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小波变换实现ECG信号去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波变换适用于分析非平稳信号,适宜于对心电数据进行消噪预处理和特征提取。本文以小波分析的多分辩率为基础,以得到的不同尺度信号细节为依据,变成了ECG信号消噪算法的设计与实现,采用强制消噪、全局阈值消噪和局部阈值法消噪,强调了局部阈值算法在ECG信号消噪中的重要性。实验表明小波消噪算法不仅能有效的降噪,并且能够较好的恢复原信号。  相似文献   

2.
论文在介绍小波神经网络结构和算法的基础上,给出对振动信号消噪的实例。文中采用正交的Shannon小波函数作为小波元,进行数字仿真信号消噪实验和实测信号消噪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用小波神经网络对振动信号进行消噪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提出小波变换在语音信号消噪处理中的应用,在虚拟仪器设计软件——LabVIEW平台下,调用MATLAB进行编程设计,实现了语音信号的消噪处理和结果显示。实验结果表明:与滤波器消噪结果相比较,小波消噪方法达到了更好的消噪效果。  相似文献   

4.
一种改进的小波变换信号消噪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小波阈值消噪方法的步骤及特点提出一种新的消噪方法——小波系数放大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仿真对比实验。该方法在运用小波变换对含噪信号进行消噪前,先对信号进行小波级数分解,对其中的低频系数和高频系数进行适当的放大,然后对信号采取阈值消噪法进行消噪,最后运用小波变换对所得到的小波系数进行适当的宿小,并将其重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小波系数放大法消噪后信号的均方根误差有很大的降低,信噪比提高。该方法优于一般的消噪方法。  相似文献   

5.
小波神经网络对CDMA基带信号的消噪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最大限度地抑制无线信道中背景噪声对CDMA通信系统前向链路的影响,提高移动终端的接收信噪比,利用小波神经网络能自适应消除背景噪声的特点,对CDMA基带信号进行消噪处理。基于这种消噪模式,对整个CDMA通信系统的消噪处理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消噪模式可以改善无线传播信道对CDMA通信系统中输入信噪比门限的影响。因此,利用小波神经网络对CDMA基带信号进行消噪处理,可以取得较理想的消噪效果。  相似文献   

6.
小波在信号消噪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正交样条小波对信号进行消噪处理,并与其他常用的小波如Daubeches小波作了比较.实验表明,利用正交样条小波进行信号消噪处理可得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基于平移不变的小波去噪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传统的小波变换去噪算法可能使信号的急剧变化部分产生人为的振荡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小波缺乏平移不变性。提出了基于平移不变的小波去噪方法,对所分析的信号进行循环平移,再利用软或硬门限对该信号的小波系数进行压缩,重构信号,再进行相反的循环平移,通过多次的平移-消噪-平移,平均所获得的结果,从而消除小波基的平移依赖性。该方法有效地消除人为的振荡现象,使消噪后的信号更加光滑,更好地逼近真实信号。  相似文献   

8.
介绍一种Haar小波离散化消噪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进行信号和图像消噪处理.首先将信号或图像用该方法实现计算机的离散化抽样取点,然后结合小波阈值方对含噪信号或图像用Haar小波作消噪处理,并进行离散平滑,实现连续小波离散化处理.该方法对信号和图像的消噪处理的效果好,具有广泛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信号处理技术中有一项重要的技术就是信号噪声的消除,利用小波对噪声信号进行分解,通过消噪阈值对小波系数进行处理、重构后得出小波消噪后的信号。在计算机上利用Matlab软件上进行仿真测试,结果表明,选取不同的小波可以得到不同的消噪信号结果,通过阈值的调整能得到较好的消噪结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小波迹和匹配追踪算法的超声波检测信号消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大型国有企业的零件在线无损检测工程实际需求,为了提高超声波检测的准确度和精度,引入小波迹理论和匹配追踪算法对超声波检测信号进行消噪处理.首先,在信号的小波变换基础上构建一个小波迹字典;然后,在小波迹域内进行阈值消噪去除信号中的噪声;最后,利用匹配追踪算法通过有限步骤的迭代后,在小波迹字典上用一定数量的小波迹的组合来实现原信号的稀疏描述.小波迹字典内的小波迹具有对信号结构特征无损的描述能力,在小波迹域内消噪克服了传统小波消噪不考虑各尺度之间小波系数的相关性而只进行简单的系数收缩的缺陷.通过仿真试验将本文采用的方法与传统的小波硬阈值和软阈值消噪技术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消噪效果要优于传统的小波消噪方法.实际超声波检测信号的处理结果也论证了本文所采用消噪技术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序列的翻转与对换的排序问题因在基因组比较中的应用而受到关注.考虑二元序列的翻转与对换的排序问题,分别给出了二元序列的翻转排序与对换排序的近似算法.  相似文献   

