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吐哈盆地鄯善油田储层流体包裹体明显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三间房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明显分为两期 ,其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早白垩世和早第三纪末—晚第三纪 ;西山窑组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也明显分为两期 ,其对应的地质时间分别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末—早第三纪。鄯善油田西山窑组和三间房组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分别为 32 .8~ 71.8Ma和 2 6 .4~ 45 .7Ma ,其对应的地史时期分别为早第三纪和晚白垩世末—早第三纪中期 ,反映了三间房组成藏时间晚于西山窑组成藏时间。综合分析油气生排烃史和运聚期次 ,鄯善油田油气大规模运聚时间是在晚白垩纪末—早第三纪及其以后 ,具有双侧近源晚期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以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部奥陶系含气储层为研究对象,进行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采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及均一温度测试、气烃包裹体激光拉曼和包裹体碳同位素分析技术,结合埋藏热演化史分析,确定了天然气成藏期次,并根据已有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地质条件,建立了成藏流体演化特征及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奥陶系含气储层发育早、晚两期烃类包裹体,早期以沥青包裹体和液烃包裹体为主,反映早期原油成藏过程,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122~142℃对应中侏罗世成藏过程;晚期发育气液烃和气烃包裹体为主,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154~168℃对应侏罗纪末—早白垩世成藏过程。包裹体气烃成分主要为CH_4,其甲烷碳同位素平均值在-38.84‰,表明包裹体中CH_4来源于早期原油裂解成因气。结合研究区天然气成藏地质特征分析,侏罗纪末-早白垩世为天然气关键成藏期,在天环坳陷斜坡深部及深凹陷区可以形成源自奥陶系气源岩的内幕气藏。  相似文献   

3.
苏里格地区下古生界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成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苏里格地区下古生界天然气充注时间和成藏期次,采用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和分析方法,利用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对该地区下古生界马家沟组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苏里格地区下古生界储层中发育三类流体包裹体:盐水包裹体、含液态烃包裹体和液态烃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两个峰值分别为95~110℃和145~155℃,这表明研究区下古生界天然气充注与成藏期次主要有两期.利用包裹体测试资料、结合埋藏史和热史综合分析表明苏里格地区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时间为190~215 Ma和150~160 Ma,其中150~160 Ma(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是本区最重要的一次天然气成藏期.  相似文献   

4.
通过单偏光显微镜观察、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及显微测温,对苏里格气田西区16口井50块盒8段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综合测试分析,总结了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并依据流体成分将包裹体细分为6种类型。分别测试了不同层位、不同产状内与烃类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结果显示:盒8段储层伴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布在90~180℃,温度主频段分布在120~170℃;石英次生加大边中的伴生盐水包裹体主峰温度比愈合裂隙及微裂隙中的略低,且不存在明显界限。在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埋藏史-热史-生烃史,认为苏里格气田西区盒8段天然气为一期成藏,成藏期可依据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特征划分为初始充注期和主充注期2个阶段。初始充注期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区间为90~120℃,对应于220~160 Ma的中三叠世末—中侏罗世末,主充注期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区间为120~170℃,对应于160~100 Ma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  相似文献   

5.
吐哈盆地七泉湖构造带油气成藏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演化史研究表明,七泉湖构造带从燕山期开始发育,第三系地层沉积前已具圈闭雏形,继承性的古构造背景是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逆掩断裂带下盘的侏罗系水西沟群烃源岩成熟较晚,在晚第三纪大量生烃.七泉湖构造带流体包裹体特征明显,主要发育一期流体包裹体,烃类包裹体及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发育在切割碎裂石英和胶结物的裂隙中,储层中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都只有一个主峰温度区间.结合地质背景、构造演化史、烃源岩演化史、油气藏饱和压力资料确定了七泉湖-玉果油田侏罗系油藏的成藏时间为晚第三纪.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气晚期成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盐湖相烃源岩成熟期为晚第三纪,成烃期相对较晚;盆地西部大部分构造圈闭是在晚第三纪末—第四纪形成,只有少数构造圈闭是在早第三纪末期形成,总体上讲构造圈闭形成比较晚;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测定结果表明,盆地西部油气藏存在两次充注,第一次是在晚第三纪早期,第二次是在晚第三纪末期,充注期次相对比较晚;对成藏期次综合分析后确定盆地西部油气成藏时期比较晚,为柴达木盆地油气藏形成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烃源岩的生烃史、构造运动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和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的研究,结合研究区的裂缝发育特征,综合分析了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油气成藏期.鄂尔多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早白垩世末期的构造运动.长7段泥质烃源岩在早白垩世初期开始大量生烃,对侏罗系延9段裂缝储层和三叠系延长组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以及对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显示,陕北斜坡带三叠系延长组油藏形成于早白垩世的早中期,而侏罗系延安组的油藏则形成于早白垩世末的构造抬升期,对应时间为晚白垩世早—中期.  相似文献   

