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苯酚磺酞类酸性染料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体系中,苯酚磺酞类酸性染料苯酚红、甲酚红、氯酚红、溴酚红、甲酚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苯酚磺酞类酸性染料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主要为静态猝灭,从荧光猝灭结果中求得不同温度下各种染料与BSA的结合常数K,发现染料取代基的引入使K值增大,且随反应温度上升K值下降.由染料与BSA反应焓变、熵变,确定染料与BSA的结合主要是静电引力.依据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探讨了不同温度下该类染料与BSA相互结合时,其给体-受体间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进一步证实了该类反应为单一静态猝灭过程,且阐明了其猝灭机理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溴甲酚紫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结合反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体系中,溴甲酚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溴甲酚紫对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主要为静态猝灭,从荧光猝灭结果求得不同温度下溴甲酚紫与BSA,HSA的结合常数K,发现随反应温度上升K值下降.由反应焓变、熵变,确定了溴甲酚紫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主要是静电引力.依据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测定了不同温度下溴甲酚紫与血清白蛋白相互结合时,其给体-受体间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进一步证实了该反应为单一静态猝灭过程,且阐明了其猝灭机理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氯酚红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人体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氯酚红(CPR)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氯酚红对人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从荧光猝灭结果求得不同温度下CPR与HSA的结合常数K,随反应温度上升K值下降.由CPR与HSA反应焓变、熵变,确定CPR与HSA的结合主要是静电引力.依据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探讨了不同温度下CPR与HSA相互结合时,其给体-受体间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进一步证实该反应为单一静态猝灭过程,且阐明了其猝灭机理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荧光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体系中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红霉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猝灭类型主要为静态猝灭.在不同温度下求得了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发现随反应温度上升K值下降.由热力学参数确定了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主要为范德华力.又根据Frster理论,测得了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能量转移效率,相互结合距离和结合位点.进一步证明了该反应是单一静态猝灭过程,阐述了其猝灭机理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用荧光光谱法、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水溶液中曙红(TB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结合反应.研究表明BSA与TBF的结合数为n=1.266.其平衡常数KA=2.05×107L/m o l.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算了给体(BSA)受体(TBF)间的距离r=2.06 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76.实验表明:曙红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结合造成的荧光猝灭为单一的荧光静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6.
硫唑嘌呤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硫唑嘌呤(AZ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特性.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及结合位点数n,证明AZP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且主要以疏水作用力与BSA作用;同步荧光光谱表明AZP对BSA的构象有影响;根据Forster偶极一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作用距离rAZP=2.94,说明AZP与BSA的猝灭过程中都存在能量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7.
普利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荧光光谱法(FS)和紫外光谱法(UV)研究了普利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确定了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普利沙星猝灭BSA荧光的主要原因;求得了普利沙星与BSA之间的结合常数K在25℃时为1.05×105、在37℃时为6.68×104;它们之间的结合位点数n为1;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求得给体与受体间的结合距离r为5.59 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163.牛血清白蛋白与普利沙星分子间有较强的结合作用,且结合力以静电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8.
采用紫外光谱及荧光光谱法研究了6-氨基-5-氰基-4-(2-羟基)苯基-3-甲基-1-苯基吡啶[2,3-c]并吡唑(1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发现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引起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在292,298,307 K,它们之间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2.71×104, 2.41×104, 2.62×104 L·mol-1,结合位点数(n)为1.13,1.15,1.09.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测得了1f与BSA相结合距离(r)及能量转移效率(E).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结合力为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9.
以达旦黄为探针,应用荧光及紫外光谱法研究达旦黄(TY)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结合反应,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实验表明:TY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根据Frster能量转移理论,求得不同温度(16 ,30 ,40 ℃)下的能量转移效率E分别为0.419 6,0.401 9,0.386 5,作用距离r分别为3.05,3.04,3.10 nm.BSA存在猝灭TY的荧光,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测定BSA的方法,线性范围:3×10-7~2×10-5 mol/L,检出限:9.07×10-7 mol/L,相对标准偏差:RSD=1.7%.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四(对甲氧基苯基)卟啉镍,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四(对甲氧基苯基)卟啉镍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通过不同条件下四(对甲氧基苯基)卟啉镍对BSA作用引起的荧光强度的变化,得出猝灭的最佳条件.利用荧光猝灭的Stern-Volmer方程和静态猝灭公式线性拟合,求得最佳条件下反应的荧光猝灭过程速率常数K q=3.09×1012L·mol-1·s-1,结合常数K A=2.62×104L·mol-1,结合数n=0.991.证实了四(对甲氧基苯基)卟啉镍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温度下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等方法研究胃蛋白酶与头孢曲松钠之间的相互作用.计算两者的结合常数K和结合位点数n,判断头孢曲松钠对胃蛋白酶荧光猝灭机制为动态猝灭.由热力学参数ΔG<0,ΔH>0且ΔS>0,表明结合过程是自发进行且两者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力.通过F?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确定头孢曲松钠在胃蛋白酶中与色氨酸残基之间距离R为0.92 nm.  相似文献   

