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直销一路颠簸在中国走过十余年,直销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伴着泪水为市场经济也为直销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着经验和教训。“异地直销”便是其教训之一。异地直销是在中国直销业的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异地邀约据点式动作模式。作为中国直销的变异体,异地直销十多年来在中国生生不息,一直游走于政策边缘,一直困扰着中国直销业的良性发展,成为直销监管的难题之一。异地直销人员在中国有多少人?300万?500万?恐怕谁也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但其带来的社会问题等负面效应是我国政府无法回避的,也是整个直销业应该直面的,这些问题更是异地操作的团队精英们应该思考的当务之急。异地直销事关整个中国直销业的良性发展。作为引导华人直销第一传媒的《中国直销》杂志,今年把异地直销的项目纳入了本年度的研究重点,今天我们邀各位直销研究者和具有多年直销经历的实践者、管理者来谈论这个话题,是期望抛砖引玉,把“异地直销”辨析得更明白透彻,既为中国直销正本清源,也为中国直销的监管部门提供监管思路,从而让中国直销业回归主流,驶上正轨。  相似文献   

2.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面对陈湛这样—个性情中人,突然很想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他送别。他说他又要走了,而且在中国直销真正开放前不再回来。从安利到天狮再到美罗国际,从海外到国内、从国内到海外,陈湛的直销之路就一直这样曲折前进着,这样的经历也几乎让他变成了一个标准的海外直销人。回来两年多,他已经有些看不懂中国直销业了,他觉得中国直销业的糟糕情况已经完全超过了他的想象,他甚至认为中国的直销已经突破了道德的底线!因此,陈湛再次选择了从国内到海外,不仅是出去“取经”,而且要“修庙赚钱养和尚”,他试图找出一条中国直销企业可以遵循的道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按照营销的游戏规则,当“价格战”无法奏效时,“产品战”便接踵而至,但由于直销产品大多趋同,“服务战”便成了必然的选择,在直销业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每个好孩子都有糖吃。”那么作为中国直销业“好孩子”代表的雅芳公司吃到这颗“糖”了吗?2007年11月29日,雅芳中国区总裁高寿康在广州高调披露雅芳直销第二阶段新进展显示,雅芳中国的直销之路正行进在甜蜜之中。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各地,每年都有一些新的直销公司诞生,中国也不例外。从1990年代开始算起,各种类型的直销或准直销公司,估计不下万家。尤其是在直销业较为热闹的几个时期,说每天都有新公司诞生都不稀奇。然而,尽管直销业已经在中国存在近20年时间,但还是有诸多“外行”对直销的运行模式不甚了解,尤其是多层次直销模式,对很多人来说显得有些神秘。  相似文献   

6.
直销业不少为夫妻档或情侣档,年轻的李一方与王禄源,四年前分别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会计系与土木工程系.10个月前,这对情侣辞去了各自的专业工作.一起投入直销。李一方说:“我们所需要的生活方式和品质已和上一代不一样.寻找财务与时间上的自由一直是我们多年的梦想.直销因此很适合我们这一代。”  相似文献   

7.
《中国直销》栏目,到本期,已经是第四期了,自推出之后,读者反响很大,不断有读者来信来电话探讨相关问题。在2002年12期《中国直销》栏目中,我们记述了中国直销行业面临的种种彷徨,但无可否认的是,WTO的确是给中国直销业带来了无限机遇。 这里就有一位长久关注中国直销业的读者,阐述了他的观点。《中国直销》栏目非常欢迎对直销感兴趣的朋友们都能来积极参与讨论,一起为中国直销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本刊在2009年3期的特别策划“寻找世界直销巨头“中,编译了“直销巨头10他美元俱乐部”一文,引起了业界的巨大反响,此次本刊刊发的“1亿美元直销俱乐部”更是将全球的主要直销企业悉数纳入视野,每个企业的业绩均来源于权威机构数据。更重要的是,本刊希望通过这篇文蕈,让读者能够了解到更详尽的全球直销业动态和成长模式,并对中国直销业的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3月初,联合利华备战中国直销业的消息曾引来业界极大关注,并被认为是业外资本杀入直销业的代表。当时联合利华成立了一个7人直销研究小组,对中国直销市场及法规做一些调查研究。但就在8月10日后,各路企业厉兵秣马备战立法后的市场时,业内却传出联合利华的直销计划已搁浅。“项目负责人蒋先生已经离职,直销7人小组也已经解散。关于直销方面的策略准备都已停滞。”  相似文献   