8.
陇东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横跨西缘冲断带及天环均陷两个构造单元。本文借助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均一化温度,定量颗粒荧光(QGF、QGF-E)分析技术,开展陇东地区侏罗系油藏包裹体的综合研究,揭示了陇东地区侏罗系油藏形成时间、油藏包裹体与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陇东地区侏罗系油藏延长组储层中存在两期油气包裹体,油气包裹体沿石英颗粒次生加大内侧分布,或沿石英颗粒未切及的次生加大边的成岩微裂缝,工区内侏罗系均一温度表现出两期成藏的特点:第一次成藏的温度在100~120℃之间,第二次成藏温度在130~150℃之间。研究区一期成藏时间为晚侏罗到早白垩,二期为早白垩晚期。  相似文献   

9.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油气资源分布广泛,对其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成藏期次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油气的精细勘探开发。为厘定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基于包裹体岩相学、荧光观测及显微测温技术,分析流体包裹体特征,并结合埋藏史模拟对中侏罗致密砂岩储层油气成藏时间与期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胜北洼陷中侏罗统储层发育大量烃类包裹体和次生盐水包裹体。其中,油包裹体通常以串珠状成带或成群赋存于石英颗粒愈合裂纹和穿石英颗粒裂纹内,荧光颜色多呈浅黄色和蓝绿,分别指示成熟和高熟油气充注,气包裹体不发荧光;烃类包裹体以及与之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较广,呈多幕次分布特征。结合沉积地层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可见研究区油气成藏主要有两期,早期成藏主要发生在晚侏罗至早白垩世,晚期成藏主要发生在晚第三纪至今,这与基于烃源岩生排烃史及圈闭形成时间所限定的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相一致。该研究对于进一步明确胜北洼陷中侏罗统致密油气勘探有利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借助钻井岩心与薄片观察、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与地球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储层热演化历史恢复成果,对川中磨溪构造寒武系龙王庙组储层特征、孔洞缝充填矿物的次序关系进行分析,并恢复龙王庙组油气运聚期次。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晶粒残余砂屑白云岩,储集空间以粒间孔、晶间孔为主,但基质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低。储层孔、洞、缝中矿物的充填次序和类型及不同期次包裹体发育特征反映龙王庙组储层至少经历了4期油气成藏,第一期油气成藏发生在中-晚三叠世,被细晶-微晶白云石中均一温度为110~133℃的包裹体所记录;第二期油气充注发生在早-中侏罗世,被孔洞中的第一世代白云石中均一温度为143~167℃的包裹体记录;第三期油气成藏为古油藏在高温作用下裂解为天然气的过程,被储层孔洞缝中充填的第二世代沥青所记录;第四期油气充注发生在中-晚白垩世,被第三世代石英中均一温度为190~210℃的流体包裹体记录。这些不同期次和不同世代的矿物记录了磨溪构造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流体充注完整的序列和过程。  相似文献   