12.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在生理酸度pH1.81以及不同温度(288 K,298 K和308 K)条件下胃蛋白酶与苯唑西林钠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苯唑西林钠对胃蛋白酶有强烈的荧光淬灭作用,且是动态淬灭类型.计算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结合位点数n.由热力学参数ΔG0,说明结合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利用同步荧光光谱考察了苯唑西林钠与胃蛋白酶相互作用过程中胃蛋白酶的构象变化.通过F?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确定了苯唑西林钠在胃蛋白酶中与色氨酸残基之间距离R为0.64 nm.  相似文献   

13.
山梨酸钾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荧光和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荧光光谱和共振散射光谱(RLS)对山梨酸钾(PSA)与牛血清蛋白(BSA)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PSA对BSA荧光和共振光散射猝灭的机理,测定了该反应的表观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在288和293 K时的表观结合常数分别为2.23×103和2.74×103 L·mol-1,其相应的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02和0.99。利用热力学参数确定了分子间的作用力性质,作用过程是自发的,作用力主要是电子作用力。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相互作用对蛋白质构象有一定的影响。基于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估算了山梨酸钾与蛋白质之间的结合距离。  相似文献   

14.
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3-环丙基-3-去乙烯基红紫素18甲酯(MRNB-2)、3-环丙基-3-去乙烯基-N-甲氧基红紫素18酰亚胺甲酯(MRNB-4)与转铁蛋白(Tf)的相互结合反应.实验表明,MRNB-2,MRNB-4与Tf的相互结合作用为单一的静态猝灭过程,在溶液中二者以1∶1的摩尔比牢固结合,25℃时结合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MRNB-2=7.64×105L/mol,KMRNB-4=2.09×104L/mol.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求算了给体(Tf)与受体(MRNB-2,MRNB-4)间距离(r)和能量转移效率(E)分别为rMRNB-2=3.85 nm,rMRNB-4=4.14 nm;EMRNB-2=0.340,EMRNB-4=0.127.并推测二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15.
应用荧光和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4个不同pH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洛美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应用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以及F rster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得到4个不同pH下两者结合的猝灭常数(KS)V、结合常数(K)a和结合距离(r)等参数.其结果显示:4个pH下,BSA与洛美沙星均能发生反应生成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洛美沙星与BSA间结合距离均小于7 nm;pH对两者的相互结合具有一定的影响,在pH4.9时洛美沙星与BSA结合常数最大,结合距离小;同步荧光光谱显示不同介质中洛美沙星对BSA的构象有比较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和圆二色谱法研究了抗凝血药物华发灵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初步确定华法灵钠对人血清白蛋白的荧光产生猝灭现象,猝灭方式为静态,并计算了二者形成化合物的结合常数K和结合位点数n.根据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函数,确定了华发灵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力类型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发现华法灵钠的存在明显改变人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并讨论了华发灵钠使人血清白蛋白构象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