12.
Olson MV 《Nature》2001,409(6822):816-818
  相似文献   

13.
14.
F Baldissera  G Broggi  M Mancia 《Nature》1967,215(5096):62-63
  相似文献   

15.
Procoagulant synthesis by cultured fibroblasts triggered by cell adhes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 R Zacharski  O R McIntyre 《Nature》1971,232(5309):338-339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Fenton反应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对Ⅰ型胶原蛋白的降解作用。单独的过氧化氢(H2O2),Fe2+以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均对胶原蛋白无降解作用。但是,在经过氧化氢和Fe2+构成的Fenton反应产生羟基自由基后,胶原蛋白发生了降解。胶原蛋白的降解作用随着羟基自由基的增加(H2O2+Fe2+浓度增加)而加强。但羟基自由基的生成是瞬间完成的,其对胶原蛋白的降解作用随着H2O2和Fe2+反应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将学习曲线与传统的分段方法结合起来,既克服了分段法中不考虑学习效果的缺陷,又克报了学习曲线中不能灵活调整的缺陷,形成两种方法的优点叠加.用学习曲线测算井段的钻井时间,其前提条件是:各井在该井段的钻头选型基本相同,井段直径相同,所穿过的地层相同,所属的井型相同.对钻井参数(钻压、转速、泵压、排量)、泥浆密度与性能、喷嘴直径与个数等时变性因素,不单独列出,而作为在钻井过程中通过逐步学习加以改善的对象.用塔北某地区1号构造上所钻井的二开井段(444.5mm)实际资料测算,得到的结果明显优于钻井监督的计划时间,测算的最大相对误差11.8%,平均为8.8%,而监督组计划误差为41.9%,平均误差率降低了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8.
激光晶化多晶硅的制备与XRD谱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氢化非晶硅(a-Si∶H)进行了脱氢和不同能量密 度的准分子激光晶化多晶硅的实验, 对所得样品用X射线衍射表征. 针对多晶硅(111)面特征峰的强度、 晶面间距和宽化信息, 分析了激光功率密度对晶化多晶硅结晶度和应力的影响, 根据谢乐公式(Scherrer)估算了晶粒的大小, 得到用准分子激光晶化多晶硅的较佳工艺参数, 并且验证了激光辐射对薄膜材料作用的3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微乳凝胶固定化酶催化油酸丁酯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以AOT(二(2—乙基已基)琥珀酸酯磺酸钠)/正庚烷/水/明胶组成的反向微乳凝胶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油酸和丁醇的酯化反应,分析了凝胶组成、反应温度、溶剂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得到了一种合适的体系,使油酸丁酯酯化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Developing wireless nanodevices and nanosystems i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for sensing, medical science, environmental/infrastructure monitoring, defense technology and even personal electronics. It is highly desirable for wireless devices to be self powered without using battery, without which most of the sensor network may be impossible. The piez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have the potential to serve as self sufficient power sources for micro/nano systems. For wurtzite structures that have non central symmetry, such as ZnO, GaN and InN, a piezoelectric potential (piezopotential) is created in the crystal by applying a strain. The nanogenerator is invented by using the piezopotential as the driving force for electrons to flow in respond to a dynamic straining of piezoelectric nanowires. A gentle straining can produce an output voltage of up to 20~50 V from an integrated nanogenerator. Furthermore, piezopotential in the wurtzite structure can serve as gate voltage that can effectively tune/control the charge transport across an interface/junction; electronics fabricated based on such a mechanism is coined as piezotronics, with applications in force/pressure triggered/controlled electronic devices, sensors, logic units and memory. By using the piezotronic effect, it is showed that the optoelectronic devices fabricated using wurtzite materials can have superior performance as solar cell, photon detector and light emitting diode. Piezotronic is likely to serve as “mechanosensation” for directly interfacing biomechanical action with silicon based technology and active flexible electronics. The paper gives a brief review about the basis of nanogenertors and piezotronics 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smart MEMS (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