10.
由两位“学院派”人士操盘是太阳神在中国直销业中划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因此,太阳神的直销之旅也蒙上了一层理想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是中国直销业发展历程上标志性的一年,随着19张直销牌照的陆续发放,饱受历练的内外资直销企业在2007年正式步入了新的转型时期。转型期的中国直销业如何健康可持续发展呢?  相似文献   

12.
因直销产品越来越成为考量直销公司的第一要素,随着中国直销业的逐渐规范和传统医药强企的分步回归,产品正在逐步被冠以更严格的标准来看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相似文献   

13.
《当代地方科技》2006,(11):58-60
近似中国的韩国直销史 韩国直销业和中国直销业的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韩国,刚刚出现的直销企业也曾受到政府的严厉抵制,韩国政府甚至一发现有人从事直销活动就予以逮捕。经历了一段时间以后,尤其是看到美国对直销行业全面放开,韩国政府才逐渐缓和了态度。这其中一波三折的经历像极了中国直销: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不同直销公司的直销人能不能经常坐在一起,聊聊行业,拉拉家常?在过去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中国直销业的门户之见,从直销行业协会多年来一直无法成立就可见一斑。对不少直销人来说,与陌生人接触,大都以发展业务为重,而直接与陌生直销人接触,则极有可能演变成一场拉人秀。  相似文献   

15.
《当代地方科技》2005,(12):95-95
No.1所在公司拿到直销牌照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是每一个正常直销人心中目前最迫切的梦想,当然也不排除有人破罐子破摔铁了心不靠牌照过日子。毕竟有了这张“准生证”你才能光明正大地对你的准客户们宣讲直销的魅力,也才有机会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姿态分亨巾国直销业蓬勃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从2004年12月到现在,关于直销立法的话题一直是业界的热点,直销法规的出台时间也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于迫切需要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和管理的中国直销业来说,直销立法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迟成了一个特别的现象,那么是什么困扰了直销立法呢?本文只代表作者立场,不代表本刊观点。  相似文献   

17.
直销立法是2004年直销业界颇为关注的问题,2004年2月9日,一个很普通的日子,在中国贸促会举行的中美商务理事会经贸座谈会上,当商务部外资司副司长邓湛向与会者透露,中国有望于年内制订直销业相关法律时,与会者无不为之振奋。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媒体也很快作出反应.并予以关注。 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关于直销立法最明确的表态。而这也几乎是中国官方首次对2004年直销立法是否出台的正面回应。可这毕竟只是一个“表态”,或者是一个“毛毛雨”,一个非常值得玩味并令业内人士感兴趣的问题是:直销立法之后到底会为现在进行的直销业带来怎样的改变?拟或直销法到底将会产生怎样的震动和冲击? 追问是一条路,展望成就未来。为此,本刊特推出——  相似文献   

18.
直销双法出台后,为适应中国只开放单层次直销的限制,直销业界开始出现诸如“加盟连锁、特许经营、电子商务、消费返利、网赚”等等经营模式。明确认识清楚特许经营、多层次直销、中国式直销历史和含义,了解三者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在现行中国直销环境下,更好地推动中国直销业的发展,也有利于肃清假借特许经营、加盟连锁名义行非法传销或不合中国法规的多层次直销行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直销热线     
《当代地方科技》2005,(2):76-77
问:直销法规为何迟迟没有出台?它们究竟什么时候能出台?问:只要有经济实力、品牌实力的公司都能挺进直销业,从事多层次直销吗?比如也在生产药品和保健品的海尔集团。问:双轨制是否是国家明令禁止的直销制度?为何传言中的直销法规中没有涉及直销制度方面的文字内容?问:推介我从事直销的朋友说,每个人在直销行业里都可以成功,然而我几个月来一直找不到成功的方向和感觉,我觉得他的话有误导之嫌,请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事直销?是不是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成功?问:在当前许多直销公司里,不乏“专家”、“教授”,有的人还自称是“直销科学家”,让人难辨真伪,请问这些人的名衔是自诩自封的还是国家认可的?如何整肃直销界的学术“伪”风?  相似文献   

20.
直销业是一种松散管理、来去自由的特殊行业.入围时无须接受考核、出局时也不必提出辞呈。既没有作息规定、又没有行政命令.因而难以自律;除去个人产品消费.并无其他资金投入,所以没有压力.正因为这种行业特点,才使直销人在连续遭遇挫败后,很容易自然淡出、轻松放弃。虽然稍感遗憾,但却不太可暗,并把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什么“口才不好”,“文化不高”,“能力不足”、“交往不广”.诸如此类.莫衷一是,那么,直销人放弃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