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报导江苏沿海(包括连云港、南通、盐城三市)陆生等生足目共6个种:海蟑螂(LigiaexoticaRoux)、普通卷甲虫(Armadillidiumvulgare(Latreille))、具粉腊鼠妇(Porcellionidespruinosus(Brandt))、光滑鼠妇(PorcelliolaevisLatreille)、快捷气管虫(Trachelipusrathkei)(Brandt))和方鼻卷甲虫(ArmadillidiumnasatumBuddeLund)并将其分类性状、生活习性及地理分布分别予以记述,其中快捷气管虫和方鼻卷甲虫为我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2.
陆生等足目第二触角顶器由端部和基部两部分组成。顶器起源于原始种类触鞭的鞭节。顶器顶端的感觉小体分泌液体以使顶器保持湿润;侧边感觉小体起源于水生种类触鞭鞭节远体端的长形刺毛,它因物种进化而发生退化。  相似文献   

3.
长江下游陆生等足目的研究(Ⅱ):南京陆生等足目记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采自南京陆生等足目,共7种,隶属4科4属,其中南京球形虫(Spherillonanjinensissp.nov.)和老山气肢虫(Trachelipuslaoshanensissp.nov.)为新种,美丽卷甲虫(ArmadillidiumpictumBrandt,1833)为新记录种.并对新种、新记录种的分类特征、生态习性作了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5种陆生等足目第二廨扫描电镜的观察,尤其对触鞭的观察,发现第二触角覆被鳞片,其鳞片按其外形可分为长条形、三角形、椭圆形、近方形、扇形、铲形、长矛形等7种;按其鳞片表面是否光滑可分为肖滑型和具肋型,后者又可分为整体具肋型和边缘具肋型。  相似文献   

5.
报导宜兴陆生等足目共6种,分别隶属4个科、5个属,其中三刺湖蟑螂Ligidiumtrispinosussp.nov.和列齿鼠妇Porcellioseeratussp.nov.两种为新种,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了采自安徽含山熔洞的伪克钩虾属一新种,含山伪克钩虾Pseudocrangonyx hanshansis sp, nov.,新种与近缘种亚洲伪克钩虾p, asiaticu。之不同在于。第一尾足内肢短于柄部,内缘具2枚长粗利,第三尾足外肢第1节较柄部长3倍,端节很小,约为第1节的1/6;尾节板左右两叶,每叶具2枚端刺,外侧稍长;第二触角柄部之末节长于次末节,约与鞭节等长,腹部侧板2之下缘具1利,偶2利,侧板3之下缘具2利。  相似文献   

7.
利用扫描电镜对宽颊纹潜叶蜂Kaliofenusa genata雌蜂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及分布特点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宽颊纹潜叶蜂雌蜂触角呈丝状,由基节、柄节、梗节、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7鞭小节组成.触角上着生有6种感觉器,分别是毛形感觉器(Ⅰ型、Ⅱ型、Ⅲ型和IV型)、锥形感觉器(Ⅰ型和Ⅱ型)、刺形感觉器、锥形乳突状感觉器、芽形感觉器和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觉器I广泛分布在除基节以外的其他各节上;毛形感觉器II和III主要分布在柄节和梗节上;毛形感觉器IV主要分布在鞭小节的端部.刺形感觉器、芽形感觉器以及锥形感觉器I主要分布在鞭节的末端鞭小节上.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和锥形感器II主要分布在除第1鞭小节以外的其他鞭小节上.Bhm氏鬃毛仅分布在基节中部.结合相关研究报道,对宽颊纹潜叶蜂雌蜂触角各种感觉器可能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薛志洪 《大自然》2015,(2):24-25
潮虫俗称鼠妇、木虱、土鳖或西瓜虫等,是甲壳动物中唯一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在我国南方喀斯特洞穴中,潮虫也较为常见,既有陆生种类,也有十分珍稀的水生种类。潮虫俗称鼠妇、木虱、土鳖或西瓜虫等,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等足目潮虫亚目,是甲壳动物中唯一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目前全球已知约3700种,而我国已记录的尚不足100种。潮虫喜欢在潮湿阴暗处生活,受到惊扰时会加速逃跑,某些种类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汤氏长足水蚤的6个无节幼虫期和5个桡足幼体期的主要形态特征,并绘制各期幼体图版。这种长足水蚤无节幼虫的身体后端左右对称,第二触角的基节和底节不具咀嚼刺,大?的咀嚼突起很不发达。无节幼虫期在发育过程中不摄取食物。桡足幼体期的第四对胸足第一基节内缘不具刚毛,第五对胸足单肢型。两性外部形态的分化在第Ⅳ期桡足幼体出现。此外,还比较研究了汤氏长足水蚤和真刺唇角水蚤的幼体外部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0.
金斑喙凤蝶雄虫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国芳  何达崇  颜增光 《广西科学》2000,7(2):144-146,149
对金斑喙凤蝶雄虫触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触角有3种感觉器,即星形感器,毛形感器和鳞形感器。星形感器数量最多,几乎密布整个触角,鳞形感器数量以触角基部分布较多,同时也分布于鞭节各节;毛形感器(A,B型)数量最少,稀疏分布于鞭节各节。  相似文献   

