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南江峡谷生态公园植物区系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江峡谷生态公园地处贵州高原中部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具特殊的喀斯特峡谷地貌 ,发育着类型多样的喀斯特植被 ,植物种类非常丰富 ;沿公园主要景区统计 ,共有维管束植物 118科、2 2 7属、414种 ;植物区系起源古老 ,具一定特有现象 ;地理成分有 13个分布类型 ,除世界分布属外 ,温带分布类型和热带分布类型各占种子植物总属数的 5 1 7%和 44 9% ,二者在景区内交错分布 ,温带分布式中有相当多木本属分布到亚热带和热带 ,而且 ,景区内无典型的热带种、属 ,都是亚热带种群 ,因此 ,可以推断 ,南江峡谷生态公园的植物区系具过渡性 ,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是亚热带性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区和峡谷区的96个喀斯特植物群落样地为依据,以样地乔灌木树种的重要值按属性归并,用系统聚类法和PCA排序法进行植物群落排序与数量分析,综合两种分类结果,高原区38个样地划分为4个类型,峡谷区58个样地划分为6个类型,并分析了贵州喀斯特高原区与峡谷区的植物群落类型,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且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贵州花江典型喀斯特峡谷天然灌丛植被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菲  陈训 《贵州科学》2004,22(3):83-85
通过对贵州花江典型喀斯特峡谷灌丛植被类型特征、植被组成、生态位宽度的调查和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广泛分布的灌丛有4个类型,现存植被具有明显的次生性和先锋性。本文还对该地区的植被恢复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峡谷景观资源的旅游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喀斯特峡谷是一个物质能量作用的地貌系统 ,在 3种地质营力———侵蚀、溶蚀及崩塌联合作用下形成 ,由于其地表、地下形态结构复杂、类型多样 ,且在不同的演化阶段 ,有不同的地貌景观 ,并能集山、水、石、景于一处 ,构成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而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文章即从喀斯特峡谷形成发育入手 ,以我国南方典型喀斯特峡谷为例 ,评价了其风景资源特性及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5.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样地调查法对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不同石漠化等级植物群落区系特征进行研究,并对潜在、轻度、中度及强度石漠化样地的物种相似性程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喀斯特峡谷石漠化群落地理成分复杂,分布类型丰富多样,热带性质明显。就群落相似性系数而言,在相同石漠化等级的样地内部,各样地间平均相似性系...  相似文献   

6.
黄果树喀斯特区域苔类植物区系及生态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黄果树喀斯特区域苔类植物15科20属33种。本区苔类植物具有叶状体苔类丰富、石生种类发达、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等特点。根据喀斯特地貌类型,划分本区苔类植物为四种生态分布类型:峡谷区苔类植物、山原区苔类植物、洞穴群苔类植物和瀑布群苔类植物。  相似文献   

