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析古文献里的文字假借现象,归纳得出假借字和本字古音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分析假借字和古今字产生的两种情况,梳理假借字和古今字的关系,剔除了通假字之外的假借字,形成了“古音通假”内涵的再认识:“古音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里音同或音近的本有其字的词的假借.  相似文献   

2.
假借通假和破读等现象,既是文字词汇的问题,又是重要的语音问题,由于它们似同实异,辨别起来有一定困难,妨碍了我们对古文的阅读,因此,区分它们对掌握古汉语字词的形、音、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上述问题,结合具体的语境作比较分析。假借和通假。从广义上说假借和通假都是假借,不过前者是造字假借,后者是用字假借,我们通常所说的假借是指“六书”中的假借,而不包含通假。假借是因有限的汉字不能记录极为丰富的语言中的词,为了解决这个字少词多供不应求的矛盾而产生的特有现象。它是用业已存在的字来托事,表达另外一…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材对文言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假借字、异体字这四种用字现象经常混为一谈,注释术语也不够规范。虽然教学大纲没有要求学生掌握这四种字的区别,但作为语文教师,还是应当通过工具书来正确辨识教材中的这些用字现象。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中,文字通假现象普遍存在着。这一现象,是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障碍之一。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经文假借》条中曾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恰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言辞。”由此看来,识别通假字,对正确理解古汉语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教科书和古文献中注释术语使用不甚明确,往往以“同”、“通”混用,加之一些工具书中的注释术语的使用也不尽一致,因此,难免出现一些对通假字的概念混淆不清的现象。目前对通假字的某些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虽多有论述,但各执已见,歧  相似文献   

5.
对汉字古今字的再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今字是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字现象,与通假字、异体字、同源字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又有着明显差异。本明其同,辨其异,旨在对古今字的定义、范围作再界定。  相似文献   

6.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古汉语中不同的用字现象,它们的来源不同,它们的含义不同,它们的功能也不同,所以无论如何是不能混同一谈的。  相似文献   

7.
本有其字的假借,一般认为有仓促之间写了别字,但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东巴文本有其字的假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别音义、避重复、求新奇、不规范、仿古。这对研究其他文字本有其字假借字的产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借虽然没有新增文字形体,却使一个原无字形可表达的语词固定地有了一个书写符号。从文字记录语词的原则来说,它是一种造字法。假借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困难。许慎《说文》对“假借”的定义,“本无其字”指的就是客观造字要求。“依声托事”则是为语词寻求书写符号的主观认知过程。假借字的含义,与其本义可以有联系,但关键在“依声”。假借字的使用,既突破固有的象形表意的方法,解决了语词字符的文化交流需要,也节制了字符的数量膨胀,开辟了以语音为线索记录语音的新途径。在汉字发展史上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异体字同假借字、古今字、繁简字,属经典文献中常见的四类用字现象之一,也是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绕不开的内容。从字用角度出发,通过字形结构的分析,分析记词功能相同的异体字之间的异同,这对提升阅读效率,提高古代汉语水平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假,是指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中音同或言近的字通用、假借.就是说文章中所用的本来是甲字的词义,却用了一个与甲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而词义不同的乙字替代了甲字.这在当初本是刻写或传抄时因音同或音近而笔误.后人或同时代的作者,有的便也用乙字替代甲字.于是形成了古汉语书面语中文字通假的现象.文字通假的出现和形成,造成了文字的形义分离,给阅读古书带来了一定困难.不懂得通假,就其字解其意,难免望文生训,误解原意.《素问》:“味过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意思是过多地吃辛辣的东西,会使筋脉损害松驰,精神也受到损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通常一个字就记录一个词。甲骨文象形性极强,往往可以借助字形的分析而推知字的本义。本义是词义引申的出发点,掌握了本义,就可以提纲率领地掌握一个词的各种引申义。但甲骨文中大量的专用为专有名词的字,其字形意义与其所反映的名词意义没有任何联系,仅是以假借字来表示人名、地名等名称,因而无从由字形推知其词的本义。这样,我们对甲骨文名词本义的研究范围,只可能在250个左右普通名词中进行。一、甲骨文名词本义使用情况《说文解字》是通过字形分析来讲述字的本义的字书,是研究甲骨文重要的桥梁。我们…  相似文献   