11.
变点颊脊隐翅虫群目前已知 10种 ,都生活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Smetana ,1998) ,其中 ,来自越南北部1种 ,尼泊尔 1种 ,日本 1种 ,中国 7种 .本文记述并图示中国四川一新种 ,卢氏颊脊隐翅虫 ,Quedius (Raphirus)luae ,该种与Q .(R .)jindrai相似 ,但除雄性外生殖器的差异外 ,腹部第 1背板两侧无金色毛簇 ,触角和足的颜色也与之有别 .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厦门港自然海区和实验室多世代培养的刺尾纺缍水蚤和太平洋纺缍水蚤的形态、季节分布以及温度对形态的影响等问题。结果表明:过去作为这两个种的订种主要依据之一——第五胸肢上的形态没有种间差异;订种的另一依据——第一触角上的差异,也仅表现在雌性第五期桡足幼体和成体上,而且有很多中间过渡形态;同一形态的亲代其子代成体也有多种形态。文中就导致这两种纺缍水蚤形态变异的可能原因以及不同形态间的生理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大蛾卵跳小蜂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特征,为探究各感受器的内部结构、感受机制及相关功能提供基础。【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大蛾卵跳小蜂的触角结构、长度及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特征;鉴定感受器的类型,统计触角背面和腹面不同类型感受器的数量、位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触角长度和同类感受器的长度、宽度、数量在雌、雄蜂间的差异;比较不同亚节上感受器的数量、分布密度在雌、雄蜂间的差异。【结果】大蛾卵跳小蜂触角呈膝状,雌蜂的触角总长[(806.79±4.30) μm]大于雄蜂触角总长[(781.13±7.13) μm]。雌蜂触角鞭节有9亚节,包括6索节和3棒节;雄蜂触角鞭节有7亚节,包括6索节和1棒节。雌、雄蜂触角上都着生7种类型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TS)、刺形感受器(ChS)、钟形感受器(CaS)、板形感受器(PS)、乳状感受器(MS)、Böhm氏鬃毛(BB)、指形感受器(FS)。TS和FS都分为Ⅰ型和Ⅱ型。雌蜂和雄蜂上TS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TSⅠ和TSⅡ在雌雄间的数量无显著差异。雌蜂ChS、FSⅠ的数量显著大于雄蜂相同类型的感器数量;雌蜂BB、FSⅡ的数量显著小于雄蜂相同类型的感器数量。PS、CaS、MS的数量在雌雄蜂间无显著差异。观察发现,从触角基部到端部,感受器类型和数量越来越多,密度越来越大。【结论】雌、雄蜂触角感受器的总量较为接近,但不同感受器数量、大小和分布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跳小蜂科昆虫中存在钟形感受器;大蛾卵跳小蜂的触角鞭节可能在寄主定位、识别、产卵等过程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The ancestors of fungi are believed to be simple aquatic forms with flagellated spores, similar to members of the extant phylum Chytridiomycota (chytrids). Current classifications assume that chytrids form an early-diverging clade within the kingdom Fungi and imply a single loss of the spore flagellum, leading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errestrial fungi. Here we develop phylogenetic hypotheses for Fungi using data from six gene regions and nearly 200 specie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may have been at least four independent losses of the flagellum in the kingdom Fungi. These losses of swimming spores coincid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new mechanisms of spore dispersal, such as aerial dispersal in mycelial groups and polar tube eversion in the microsporidia (unicellular forms that lack mitochondria). The enigmatic microsporidia seem to be derived from an endoparasitic chytrid ancestor similar to Rozella allomycis, on the earliest diverging branch of the fungal phylogenetic tre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