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论语》和《孟子》中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进行细致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二者的异同。指出从《论语》到《孟子》,名词性称谓的意义和用法都有所发展,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认为《孟子》时代的称谓礼仪已经发展得比《论语》时代更为严格,更多限制。  相似文献   

2.
试析《孟子》中的数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词是汉语的一个基本词类。以《孟子》中的数词为研究对象,分为基数、序数、约数、分数、倍数五类进行穷尽式的考察,试图窥见战国中期汉语数词的使用规律。  相似文献   

3.
讨论《论语》中数词和量词的用法,试图通过对《论语》使用数词、量词情况的统计和分析,来具体地阐述上古汉语数量词使用的大致情况以及量词与数词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相较于表总括的范围副词,学界对限定性范围副词的研究较少。文章选取先秦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论语》、《左传》和《孟子》及成书于西汉的《史记》四部文献,对其限定性范围副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数量方面,这一时期限定性范围副词呈增长态势,但不稳定,更替频繁,有些只在专书中出现;单音词占优势,复音词也已出现。  相似文献   

5.
据东汉赵岐《孟子题辞》记载,汉文帝时已置《论语》博士,说明汉初《论语》已经存在,陆贾《新语》、董仲舒《春秋繁露》及其对策对《论语》的引用也说明了这一点。《论语》在汉初已出现,汉初鲁学、齐学并盛,故在这一历史时间已存在鲁学《论语》、齐学《论语》了,只是期间《论语》无定名,从而也无《鲁论》、《齐论》之称。但无名而实存的《鲁论》、《齐论》比《古论》出现得早。  相似文献   

6.
汉初,《论语》出现了不同的传本。最著名的就是《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论》在出现的先后次序上是《齐论》、《鲁论》的出现要晚于《古论》。在内容、篇次、文字的异同上:《鲁论》与《古论》除篇次不同外。篇目、内容大体相同;《齐论》比《鲁论》和《古论》多“问王”、“知道”二篇,其他20篇中“细章文句”也多于《鲁论》和《古论》;在都有的20篇中,《齐论》、《鲁论》的篇次相同。在源流上,三《论》同源而异流。  相似文献   

7.
本系统对《论语》中的双音词的结构进行了分类论证,探讨了双音词在中的表意功能,阐述了《论语》中的双音词在我国语言发展史上的作用,认为《论语》中双音词对于汉语词汇的复音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一部先秦重要典籍,也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文献材料。作为古汉语“活化石”的成语有很多就来源于《论语》。本文试从形成方式、语法结构、词义演变等不同的角度对源于《论语》的成语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历代研究《论语》的著作为数众多,这些《论语》学著作,共同构成了一部蔚为壮观的《论语》学史。通过整理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论语》学著作,可以深化对《论语》的研究,使人们洞察学术的发展轨迹,也可以“为其他学术开一条便利的途径。”但是,直到今天,国内还没有一部相当规模的《论语》学史的研究力作出现。唐明贵先生的《〈论语〉学的形成、发展与中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下文简称《论语学》)适时而作,弥补了这一学术上的缺憾。但是正如赵伯雄先生在其《春秋学史·序》(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叹言:“就当时学界一般的研究状…  相似文献   

10.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当代影响最为深广的《论语》注本,注释简明扼要而不乏考证,翻译直白明确而不乏灵活,给初学者带来很大的便利,对《论语》和儒家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但孔子的时代距今已2500余年,因而历代对《论语》中词语的解释时有见仁见智之处。就《论语·学而》中的"贤贤易色"、《论语·为政》中的"父母唯其疾之忧"的阐释,拟与《论语译注》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文献,《孟子》和《孝经》对"孝"都有着丰富的论述,前辈学者已经指出了两者的相似性。通过从"为何行孝"、"何谓孝"以及"如何行孝"等三个方面比较二者所蕴含的孝道思想,可见《孝经》与《孟子》的论述既有某些契合之处,又有着明显不同。这些不同显示出《孝经》鲜明的"移孝作忠"和"教孝劝忠"的思想特点,反映了先秦时期孝观念变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2.
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从篇章回指角度分析《孟子》中近指代词"此"和"是",比较两者各自的功能特征和相互间的差异,并从另一个角度为"是"由指示代词发展为系词提供理据。《孟子》中,"此"的小句性显性回指占整个回指总数的28.3%,"是"占34.2%。小句性显性回指类型中,指称距离为零的情况占整个类型的百分比,"此"为33.3%,"是"为75.5%;"是"指称距离为零的比例远远超过"此"。这为后代"是"转化为系词,而"此"未转化为系词提供了又一佐证。  相似文献   

