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尔克斯说:"批评家在作品里找到的,不是他们能找到的东西,而是他们乐于找到的东西",而大部分的批评家在濒临绝望的时刻找到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公墓看守人的安静的位置,于是他们把肉体献给死者使后者得以复活。对《等待戈多》的解读也是如此,从以往批评家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等待戈多","戈多"这个历来被批评家找寻的意象也有了各式各样的意义:戈多是一种无望,戈多是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从萨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入手,探索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指向,结合时代背景和西方社会现状,分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原因。通过《等待戈多》的剧本内容,分析后现代主义多元性,不确定性,解构性背后的思想价值,即从"有"到"无",并试图从"无"中生发出"有"的否定之否定的思考过程。后现代主义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答案,但至少它是人类哲思的产物。探索本身就是其意义所在,所以后现代主义虽然存在很多缺陷,但也有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西两部不同时代,不同文本的作品《活着》和《等待戈多》之所以引起笔者的关注,在于二者之间的相同情境:对生存本真的拷问。在生命意识的契合点上,贝克特和余华告诉我们:生是苦难,生是空幻,但不同的是,贝克特以现代派的典型特征—焦灼的寻求和执拗消解着生的疑问,余华则以道家的风范走向了超然,二者在“聚会”后又“告别”。另外,文章试图通过抓住先锋派代表作家之一余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寻求一种真实:中国先锋派的“先锋”意义的转向。 一、生的苦难 荒诞派戏剧的主题依然是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①的延续。它要表现不合理的荒延世界中孤立无援的人生,以及人对这个不合理的世界所持的荒诞感情或荒诞态度。此境遇中的人们面临的是精神世界的危机和无所依的苦难。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以“荒诞”艺术形式将人类生存的基本状况概括为“等待”,在这个痛苦的过程里拷问人们痛苦的灵魂。一条荒僻小路,路边一棵秃树,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在等待戈多——荒凉凄楚的人类生存环境。 作为人类象征的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处形干瘪,精神麻木,他们衣食无着,靠乞讨度日;他们对一切都茫然无知,只一味地等待戈多;他们的灵魂互相不能沟通,在等待中相互对话时总在“打  相似文献   

4.
吕强 《科技信息》2013,(2):242-242
《等待戈多》被认为是贝克特最具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同时也是轰动当时欧洲乃至世界文坛的典范之作。小说揭示战后西方社会的荒诞生存环境、人的孤独沉寂、绝望无助等精神困境以及在这种境遇里"等待"的意蕴。本文从戈多的时代意义、象征意义以及生活有时就像一场等待戈多的旅程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等待是痛苦的,等待代表着希望,等待也意味着无用的挣扎。尽管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希望,但它能减轻我们的痛苦,给我们提供一幅美好的蓝图。然而这种"没有希望"的希望永远也不能实现,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终究会成为泡影。等待的将是一场虚无的盛宴。  相似文献   

5.
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其创作主题、创作风格及创作手段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戏剧形式。《等待戈多》的对自体现了西方人信仰破灭后的尴尬处境及其对被拯救的渴望。  相似文献   

6.
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为我们引入了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存在主义和荒诞主义。并依托这两个概念而反映人类在寻找生存意义过程中难以排解的迷茫与绝望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学语篇的解读,就其本质,是一种基于文学文本的读者与作者相互交流并在寻求最佳关联中完成对作品意义的重新构建与认知的语言交际过程,是一个为其各种推测和假设寻求佐证的过程。但思维定式的作用,人们在对具有独特变异性的荒诞戏剧理解和解读总是迷惑不清。本文拟以认知语境理论为指导,从社会历史背景、语篇宏观结构和微观特点(包括舞台设计,语言和肢体动作)等层面对荒诞派戏剧名篇——《等待戈多》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认为对《等待戈多》主题的解读过程就其实质就是认知语境构建的过程。通过对其构建过程中的这些推测和假设的认知解读。有助于读者或观众对潜藏于戏剧中的主题思想进行准确的把握;认知语境观为文学语篇的解读,特别是为荒诞派剧本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途径。  相似文献   

