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肥科技》2006,(4):2-2
在4月12日的安徽省科技大会上,我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对外发布。根据“十一五”规划制定的目标,到2010年,我市将建设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基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0%以上,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较“十五”末下降20%,初步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框架。率先将合肥建成国家科技创新城市。  相似文献   

2.
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因此我国要建设成若干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的大学,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搭建创新平台,加强队伍的建设和加大经费投入,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太原科技》2012,(3):I0001-I0001
2012年是建设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和国家创新城市的关键之年。太原市按照“板块化发展、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的发展思路,结合各县(市)区产业特色,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建设太原新兴产业科技园及若干符合县域经济特色的专业科技工业园。本刊结合实际特向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陈智国约稿,  相似文献   

4.
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十一五”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高校科技工作蓬勃快速发展的时期.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实施, 高校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高校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二是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工程中心、科技园、国际合作机构等)建设不断加强;三是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四是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五是高校科技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高校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为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平台是高校进行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撑条件。根据科技创新平台的形态和作用划分,可分为硬条件平台和软条件平台两大类。当前,应理顺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的各方面问题,以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基础,建立与科技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平台管理运行体系,进一步形成高校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其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学科技园是高校教学、科研与产业结合的重要形式,是高等学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平台。从“科教兴国”的角度看,大学科技园建设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构建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可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能够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并带动周边地区的科技创…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所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校,中国矿业大学“依矿而建,以矿为名,因矿而强”,虽历经百年沧桑,但始终高举矿业大旗,肩负科技报国使命。学校矿业类学科齐全、人才培养类型层次丰富,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国矿业大学地处江苏省北部徐州市,近年来,学校采取多种形式推动产学研合作,探索出与行业相适宜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4月28日。马鞍山国家“863”新材料基地主体园区内,又一重大科技招商项目——恒创科技工业园顺利开工,这是马鞍山市科技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深入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加快推进东向发展、招商引资的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马鞍山国家“863”新材料基地建设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必将为加快全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研究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近日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指出,“无论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还是大学学科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王颖 《今日科技》2009,(3):31-31
在金融危机面前,高校如何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服务和支撑?3月16日,浙江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在中国计量学院做了题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两创”总战略》的科技工作专题报告。重点围绕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省;科技应对危机,创新支撑发展等三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1.
日前,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013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年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充分肯定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新形势下,高校科技工作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推进科技与教育的结合;要以实施“2011计划”为抓手,促进高校创新体系建设;要以科技评价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要以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为切入点,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要推进产学研融合和成果转化,服务国家需求和支撑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现状 高校举办科技型企业是高校为经济建设服务,把学校的发展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是高校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校科技产业是一项“利国利民利校”的事业。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依托各自的科技优势,积极发展科技产业,为国家和北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是构筑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要瞄准国家,尤其是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科研工作;转变观念,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团队,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创造科技创新氛围,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为自身和地方的科技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4.
韩建荣 《太原科技》2007,(12):13-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位置,强调“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高校是国家自主创新生力军和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十五"期间,芜湖市先后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技创新工程示范城市,被科学技术部、公安部批准为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建设城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并拥有了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这一系列荣誉的取得,无不显示出芜湖市作为一个创新城市正冉冉崛起.  相似文献   

16.
<正>2022年,浙江省科创人才队伍建设亮点频出——新入选国家“火炬计划”建议名单人数名列前茅;入选中组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数量均处前列;获国家“优青”资助人数创历史新高……显然,脚下的“浙”片之江大地,正成为人才云集、创新创造的热土。  相似文献   

17.
全球合作与竞争不仅集中在国际科创中心之间,也需要各国中等规模创新型城市的参与。根据国际权威排名,选取了一批人口规模在40万~200万之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等城市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城市创新发展的六大关键要素,分别为生态生活环境、创新文化环境、硬科技资源、软科技要素、一流主导产业、国际化市场等。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形成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创新生态,集聚培育体现独特气质的“创新物种”是“科创中城”崛起的关键所在。第二,打造极富魅力的“科技地标”,使自身的科创元素成为城市新名片是“科创中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核心举措。第三,实现生态、创新与产业“适宜度”融合,是“科创中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围绕多元化产业发展,实施打破“路径依赖”的积极进取性创新政策是“科创中城”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对于中国而言,广大中等城市如何发展将影响中国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速度。因此,中国应加快发展世界级“科创中城”,拓宽未来国家创新源泉,进一步融入世界创新网络。针对中国创新城市发展,给出对策建议,对于中国形成一批世界级“科创中城”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是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2005年的科技工作尤为重要。围绕切实增强南京科技创新能力,我们确立了牢固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紧扣“两个率先”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切实发挥南京科技资源优势,加快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工作思路,努力提高科技工作为全市创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春燕 《科学管理研究》2019,37(6):156-165
新的全球化环境下创新已成为城市的主要职能或功能,以往的世界城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首尔等纷纷在城市2030年、2050年长远发展战略中提出建设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世界创新城市,显示了世界城市未来发展趋势。以东京为例考察东京全球创新网络节点建设及其战略支撑,为国内创新城市建设及创新城市全球创新网络节点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进入新世纪以来,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正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正出现与世界创新城市融合发展的趋势,这种发展趋势,不仅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多极化发展特点与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一定意义上也是世界城市转型发展的结果。新加坡从全球贸易港口城市演变为全球创新(研发)中心的轨迹,以及新加坡在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