖蛛,对雄蛛个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亭,并与绘自于该种雄性模式标本触肢器的图和描述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除螯肢齿数,触肢胫节刺数量,Ⅰ-Ⅱ步足胫节刺序和插入臂的形态外,手头标本与模式标本的描述及绘图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青藏高原拟步甲科昆虫足的比较研究发现,为适应严酷的高原环境,足的适应性特征主要是:地面活动的种类足明显伸长;地下活动种类足明显短缩,胫节外缘具齿,端外角明显延伸;生活于陡峭地区的种类胫节内端距发达,跗节腹面端部出现浓密的毛刷.  相似文献   

10.
广西等翅目昆虫区系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广西综合自然地理特点,从区系和区域二方面探讨了广西等翅目昆虫的分布,并与邻省白蚁区系进行了比较。表明:区系组成以东洋区的中缅亚区种为主;中缅亚区中亚热带分布种略占优势,热带分布种也占有相当比重。区域成分华南区较华中区丰富.反映出热带地区白蚁组成的多样性特点。广西区域成分与广东省最相似,而种类组成则与湖南关系密切。分布在广西南部的土垅大白蚁(Macrotermesannandalei)是热带景观的标志。依种类分布现状,将广西拟为国内白蚁亚热带种类的主要分布中心,以及印一马种向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扩散的中间地带之一。  相似文献   

11.
利用扫描电镜对宽颊纹潜叶蜂Kaliofenusa genata雌蜂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及分布特点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宽颊纹潜叶蜂雌蜂触角呈丝状,由基节、柄节、梗节、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7鞭小节组成.触角上着生有6种感觉器,分别是毛形感觉器(Ⅰ型、Ⅱ型、Ⅲ型和IV型)、锥形感觉器(Ⅰ型和Ⅱ型)、刺形感觉器、锥形乳突状感觉器、芽形感觉器和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觉器I广泛分布在除基节以外的其他各节上;毛形感觉器II和III主要分布在柄节和梗节上;毛形感觉器IV主要分布在鞭小节的端部.刺形感觉器、芽形感觉器以及锥形感觉器I主要分布在鞭节的末端鞭小节上.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和锥形感器II主要分布在除第1鞭小节以外的其他鞭小节上.Bhm氏鬃毛仅分布在基节中部.结合相关研究报道,对宽颊纹潜叶蜂雌蜂触角各种感觉器可能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大蛾卵跳小蜂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特征,为探究各感受器的内部结构、感受机制及相关功能提供基础。【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大蛾卵跳小蜂的触角结构、长度及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特征;鉴定感受器的类型,统计触角背面和腹面不同类型感受器的数量、位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触角长度和同类感受器的长度、宽度、数量在雌、雄蜂间的差异;比较不同亚节上感受器的数量、分布密度在雌、雄蜂间的差异。【结果】大蛾卵跳小蜂触角呈膝状,雌蜂的触角总长[(806.79±4.30) μm]大于雄蜂触角总长[(781.13±7.13) μm]。雌蜂触角鞭节有9亚节,包括6索节和3棒节;雄蜂触角鞭节有7亚节,包括6索节和1棒节。雌、雄蜂触角上都着生7种类型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TS)、刺形感受器(ChS)、钟形感受器(CaS)、板形感受器(PS)、乳状感受器(MS)、Böhm氏鬃毛(BB)、指形感受器(FS)。TS和FS都分为Ⅰ型和Ⅱ型。雌蜂和雄蜂上TS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TSⅠ和TSⅡ在雌雄间的数量无显著差异。雌蜂ChS、FSⅠ的数量显著大于雄蜂相同类型的感器数量;雌蜂BB、FSⅡ的数量显著小于雄蜂相同类型的感器数量。PS、CaS、MS的数量在雌雄蜂间无显著差异。观察发现,从触角基部到端部,感受器类型和数量越来越多,密度越来越大。【结论】雌、雄蜂触角感受器的总量较为接近,但不同感受器数量、大小和分布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跳小蜂科昆虫中存在钟形感受器;大蛾卵跳小蜂的触角鞭节可能在寄主定位、识别、产卵等过程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美洲大蠊触角无感觉毛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扫描电镜观察美洲大蠊触角感受器发现无感觉器包括钟形感器和边缘感器两种,钟形感器仅分布于触角柄节和梗节,为凹窝内有一隆起的椭圆形构造;而边缘感器为感窗口催略呈圆形的隆起伏构造,分布于触角鞭节节段末端的边缘,在触角同一面每隔一节均可见一个边缘感器。  相似文献   