13.
1933年,内丹家赵避尘(1860~1942年)刻板印刷的内丹名著《性命法诀明指》,大量引入西方身心观来汇通内丹身心观,在内丹学界影响很大。考察《性命法诀明指》中西方身心观的来源,发现赵氏大量取材自1851年出版的由英国传教士合信与陈修堂共同编译的《全体新论》。从两个方面探索内丹家青睐《全体新论》的可能原因。其一,传教士对西方"灵魂论"与中国传统"心性论"的汇通,让内丹家更易接受传教士译著。其二,《全体新论》持久不衰的影响力。最后从传教士"灵魂"与内丹"元神"差异的角度,对赵氏汇通略作评价。  相似文献   

14.
《孟子字义疏证》的体例和语言解释、历史解释、心理解释的方法及其在训诂学史上都具有特定的涵义。《疏证》中建立起新的理论框架:"抉摘宋明理学之蔽,卓然自成一家言,其意在不在专释《孟子》,故戴震的《疏证》既是对理学的批判,也是对孟学的诠释。"研究《疏证》应该先研究清代学风,进而研究清代思想特点,在此前提下对戴震而不是对孟子与先秦思想研究。但现有《孟子字义疏证》注释本很多都看不到戴震本人的面目。现存的《孟子字义疏证》注释本没有完全按照戴震的本来意思进行疏解,故没有很好地诠释戴震,也没有真正获得孟子的本义,这就导致了文献学方面的诸多问题:借题发挥,重蹈"六经注我"的旧辙。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表达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前人对《论语》词汇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关于《论语》的表情词,目前研究的不多。情绪词是指那些可以将人的情绪表现在脸色、面容上的词,比如喜、怒、哀、乐等词。本文选取《论语》中主要的、基本的情绪,根据它们在《论语》中出现的词义,对它们进行定量统计和分类,并对它们的词性进行分析,对研究《论语》词汇、窥视古今情绪的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界大多认为《新著国语文法》"滥用省略"是这部奠基之作的不足之处,这种评价一方面可能是受学界大家评述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不同语法学理论、流派兴衰更替带来的负面效应。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内"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及国外管约论、信息论、功能论等各种语言学新理论的引进,学界开始对省略现象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在这种学术背景下,"省略"是《新著国语文法》的一个重要核心概念,"省略学说"是"句本位"语法体系的重要内容,其不仅在自身体系内是圆满自足的,而且在汉语"省略"研究方面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论语译注》中的三个句子“斯害也已”、“末之也已”、“其终也已”的解释与杨伯峻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对《论语》和《左传》中所有“也已”句分析后认为在《论语》时代,“也已”已经结合为一个语气词,它们不应拆开解释;其二,“已”的演变过程告诉我们,“也”与“已”的结合处在动词“已”逐渐虚化的过程中;第三,“也”置于主语后表提顿只限于特定的句子,而论语中这三句都不符合这一条件。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比较《中国现代汉语》、《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三家对语气问题的分析,认为三家的研究对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建立、对句类的划分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语》成语是在《论语》中能够找到明确来历和出处的汉语成语。《论语》成语以其特有的语言形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被频繁、广泛地使用。《论语》成语具有文言性、人文性、历时性、创造性和经济性等特征,它用最简洁的语码承载着最丰富的信息,能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地减少认知耗损,达到言简意赅、事半功倍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上古经典名著《论语》一书的"按断复句"共有224个,这大量的数字表明,按断复句作为复句的一个种类,在上古汉语中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按断复句在《论语》中大量存在,是有特定的语言环境的。《论语》中按断复句有六项内在规律:判断句作断语;叙述句作断语;描写句作断语;反问句作断语;感叹句作断语;复句作断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