7.
施秉喀斯特森林具有独特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其与地貌、气候、水文等的完美结合展示了亚热带白云岩峰丛峡谷喀斯特森林生态的美学画卷,是得天独厚的美学资源。具有植被宏观分布美、植被外貌美、生物外部形态美、群落垂直结构美、植物适应景观美和森林动态美等美学特征。该区森林生态美学资源在满足人们生态美感受,激发艺术灵感与创作,提供生态资源开发,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管理,加快建设和谐社会行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重庆武隆喀斯特地貌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庆武隆喀斯特是亚热带喀斯特中山峡谷喀斯特的典型代表.由分水岭到乌江河谷地势高差达2 000 m,在新构造持续抬升和大河强烈下切的背景下,各地貌单元的响应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巨大差异,形成各自不同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和组合特点,因而出现了不同发育阶段地貌并存的局面:河谷地带对构造响应迅速,因溯源侵蚀作用,普遍发育峡谷地貌,两岸常形成多级洞穴层;高分水岭地区,地貌回春影响小,地面以常态的面状侵蚀作用为主;中间过度地带喀斯特化程度最高,总体上具有喀斯特地貌发育青年期阶段的特点.武隆喀斯特不仅完美地展现出多样性的中山峡谷喀斯特地貌发育特点,更是研究流域喀斯特系统演化规律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9.
龙成昌  陈训 《贵州科学》2010,28(4):46-52
人工营造大面积的生态经济林是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的重要措施,生态经济林的可持续经营直接关系到石漠化治理工程的成败。本文关注土壤营养特性对生态经济林经营的影响,以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花江峡谷成功经营的顶坛花椒林为例,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造林前为荒地和耕地的种地类上人工生态经济林林下土壤的营养背景,各主要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种类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及其垂直变化特性,并重点探讨了未受到应有重视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石灰土金属微量元素有效性低下问题及其机理。本文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林造林树种遴选及后期管护和施肥决策,尤其是微量元素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贵州以峰丛洼地 /峰丛峡谷为主要地貌类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喀斯特发育典型、生态脆弱、环境封闭、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在麻山、瑶山、花江等地大量调查的基础上 ,以这一特定地区人地关系的分析为主线 ,探讨了该区人地关系的现状和危机产生的自然与社会原因。并针对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人地关系的调控和脱贫思路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高原和峡谷的土地利用在气候、地质地貌、土壤等自然背景下进行的对比,和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空间结构的对比分析,表明了高原区农业生态环境优于峡谷区、水土流失弱于峡谷区,两示范区耕地面积差别不大、结构明显不同,并对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集中分散程度分析对比、土地利用结构的匀质性和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比。文中运用了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密度来表示土地利用类型密度,反应每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破碎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施秉喀斯特地貌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秉喀斯特是我国第二批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之一,当前对其地貌演化尚缺乏系统性研究。通过多次野外勘测与取样化验研究,并运用GIS软件综合分析各要素与地貌发育之间的关系,得出研究区内主要造貌岩石为寒武系纯白云岩;研究区内地貌从分水岭到河谷呈现由峰林谷地→峰丛谷地→峰丛浅洼到峰丛峡谷的有序回春式逆向演化中;河谷裂点带之上的高原面中,地面以常态面状侵蚀作用为主,发育峰林谷地与峰丛谷地,在干流与水量较大的支流,水流下切迅速,形成峰丛峡谷,靠近河谷的中间过渡地带,发育了峰丛浅洼;研究区内未形成以深、长、大洞为主的洞穴发育区,更未发育网状地下河系统。因此,施秉喀斯特研究区代表了典型的白云岩喀斯特青年期地貌演化的特征,是研究白云岩喀斯特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气候土地生产潜力估算模型,通过对贵州清镇喀斯特溶原坝地与花江喀斯特峰丛峡谷的对比研究,得出决定喀斯特地区耕地生产潜力的首要自然因素为土壤条件,其次是热量条件,再次是水分条件,最后是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以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区———贵州省花江示范区为例,针对示范区土壤侵蚀的现状,利用环境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选择了土壤侵蚀造成土壤肥力损失(N、P、K)、土地废弃损失、水分流失损失、泥沙淤积滞留损失4方面作为衡量土壤侵蚀经济损失的指标,提出喀斯特峡谷区土壤侵蚀的经济损失估算方法,同时对示范区2004年度土壤侵蚀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初步估值及分析,反映出示范区不同石漠化等级地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的程度和特征:土壤侵蚀的经济损失非常严重且主要集中在中轻度石漠化地区。  相似文献   

15.
对以花江为代表的贵州喀斯特峡谷可持续发展模式结构进行了设计研究 ,提出“花椒—猪—沼气”和“砂仁—猪—沼气”的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模式 ,并对其可持续发展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广西典型岩溶内涝成因与防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岩溶内涝广泛分布于峰丛洼地、峰林(峰丛)谷地、岩溶平原、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接触过渡区这几种典型的岩溶地貌中.岩溶内涝的形成除与降雨有直接关系外,还与各种地貌系统的结构特点、岩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岩溶内涝的治理应针对不同岩溶地貌的水文地质条件、居民点和耕地的分布情况、治理工程的投资效益比等特点,选用适合的治理措施.常规的水利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结合运用对于岩溶内涝和岩溶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我国典型的喀斯特脆弱生态区———贵州省花江示范区为例,在分析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影响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验证。结果表明,经济利益、人口增长、政策驱动、土地资源条件和价值观念取向是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尽可能避免土地向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18.
选取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区为研究对象,该地区由于人们不能合理利用喀斯特地区,以及自然环境的原因,造成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石漠化发育强烈。应用基于光谱特征的信息提取方法,提取出研究区各时段的石漠化信息图,通过叠加、对比分析,以及对研究区的实地考察,分析整个研究区石漠化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整个地区的石漠化状况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在部分区域,由于工程建设等原因,仍存在石漠化程度加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