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滩水电站的兴建对陆生脊椎动物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二滩水电站在施工期,竣工蓄水后,水库水位消涨对陆生脊椎动物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期间,对浙江省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现存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89种,隶属于27目、75科.185属,包括两栖类34种,爬行类49种,鸟类145种和哺乳类61种,其中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45种.分析了保护区的动物区系特点、生态特点,动物资源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对策与建议,为保护区动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鸟类冬眠吗?     
陆生脊椎动物的两栖类、爬行类和部分哺乳类中,存在着冬眠现象,这是动物机体对寒冷等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鸟类是陆生脊椎动物中种数最多的类群,鸟类是否也进行冬眠?这一直是一个使人感兴趣的问题.古代曾有燕子、鸫鸟、椋鸟和其它鸟冬天不离开故乡而躲在山洞及树  相似文献   

4.
试论二滩水库对雅砻江下游地区脊椎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于1960、1961、1982年,先后在雅砻江下游地区的盐边、米易、渡口市郊、盐源、德昌、西昌等县市,进行了脊椎动物调查。1983—1984年,对拟建的二滩水库区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有关资料,对该区的脊椎动物区系进行了总结分析。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水库形态、库容、水库运行特点,探讨了二滩水库对雅砻江下游地区脊椎动物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水库的特点,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以陆生动植物,水生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进一步阐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问题.同时,根据该建设项目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两栖动物进化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的一个重要类群,尽管它们种类很少,分布也不十分广泛,但在脊椎动物进化中的意义却是十分重大,因为两栖类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到陆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在两栖动物出现之前,所有的脊椎动物都生活在水域中,而陆地上的生活条件远比水中的要复杂多样,登陆使动物有了向更高级和更为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两栖动物的名称很能反映这类动物的特点,它们的英文名是Amphibian,如果直译的话就是“有两种生活的动物”。因为大多数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像鱼一样有尾巴,并用鳃呼吸,而它们的成体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尾巴消失。这个发育的过程叫“变态”,是  相似文献   

7.
升钟水库蓄水后脊椎动物区系的演变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脊椎动物是水库水域和库周陆地两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与环境各要素关系密切。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它的状况直接影响环境和水库的经济效益。升钟水库是省内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其集水区的脊椎动物本底及水库蓄水后的演变趋势,是急待研究解决的课题。为此,我们于1983年1月到库区和集水区作了短期调  相似文献   

8.
龟鳖作为爬行动物的一类,已在地球上存在了两亿多年。在脊椎动物中,只有鱼类和两栖类的历史可与它们相比。后两类动物都是水中生活或从水到陆地生活的过渡类型,而龟鳖类则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它们的起源较鳄类还要早。虽说龟鳖类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但确有一些龟鳖终生都生活在水中。如某些淡水龟类、鳖类和海产龟类。但毋庸置疑的是,它们都是陆生祖先的后裔,它们身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都留下陆生祖先的烙印。比如,它们体表都有角质化的盾甲(鳖类和棱皮龟除外);有四肢;以肺呼吸;特别是它们必须到陆地上产卵,连海产龟类也不…  相似文献   

9.
中国素有地大物博之称,并且引以为自豪.的确,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态景观多种多样,蕴藏着丰富的动物资源,在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可以相比.我国有陆生脊椎动物2130多种,占世界陆生脊椎动物总数的9.5%,其中不仅有大量的经济动物,还有不少闻名世界的珍贵稀有种类.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管理,加上过度捕猎,以及自然生境的破坏,致使我国的动物资源日益下降,许多种类已濒临灭绝,如高鼻羚羊、白臀叶猴则已经绝迹.为拯救濒危物种,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我国政府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早已开始注  相似文献   

