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甲骨文名词的判定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名词词汇研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名词词汇的确定。由于甲骨文许多字尚未考释出来,识读上存在很大困难。既不知其义,也就很难判定其词性。但根据卜辞通例,通过某些词语的语法位置可以判定其义类和词性。下面试作一些讨论。一、判定名词的标准名词的判定,涉及到词的切分和词类的划分两个方面的问题。词类的划分,可以从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两个方面来进行。名词是指称人和事物名称的词,一般来说,从词义上比较容易判定。但甲骨文的特殊情况,一是残辞较多,二是有相当多的字不认识,三是对有的词语,聚讼给法,莫衷一是。判定甲骨…  相似文献   

2.
词义引申是指词从本义派生出引申义的过程。这是一种有规律的词义运动。本文拟就古词义引申的规律问题作一初步分析。 一 一个词除了本义之外为什么还会有引申义,并且有的词还有众多的引申义?这是探讨词义引申规律时必须首先弄清的问题。 在古汉语中,字词大体相当,词义基本上就是字义。本义是指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个字的时候用以表达的意义,即字的造字意义。这种意义能在字的形体结构上体现出来。例如“追”,甲骨文作辱,沙为趾,%为自。罗振玉以为目即师字,“自行以追之”就是追的本义。  相似文献   

3.
古籍中表“率领”义的“以”字以往均释为介词。本文从甲骨文“以”字字形所示本义及用法、词义引申、语法分布、与矾词异文、训诂学家以动词相释以及“以”字同动词同义连文诸方面 ,论证了其动词性炙 ,否定了以往的介词说  相似文献   

4.
"辛","(辛)"二字声近形似,意义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为两部.但历来各家争说纷纭,或谓"辛',"(辛)"当为一字,或谓两字.关于二字的本义,各家又从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上加以分析,各有说法.本文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认为"辛"、"(辛)"甲骨文字形一致,古音相近,意义相通,本为一字,假借而为十干之辛."辛"、 "(辛)"为会意字.二字的本义当为"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干亦声."干之本义为盾,引申为"犯也."犯上即罪也,"辛"、 "(辛)"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5.
“辛”,“ ”二字声近形似,意义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为两部。但历来各家争说纷纭,或谓“辛”,“ ”当为一字,或谓两字。关于二字的本义,各家又从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上加以分析,各有说法。本文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认为“辛”、“ ”甲骨文字形一致,古音相近,意义相通,本为一字,假借而为十干之辛。“辛”、“ ”为会意字。二字的本义当为“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干亦声。”干之本义为盾,引申为“犯也。”犯上即罪也,“辛”、“ ”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6.
说“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人多认为“军”字的“驻扎”义系名词活用为动词。本文根据“军”的古文字形、前人对“军”字本义的说解及古书用例,确认释“军”的本义为“环绕”是正确的,因此其属性本来就是动词;并根据对“军”的词义系统的梳理,由“环绕”义引申为”驻扎”义,词的属性未变,根本不存在“词类活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洪飏  于雪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21,23(2):150-152,173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是用书写符号来记录语言、表达意思的.字形在词义研究上十分重要,能够帮助确定字的本义,正确理解字义的发展演变.但在确定一个字的本义时,不应只局限于字形,汉字字形表示的意义和本义不能随意画等号.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阐释字义上有时片面地局限于字形,对这种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举例分析并说明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巫称喜 《镇江高专学报》1999,12(3):33-34,39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任何一种文字系统,都要通过它的字符实现其对语词的提示作用,即让读者看到字符或字符组合能联想到它所记录的那个词。实现这种提示作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我们把它叫做标记语词的模式。传统的六书说和现代的三书说,实际上讲的都是汉字标记语词的模式。我们这里所说的“名词字”是指标记名词的字,包括就字形分析应是表示名词而辞例中未见本义的字。对于标记语词的模式,我们采取传统的六书说,“转注”争议较大,不加讨论。有些词兼用两种标词模式,作为“兼用”单列一类。一、标记语词模式的类型(一)象形。…  相似文献   

9.
汉语单音节孤立语的形态,在字上表现为一字一词。近代以来虽然呈现复音化,多数汉字已转化为语素,因此,一个人只要掌握2500-4000个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就可以适应阅读和写作的需要。汉字的基本特点是义从彤出,形议示义。汉字的另一特征是部件组合。汉代出现的“六书说”就是对部件组合的归纳和概括。学习汉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汉语。而汉语又都有较明确的语义场.这就要求从汉字的“本义”入手来掌握引审义、比喻义。要更深刻地理解汉语的字和词.还必须认识和理解中国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释"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会意字“图”的构成部件意义和会意方式可以看到,“图”字中间的“啚”的形体义所强调的是谷堆的俯视图为圆状,而“图”字四周的“□”为围绕的标志。“图”的本义即地图,而“图”字的字形义则是在地图上标示出谷堆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以"字考     
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是一词多义的解释.弄清词的多个义项在特定语体环境中的具体运用,有助于对古代文选的熟悉和对词义的把握.要正确把握词义,就要了解词的本义,及其引申、假借而产生的变义.古代汉语中常用虚词"以"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考释"以"字的源流及其演变轨迹.了解怎样掌握词义的方法,对于人们把握或研究古代汉语词义定会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讲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以“解”“要”“间”“引”等字作为例字来分析,道理是说清楚了。可是当学生自己翻开辞书寻找本义,往往本义不明;推导引申义,常常引申脉络不清。于是,学生产生了这样的感觉:讲本义和引申义用途不大。这自然是误解,但也反映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怎样掌握辞书中古汉语的多意词?  相似文献   

