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验主义"自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字>作为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受到评论界关注,取得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对霍桑的生平与<红字>仔细研读,处处能够发现超验主义"自然观"的痕迹.而在<红字>中,自然,主要以森林为主,揭示了人类灵魂的真谛,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和直觉,对人的情感进行抚慰和净化.并使其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2.
<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探索了"谁之罪"这样一个主题.罗格·齐林渥斯是<红字>中的反面人物,是小说所要追究的真正的罪人,小说的许多情节都是围绕他的复仇的细节而写的,霍桑以多种文学技巧给读者展现了这一生动的人物形象,是霍桑笔下塑造得很成功的反面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从小说《红字》香霍桑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解读、分析霍桑<红字>中海斯特·白兰及球儿的形象,探讨作者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4.
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和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同为神职人员,两人的形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人.一个令人憎恶,一个令人同情.两位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时有一种相似性,都从角色的需求矛盾引申出了相同的主题.再就是从两位作家对宗教的态度,以及大致相同的文学观,分析了产生一致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一部著名小说, 它以17世纪中期的新英格兰为背景,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牧师丁梅斯代尔与有夫之妇海斯特的爱情悲剧. 不管是作者本人,还是小说本身,清教思想对其的影响无处不在,本文试结合清教思想对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的影响来分析他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霍桑的成名小说<红字>描绘了17世纪新英格兰的社会风貌,暴露了在清教主义统治下的社会黑暗.这部小说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象征主义的小说.作者在此书中为我们提供了透视美国历史和文学的一面镜子,象征手法在此书中体现地淋漓尽致.本文从红字的多种象征意义、主要人物以及背景的寓意等方面入手探讨<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在福柯规训权力理论视角下解读<红字>中规训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及主人公对规训权力的反抗,进一步反映了小说的主题,揭示了霍桑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关心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霍桑热衷于浪漫传奇这一独特的小说文体,其短篇小说力作<好男儿布朗>具有明显的浪漫传奇的许多特征,如寓言式人物、探求式主题以及深层的冲突和矛盾,体现了他鲜明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9.
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关注固守土地的农民本身,体现了他长期以来"以农为本"的坚守,对乡村变革之后的矛盾与问题奉献出了自己独到的思索,揭示出了乡村自身的劣根性和人性中固有的狭隘与扭曲.<湖光山色>在乡村嬗变的背景下展示人性的矛盾与困惑,由此突现出女主人公暖暖的人格魅力,暖暖的特殊与亮色在于她是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强不息、始终向善的乡村女性形象,在她身上凝聚了作家对当代中国乡村的深层思考和热切期盼.  相似文献   

10.
<美狄亚>和<红楼梦>是世界著名的两大悲剧,悲剧女主人公都面对着强烈的冲突,美狄亚面对的是复仇愿望与母爱构成的内心冲突,林黛玉面对的则是"木石前盟"与"金玉良姻"的现实矛盾.然而两者对此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行为方武,虽然都是悲剧,但悲剧精神完全不同.在这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背后,隐含的是东西文化体系中对女性的审美标准不同.  相似文献   

11.
论霍桑作品中的"原罪"思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霍桑在他的作品中传达了这样的一个信息:罪恶的处处存在是现实所在,人性是罪恶的,这就是他"原罪"思想的主题.这一思想的产生有其社会、宗教和家庭的背景.象征主义是他作品中烘托这一主题、阐释人性的重要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通过对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的解读,揭示其悲剧性之所在.复仇的主题奠定了<哈>剧的悲剧色彩,同时,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他本身优柔寡断的性格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注定了他是文学作品中最动人的一个悲情王子.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红字》中霍桑所反映的人文主义清教观和人性观有更深刻的理解,从分析霍桑的童年经历和宗教观入手,从身份矛盾和精神矛盾两个方面剖析了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的矛盾形象,进而反映出作者对清教教义的不满。从丁梅斯代尔身上所反映的矛盾揭示了宗教信仰与当时生活的矛盾、人类理性与社会规则的矛盾,以及清教的残酷与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围城>深刻地挖掘了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两面性和劣根性,并对此作了辛辣的讽刺和尖锐的批判.本文结合<围城>对人物特征的刻画,从心理学和哲学的层面分析了人性的矛盾,又由于小说中出现的情理上的牵强和逻辑上的含糊,使其走进了"文学的围城".  相似文献   

15.
人性的光辉--《红字》主人公性格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和心理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作品以北美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地区为背景,写的是一个爱情悲剧.海丝特·白兰是一个年轻、漂亮、善良、坚强的英国姑娘,不幸嫁给了一个丑陋伪善的老医生齐林沃斯.故事开始的两年前,海丝特从英国移居当时尚属英殖民地的美国波士顿,中途丈夫被印第安人俘虏.在寡居生活中,她和当地的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并生下一女儿.这在当地虔诚的清教徒眼中可是不赦的罪孽,她被宣判终生佩带象征通奸(adultery)的红色"A"字.海丝特在镇边离群索居,忍辱负重,抚养她的女儿珠儿,她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处处帮助别人,终于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尊敬."A"字也由"通奸"(adultery)变成了"能干"(able)"值得尊敬"(amiable).作品中这位坚韧的女性,处处散发着天使般的人性光辉,集诸多高贵品质于一身,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她性格的各个侧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哈姆莱特>的中心冲突是真与假的冲突.一方面,"作假"的意象贯穿全剧,它有力揭露和抨击了当时英国封建腐朽势力奸诈伪善的本质和戕害人性的罪恶.另一方面,本剧还贯穿着一条"求真"的线索.哈姆莱特的复仇过程表现为弃假寻真之旅.它不仅是对父亡真相的查证,而是包含了对丹麦社会、整个世界乃至人类生命本体的认识与探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短篇小说<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从社会环境、时代思潮和家庭背景方面分析了霍桑的矛盾心理形成的原因,并评析了作品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与三晋法家不同,<管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孝道思想.<管子>孝道的意涵包括两个方面:其本质是一种利父母的德行;其规范是"养亲"、"敬亲".与孟子不同,<管子>孝道的基础源于趋利避害的人性,父"慈教"是孝道产生的先决条件,父之"势"是孝道产生的外在诱因,避开"五害"是孝道产生的环境基础.<管子>为了"牧民",而提倡大力推广孝道,其具体推广措施是:加强教化,以孝选才,赏罚之法等.  相似文献   

19.
"重言积字"是陶渊明首先使用、钱锺书首次发现的一种修辞手法,曹雪芹向陶渊明学习、借鉴了这一修辞手法.<五柳先生传>之所以要用一连串"不"字,这是陶渊明不愿有所作为.决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的思想体现.<红楼梦>写晴雯四次连用"冷笑",旨在刻画睛雯光明磊落、不畏权势的"爆炭"性格.  相似文献   

20.
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仅二卷,十八章,共1903字,在十三经中篇幅仅占0.28%,是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然而此书在汉代复出后,立即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文帝时开始设置<孝经>博士,武帝时规定<孝经>是对太子、诸王进行教育的主要教科书,平帝时<孝经>被正式定为官方教科书.东汉时<孝经>入"七经",唐时<孝经>入"开成石经".北宋时,<孝经>被正式列入"十三经",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宝典.<孝经>之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根本原因是此书是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完整、系统、精辟的总结而形成孝道、孝行、孝治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