10.
宝兴的91.13%陆生脊椎动物为恒温动物。鸟类季节相与我国东部南北均不相同,川滇及喜马拉雅山地的区系成分多达30.5%.根据其各植被带夏季的陆栖脊椎动物区系的相似率将分别为3个垂直带.探讨各垂直带的动物区系的现状和起源演变后认为:当地阔叶林带的动物区系的历史和现状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致相同;其余则受新构造运动和更新世冰川进退影响较大;生物进化过程的加快使之川滇喜马拉雅山区可能成为某些分类群的次级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11.
对神农架白草坪作为大熊猫可居地的生态环境作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白草坪在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源、植被、竹类及陆生脊椎动物等方面均与现存大熊猫栖息地类似,从而为向东扩展大熊猫栖居地提供了一份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鱼类是典型的水栖脊椎动物,爬行类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而两栖类是承前启后、水陆两栖的中间过渡类群.在受精方式上和繁殖行为中,两栖类的"过渡"特征和"桥梁"烙印,都充分表现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在鱼类的繁殖基础上,历尽沧桑,艰难跋涉,对受精方式和繁殖行为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对策"、"尝试"和"探索",从而对爬行类开创陆地繁殖,建立了卓著的一功.青蛙、蟾蜍,是世人皆知的无尾两栖类.它们  相似文献   

13.
被子植物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子植物的起源是有关生物进化的重大、悬而未决问题之一,本文一反传统的陆生植物单元起源的观点,倡导三元起源论,由此探讨陆生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起源,提出演化阶段与大叶系、小叶系、有节系相结合的分类体系,支配陆生植物以至陆生脊椎动物演化的基本规律是“生长迟滞论”,导致生长迟滞的原因是年温差渐增的古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4.
从染色体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的系统发生是当今细胞遗传学的主要倾向之一.染色体的进化已成为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众所周知,两栖类在生物进化的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它介于水生脊椎动物和陆生脊椎动物之间,对研究及认识动物界的演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再加之它的染色体大,且数目少,因此是从染色体及分子水平上研究物种进化的好材料。本文报道泽蛙(R.limnocharis Boie)的核型及核仁组织者区(NORs)的研究,便是试图从这方面做些初浅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于2010年6月-7月和2011年3-8月对德钦县陆生脊椎动物进行了数次野外调查,调查地点分布于拖顶乡、霞若乡、奔子栏镇、燕门乡、云岭乡、升平镇、佛山乡和羊拉乡8个乡镇。调查共记录89种兽类,隶属8目、23科、59属。其中东洋种占全部兽类种数的66.29%,古北种占13.48%,广布种占20.22%.德钦县境内分布的兽类中有各级重点保护野生兽类22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兽类6种,国家Ⅱ级保护兽类14种,云南省省级保护兽类有2种。列入CITTES附录的物种25种。  相似文献   

16.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亚热带,野生动物资源极其丰富.保护区内有珍稀陆生脊椎动物55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有5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有33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有37种;列入<世界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有13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有17种;中国特有动物9种.珍稀野生动物是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应进行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5个典型地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高寒带)20个样点采集的72种陆生等足类的区系进行分析,发现具有以下特点:1.分布的地带性强,特有种多;2.东洋界热带,亚热带区系占主导地位;3.物种栖息生境多样;4.与日本区系进行比较发现其种级阶元的差异较大,其中在我国72种陆生等足类中有61种与日本不同,占总种数的84.7%.表明种类分布上具有极强的区系差别.  相似文献   

18.
正在修建的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由北向南纵贯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2006年7月,通过实地调查,结合以前的调查资料,探讨了铁路施工和今后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噪音、粉尘、气流、生活垃圾等,对石门台保护区内铁路通过区域的18目46科111种陆生脊椎动物的生存所造成的影响,并进行了初步评价,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淮北市螺类共17种,其中淡水螺类15种,陆生螺类2种,分别隶属于腹足纲的6科、10属,有3种为安徽省首次记录.作者还阐述了17种螺类的生态分布、区域分布及优势种等情况.并根据淮北市的特点,对它们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雷氏七鳃鳗(Lampetra reissneri)隶属于圆口纲(Cycolostomata),是最原始的无颌类脊椎动物.这种特殊的进化地位使其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结构.对幼体雷氏七鳃鳗的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分泌物进行了研究.解剖学分析表明,其消化系统由口、食道、肝脏、胆囊和肠组成,胃退化.对胆汁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蛋白质谱分析表明,其主要成分为烯醇酶,能够调节糖酵解,促进其对糖的消化.雷氏七鳃鳗消化系统的这些特点与其特殊的进化地位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这些发现将为研究脊椎动物的起源与进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