8.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 ,他以独特的手法表现了人生存的荒诞和行为的无意义。剧中的人物形象 ,乏味的情节、破碎的语言、不确定的主题等反传统的戏剧形式 ,以及“直喻”的表达模式等几个方面 ,都表现出这部作品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9.
佘晓洁  李清华 《科技信息》2009,(33):271-272
后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于80年代达到顶峰,被认为是西方社会最主要的意识宣泄的方式之一。其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着重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研究典型的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甚深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相似文献   

10.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被赋予了多种解读可能.本文拟从人类正是在痛苦的等待过程中寻求生命的确证及意义这一命题出发,给作品以新的解读方式--探索作为个体的人,面对信仰的危机及社会的荒诞,如何清醒却又坚韧地活下去.  相似文献   

11.
对黄河的祭祀和崇拜是中国古老的宗教习俗,黄河之神也历来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理清黄河怎样由一个自然神到人格神的转化过程,对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一文化现象具有深远的意义.认为这一转化过程从商代就已经开始,经历了西周春秋时的发展,直至战国时期方完成了这一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人神关系的探讨不仅是基督教的文化概念,也是西方文学中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上帝对于人的关系绝非静止不动,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结合《红字》中A字象征含义的变化,揭示人神关系从对立走向和谐以及这种变化对于理解作品主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田燕 《科技信息》2013,(26):184-184
In the novel Frankenstein, Mary Shelly created a scientist Frankenstein who can create creatures like God. This thesis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God and Frankenstein, especially it analyzes their differences so that the readers could understand the novel much better.  相似文献   

14.
神向来被人们看做是公平、公正、仁慈、宽容的化身,他能给人带来光明,驱走黑暗;带来和平,驱走战争;带来希望,驱走绝望;带来幸福,驱走痛苦。神的形象极其光辉灿烂,但这种认识却实在失之于片面,在这背后,神性形象还有其不大为人所知的另一面,比如不公、残忍、贪婪、虚荣等。  相似文献   

15.
艾萨克·巴仕维斯·辛格是美国当代犹太作家,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的笔下,既有反映背井离乡的犹太人失落感的长篇巨著,也有折射光怪陆离的魍魉世界的短篇小说。相对于他的长篇小说来说,他本人与评论家都认为他的短篇写的更有特色。本文从辛格的短篇小说入手,来揭示辛格如何通过短篇故事向我们展示他二律背反的宗教观,以及他在对上帝的信奉与质疑之间的徘徊。  相似文献   

16.
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中存在许多理论矛盾和困境:在原罪问题上,奥古斯丁把原罪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的骄傲,这一理论与他强调人类的“社会性”相矛盾;在恩典观上,奥古斯丁的“神恩独作”的观点导致在救赎问题上的预定论,造成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在自由意志问题上,奥古斯丁前后期的自由意志理论不一致,在维护上帝的至善性和绝对权威之间陷入困境。造成这些理论矛盾和困境的原因是奥古斯丁僵化地坚持上帝的“完善性”,而这又是由他的坚持信仰先于理解的态度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神向来被人们看做是公平、公正、仁慈、宽容的化身,他能给人带来光明,驱走黑暗;带来和平,驱走战争;带来希望,驱走绝望;带来幸福,驱走痛苦。神的形象极其光辉灿烂,但这种认识却实在失之于片面,在这背后,神性形象还有其不大为人所知的另一面,比如不公、残忍、贪婪、虚荣等。  相似文献   

18.
司命神在先秦两汉时期是主管人的生死、寿命和命运的神祗,它是官方与民间共同信奉的神灵。由于星占学的影响,司命神在汉代被进一步人格化,同时司命神被赋予更多的神性职能。司命神执行诸多职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劝勉人们诛恶行善,而民众信仰司命神多是为了求得延年益寿或消灾免祸。  相似文献   

19.
婆罗门教和佛教是印度古代的两个主要宗教。两教关于“神”的观念有重要不同。婆罗门教的主流思想认为存在着一个作为世间一切事物根本凶的神,而佛教则通常认为事物是缘起的,不存在实在的作为本体的最高神。两教的神观念与其各自理论体系的基本倾向一致,也与印度古代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冲突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