12.
论古今字     
汉语的一个词,开始用某个字来表示,后来改用另一个字表示,而后来的这个字又是专门为表示这个词而造的,这两个字合称古今字,通假字则不然,它是“本有其字,同音代替”,用来代替的字和本字并存。古今字分为三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3.
转注、假借是造字法,而且造出了新字形。转注是造字部件省略笔画的造字法,假借是借事造字而不是借字来用,是抽象意义字的造字法。六书是六种状态字的造字法,包括了所有情况下的汉字。形声字是表示同一事物不同种类的名称的字,这一类字是以表音来区别字义的,是汉字的特例。转注字是简化构字部件而造出的字。假借这种造字法,是既不能象形也不能会意还不能用形声来表义的抽象意义的字的造字法。  相似文献   

14.
“辛”,“ ”二字声近形似,意义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为两部。但历来各家争说纷纭,或谓“辛”,“ ”当为一字,或谓两字。关于二字的本义,各家又从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上加以分析,各有说法。本文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认为“辛”、“ ”甲骨文字形一致,古音相近,意义相通,本为一字,假借而为十干之辛。“辛”、“ ”为会意字。二字的本义当为“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干亦声。”干之本义为盾,引申为“犯也。”犯上即罪也,“辛”、“ ”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15.
本文据有关资料进一步考证了毛诗多假借现象,并总结了毛诗假借中借字和本字在字音和字形关系上的各种形式,以及合音假借等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16.
《元代白话碑》同义连用从词性看,既有实词型同义连用,又有虚词型同义连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同义连用的词性与同义连用中构成语素的词性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动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副词=形容词;从音节看,有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甚至出现了六音节的情况;从节奏看,有1+1式、2+1式、1+2式、1+1+2式、2+1+1式、1+1+1式、1+1+4式。从语义看,有本义同引申义连用、本义同假借义连用、引申义同假借义连用、假借义同假借义连用、引申义同引申义连用、连用的一方为通假字、连用的双方为通假字等形式。从句法看,同义连用可以做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从词序来看,有些同义连用组成部分的前后词序可以颠倒,其原因主要与两语素的声调或声母的发音舌位有关。  相似文献   

17.
关于"籭""簁"与"篩"三个字之间关系,古今诸家或以为"簁"与"篩"是异体字(或古今字、正俗字),或以为"籭"与"篩"是异体字,或以为"籭"与"簁"是异体字。这种情况是杂糅古今字义造成的。我们认为"籭"与"篩"是异体字;"簁"本指筐篓一类的东西,后世借用来表示"籭"(或"篩")。  相似文献   

18.
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发现,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了宝库的资料。对银雀山汉简《慰缭子》中的“佻”、重新进行考察,以说明“佻”不是“挑”的通假,“佻战”不同于“挑战”,应释作“轻率地发动战斗”;“Zuang”、“专”均是“抟”之借字,二者间不是假借关系。  相似文献   

19.
《墨子》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籍,保留了先秦时期的用字习惯,主要表现在字与词的特殊对应关系上,包括一字多词、一词多字、字与词不完全对应三种情况。一字多词体现在不同字形间的假借关系,一词多字体现在不同字形间的异体字和古今字的关系,字与词不完全对应的情况是用字习惯上的交叉现象,对这种现象作字与词之间的双向考查,才能分析得比较清楚。《墨子》虽然经过汉代的改写和后世的排印,但保留了一些古文字字形,有些古文字字形可以与出土文献材料相印证。  相似文献   

20.
"辛","(辛)"二字声近形似,意义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为两部.但历来各家争说纷纭,或谓"辛',"(辛)"当为一字,或谓两字.关于二字的本义,各家又从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上加以分析,各有说法.本文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认为"辛"、"(辛)"甲骨文字形一致,古音相近,意义相通,本为一字,假借而为十干之辛."辛"、 "(辛)"为会意字.二字的本义当为"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干亦声."干之本义为盾,引申为"犯也."犯上即罪也,"辛"、 "(辛)"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