11.
GOI(含油流体包裹体丰度指标)是流体包裹体丰富程度的一种指标,其大小决定于储层或圈闭内流体的充注程度;其值及属性变化可以反映出油气的充注历史。利用这一属性,对于一个研究区而言,进行系统的GOI取样和测定,可以确定出该区的油气运聚的平面和剖面最大范围。阐述了GOI的定义、确定油气运聚范围基本原理、判别标准及操作方法,在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的应用结果表明,滨北地区浅部储盖组合油气运聚范围平面上主要集中在靠近滨洲铁路线20000km2的范围内,剖面上主要集中分布在1500m~2000m的深度范围内。通过油气显示方法和源控油气藏分布规律方法进行验证,证明该方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2.
永安镇断块油气田油源充足、储层发育、圈闭条件优越,具备形成丰富油气聚集的有利条件。油气分布受断层控制,中、低断块区油气最富集,油气呈阶梯状运移和聚集,因而由低到高断块区依次出现低饱和油藏、高饱和油藏、油气藏和纯气藏完整序列,同时原油逐渐变粘、变重。  相似文献   

13.
基于曹台潜山油藏原油地化特征和非均质性分析,探讨了与成藏有关的诸如油源、油气注入方向和运移通路等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应力对流体及油气二次运移作用的几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应力是影响储层流体压力和驱动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之一。根据构造力学和流体力学原理,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储层(孔隙型储层和裂缝型储层)在不同条件下应力对流体作用的几种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类型储层中流体压力变化、油气二次运移及断层张开、封闭与地应力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的储层中,应力对油气表现出不同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结果。断层的开启与封闭,不仅与构造应力直接相关,而且与断层的走向、倾角、深度、两盘岩性及流体压力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5.
固体金属同位素在油气运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固体地球化学中常用的Pb-Pb、Rb-Sr同位素方法被用于测定石油生成、运移的年龄。对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沥青脉、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固体沥青的Pb-Pb、Rb-Sr同位素年龄测定表明,油气生成、运移均与重大地质事件有关,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测定石油生成、运移的年龄,从而解决了石油生成机制、运移动力等研究难题。说明用固体金属同位素定年方法可以解决石油地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固体地球化学中常用的Pb Pb和Rb Sr同位素方法被用于测定石油生成、运移的年龄。对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沥青脉、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固体沥青的Pb Pb和Rb Sr同位素年龄测定表明 ,油气生成、运移均与重大地质事件有关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测定石油生成、运移的年龄 ,从而解决了石油生成机制、运移动力等研究难题。说明用固体金属同位素定年方法可以解决石油地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层间非均质砂层石油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层间非均质砂层石油运移和聚集二维模拟实验证实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各砂层的油水分布范围和油水界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层间非均质性对砂层的油水分布和含油饱和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层间非均质性的存在 ,可以使高渗透率的砂层为好油层 ,而渗透率相对较低的砂层为差油层 ,甚至为水层。当砂层上倾方向不存在封堵条件时 ,存在着使某些砂层含油范围和含油饱和度发生变化的注油速率临界值。若注油速率小于该临界值 ,无论注油量多大 ,该砂层也不能成为含油层 ,只能成为油水同层或水层 ;反之 ,可以成为含油层。当油气沿高渗透砂体和开启性断层从下部进入上部并充注其侧面的储层时 ,由于浮力的作用 ,油气并不一定进入下部渗透率最大的砂层 ,而是优先进入上部渗透率较高的砂层 ,从而出现渗透率较高的砂层含油饱和度最高 (为含油层 ) ,而渗透率最高的砂层含油饱和度反而较低 (为油水层 )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层间非均质砂层石油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层间非均质砂层石油运移和聚集二维模拟实验证实,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各砂层的油水分布和油水界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层间非均质性对砂层的油水分和含油饱和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层间非均质性的存在,可以使高渗透率的砂层为好油层,而渗透率相对较低的砂层为差油层,甚至为水层。当砂层上倾方向不存在封堵条件时,存在着使某些砂层含油和含油饱和度发生变化的同速率临界值。若注油速率小于该临界值,无论注油量多大,访优劣  相似文献   

19.
利用原油含氮化合物研究油气运移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利用卟唑类非烃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探讨了松辽盆地新站油田油藏可能的油源和成藏模式。对其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异构体参数的绝对大小与相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油田原油间运移分馏效应并不显著 ,新站油的油具有原地与近源性,由此推测邻摈今日 家-古龙凹陷为其主要的生油灶。根据对吡咯类化合物的分析,判断出油气注入点在大安北鼻状构造两条主要断裂间的隆起高部位,即英411及大415一带。油气主要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