14.
七星瓢虫成虫体表的细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七星瓢虫进行了整体性观察.结果显示,①瓢虫触角末端感觉毛分布稠密,并且有嵴突状构造,嵴突及其周围着生有椎状感受器.②鞘翅部分区域有凹窝状结构,内生有倒伏状的微毛.③足部第一、二跗节内侧有感觉毛形成的“毛垫”.这些细微结构可弥补一般形态学观察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波斯锐缘蜱和非洲钝缘蜱哈氏器的形态结构.波斯锐缘蜱哈氏器前窝内有9根感毛(锯毛1根,孔毛2根,沟毛2根,锥毛1根,柱毛1根,细毛2根)位于1个基盘内;后囊有1个多穿孔的盖,囊内有分枝的多形体.非洲钝缘蜱哈氏器前窝内9根感毛分成2组:前组7根(孔毛3根,沟毛2根,锥毛1根,柱毛1根),后组2根是细毛;后囊无盖,内有许多多形体.  相似文献   

16.
The ancestors of fungi are believed to be simple aquatic forms with flagellated spores, similar to members of the extant phylum Chytridiomycota (chytrids). Current classifications assume that chytrids form an early-diverging clade within the kingdom Fungi and imply a single loss of the spore flagellum, leading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errestrial fungi. Here we develop phylogenetic hypotheses for Fungi using data from six gene regions and nearly 200 specie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may have been at least four independent losses of the flagellum in the kingdom Fungi. These losses of swimming spores coincid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new mechanisms of spore dispersal, such as aerial dispersal in mycelial groups and polar tube eversion in the microsporidia (unicellular forms that lack mitochondria). The enigmatic microsporidia seem to be derived from an endoparasitic chytrid ancestor similar to Rozella allomycis, on the earliest diverging branch of the fungal phylogenetic tree.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蚱科(Tetrigidae)7种昆虫的触角感受器的形态与分布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蚱科昆虫的触角感受器数量与类型较少,仅有芽孢形感受器I、芽孢形感受器II、腔形感受器和板形感受器4种类型,其中以板形感受器数量最多.通过对7种昆虫的雌性个体触角感受器在触角各节上的分布情况的分析,发现蚱科昆虫的触角感受器主要分布于触角的端部及中段节次上,其中以板形感受器的分布最为明显,主要集中分布于第10—15节触角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明确栎丽虎天牛成虫触角感器类型、数量及分布特征,为其行为和电生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利用扫描电镜对栎丽虎天牛雌雄成虫触角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栎丽虎天牛雌虫触角明显短于体长,雄虫触角短于或等于体长。雌雄虫均有4种类型11个亚型感器,分别为锥形感器6个亚型、毛形感器3个亚型、刺形感器和钟形感器各1个亚型,按感器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钟形感器。锥形感器分布于触角鞭节,毛形感器在触角各节都有分布,刺形感器主要分布在柄节、梗节、鞭节第1~2亚节和部分鞭节亚节的端部,钟形感器分布在雌虫鞭节的第7~9亚节和雄虫的第3~4亚节。感器数量和类型从触角基部向端部逐渐增加,雌虫感器数量多于雄虫。【结论】 触角端部是感受化学物质的主要部位,鞭节第6~9亚节是电生理试验的首选部位。雌虫触角数量感器较多,表明其在接收性信息素和寄主挥发物方面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各感器的功能需要结合行为和电生理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9.
金斑喙凤蝶雄虫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国芳  何达崇  颜增光 《广西科学》2000,7(2):144-146,149
对金斑喙凤蝶雄虫触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触角有3种感觉器,即星形感器,毛形感器和鳞形感器。星形感器数量最多,几乎密布整个触角,鳞形感器数量以触角基部分布较多,同时也分布于鞭节各节;毛形感器(A,B型)数量最少,稀疏分布于鞭节各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