13.
说《说文》中“个”字“宋”字陆忠发个、宋二字,是《说文解字》一书中非常特别的字,个字见于唐本《说文》,而今本无之。来字,许慎释其义为“居也”,此义不见于历代传世文献,连甲骨文中也找不到此义的用例。个、宋二字,可以看成为《说文》研究史上的两个谜。本文试...  相似文献   

14.
由于甲骨文字形结构多样,异体字较多,其识别一直是甲骨文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首次提出以甲骨文偏旁为识别的基本构件,建立单偏旁和合体结构的甲骨文字符识别方法,提升甲骨文识别的精度.方法一:根据甲骨文偏旁字形特点,对甲骨文拓片上的合体字进行甲骨文单偏旁最大极值稳定区域的选取,然后,通过改进的BN-LeNet模型识别甲骨文各个偏旁;方法二:针对甲骨文合体字拓片稀缺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直接对甲骨文合体字进行整体识别的OraNet模型,该模型采用迁移学习的训练策略,对在脱机手写汉字HCL2000数据集预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参数和结构上的微调,实现迁移得到低层表示和甲骨文合体字集上高层表示的特征融合,以此来提取甲骨文合体字的高级特征.实验结果表明,BN-LeNet网络对甲骨文单偏旁识别率为96.24%,微调的OraNet模型对甲骨文合体字识别率为98.58%,从而表明从甲骨文单偏旁的角度进行甲骨文字形识别,可以获得较高的识别精度.同时本文将甲骨文视为偏旁组合而非整字识别,这使得算法能够识别从未见过的甲骨文新字,即零样本学习,对甲骨文研究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字国,学术界将其拆分为“ 、九、殳”三部分而释为“ ”,认为它是殷商之傩。这种解释不能解决同一甲骨文献中,既有以武力驱逐,又有用牺牲献祭以祈神、媚神这一温和的方式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将此甲骨文拆为两部分即“ 、 ”或“一、役”,字形释如“”,这个矛盾可迎刃而解。甲骨文中有“伇”字,其字形与国字下方的字形相同,其义有三种,笔者倾向于“疾患”的释义,则喻之义可释为“室中人患病”。那么,国就不必释读为寓而释为殷商之傩。至于其与“寝”字连用,可释为于寝庙中祭祖,以借先祖之力消除疾患,而不必用周代傩之索室驱疫来附会之。  相似文献   

16.
在古汉语中有一种“借字”的现象,分为假借和通假。二都属于借字记音现象,并没有造出新字来。但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借字现象,而通假则是本有其字的借字现象。通假字与异体字也有共同点:二都存在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同一个词的现象。二的不同点是:通假字之间的本义不同,而异体字之间的本义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7.
这里“现代汉字”指1956年“一简”公布以后国内通用的汉字.非形声字指原属象形、指事、会意的字,和由形声字失去声符或义符蜕变而来的字.由于这类字在字汇中数量不算大,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同形声字相比较,它们更常用,更复杂.我们应当对其现状进行考察,这对于汉字评估、汉字教学和汉字改革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北京语言学院编的《汉字频度表》除去异体和生造字外,共有4560个常用字.其中非形声字1039个,占22.8%,这个比例超过了一般人的预料.笔者对之进行了穷尽分析.这些非形声字根据其字形结构同字义、字音的关系是否有理据可言,分为有理和无理两大类.有理类包括表义的和表音的.表义的比较复杂.由于汉字的历史积淀很深,有的字义辗转引申、假借;有的字形讹变、混同,或偏旁特化;有的只留下造字时的文化遗迹、今天已经很难看出其示义功能.可是,为了照顾字义的共时与历时使用情况,不致割断传统文化,我们把本义、引申义尚在使用,并且字形还可以分析的字列为表义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如“立”的本义是站立,这个意义仍在使用,但其字形已经不可论证,不算表义.“丁”字很象钉子的侧视图,本义是钉子,但这个意义它已经不用了,也不算表义.而象口、一、好、烦、树、竖等,我们认为有表义功能.字符可分为一次  相似文献   

18.
字形、字义本是文字学、词汇学的研究对象。近年来,许多美学研究者希望从“美”字的起源探讨审美意识的起源、发展的情况,把一个单纯的字源问题引入了美学领域。古今对“美”字的字形起源和字的本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羊大为美”说。此说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代表,其核心在于认为“美”字的本义是味美,美即甘。这种观点在美学界得到了朱光潜先生的赞同。  相似文献   

19.
释“冓”     
"冓"的本义是什么?各家众说纷纭。从"冓"的甲骨文演变及其作为偏旁构成合体字中,考证其本义——"相遇和会合",并且还探求出了冓的其他用法。最后从语音语义上探求出"冓"的同源词。  相似文献   

20.
"于"字的本体极有可能是一个表吹奏乐器之类的象形文字.但在我们能够见到的早期材料中,其本义由于受到记词表义的限制,却很少在语言中使用.在古代文献里,"于"字一般都被用作借字记词的符号,除被用作国名和姓氏之外,多具有虚词中连词与介词的表达功能,有时也可与其他词共同构成复式虚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