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基于1993-2012年的统计数据资料,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相对变化率及主成分分析法对潍坊市的耕地数量变化状况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运用灰色预测法中的GM(1,1)模型对潍坊市未来20年的耕地面积变化状况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20年间潍坊市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且区域性差异较大,各县市区的变化幅度不同;人口增加、社会经济进步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潍坊市耕地数量变化的3个主要驱动因子;潍坊市在未来20年中耕地数量不断下降,且年递减率增大,人地矛盾突出.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耕地资源不足、人口增长速度快、粮食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利用贵州省近50年的统计数据,分析耕地面积的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因子,并对耕地和粮食数量变化的相关关系作了初步研究.贵州耕地面积变化经历了快速增加-缓慢减少-快速减少-平稳减少=缓慢增加5个过程,驱动因子可归结为经济建设、农业发展、交通建设及人口压力4个方面;用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的变化率进行的耕地和粮食的相关分析显示:1969年以前两的变化呈同向波动,粮食增产主要来源于耕地面积的增加;1969年以后基本呈反向变化,在大部分年份,耕地减少的同时粮食实现增产,单产的提高是增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唐山市耕地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利用唐山市近16年的统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耕地动态变化与主要驱动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唐山市1992-2007年间耕地面积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人均耕地面积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唐山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三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城市边缘区是土地利用最复杂和最活跃的区域,其耕地演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利用耕地面积变化的时间序列模型、耕地动态度模型、耕地重心变化模型等,对城市边缘区耕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定量研究,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18个因素对其驱动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地处城市边缘区的黄陂区耕地面积的变化主要是受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及耕地比较效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区域耕地面积数量是维护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基于武隆县退耕后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变化,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设计退耕与未退耕2种情景,对比分析武隆县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压力指数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县域耕地压力指数主要受人均粮食需求量影响,耕地面积减少对耕地压力影响不大,调控县域耕地压力状态应基于人口、耕地和粮食系统耦合关系.对于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设计规划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耕地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其变化和流向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基本态势.利用鄂南贫困丘陵山区的统计资料,对本区近50年来的耕地数量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应用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近10年来鄂南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驱动因子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鄂南丘陵山区耕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北部平原丘陵地区下降快,南部丘陵山区下降慢;近10年来,鄂南贫困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变化主要受经济因子、人口、房地产政策及耕地开发强度的影响,特别是经济、人口因子强烈影响耕地面积的变化,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这为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耕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1990~2004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探讨了徐州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徐州市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揭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据此提出耕地保护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主导驱动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率,基于GKSIM模型对江苏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控制性模拟预测,探讨在主导驱动因子GDP、人口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下,江苏省土地利用未来变化态势.结果表明,随着GDP与人口的增长,江苏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最为显著,表现为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且与其他地类相比减少值最大,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江津区耕地资源动态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重庆市江津区耕地状况,掌握导致其耕地变化的驱动力,通过对江津区耕地资料的收集,结合江津区1998—2007年的统计年鉴,分析了江津区的耕地动态变化,并运用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津区的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影响江津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经济发展、农业科技进步、人口和政策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1985,1995和2000年Landsat TM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分析了长江三角洲近15年来土地刊用变化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近15年来长江三角洲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表现为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建设用地和池塘快速增加,林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波动趋势;(2)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就耕地的变化而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相差30倍以上;(3)建设用地重心的转移幅度明显大于耕地重心的转移辐度;(4)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以用3对典型相关变量表示,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变化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土地调查和统计资料分析了天津市自1949年以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过程、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抑制耕地流失和促进耕地增加的相关对策.1949年以来,天津市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经历了波动变化和持续缓慢减少两大阶段,耕地数量总体上缓慢减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相关政策、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对耕地数量变动的驱动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淄博市耕地与粮食生产正面临严重威胁,分析与预测淄博市耕地变化与粮食生产状况,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回归分析方法和平滑预测法及Excel软件,在分析1990—2008年淄博市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对未来5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虽然淄博市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未来5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将进一步降低.可见,依靠增加投入和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耕地生产率,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分析了2000—2013年黑龙江省耕地资源数量、粮食产量的变化特征及变化原因;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压力指数模型,测算了14年间黑龙江省及13个地级市的耕地压力指数,分析了黑龙江省耕地压力与粮食安全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3年,黑龙江省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2000—2002年耕地资源数量缓慢减少,2002—2006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增加,2006—2013年耕地资源数量平稳增长.(2)2000—2013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粮食单产与人均粮食产量均在波动中上升,变化趋势趋同.(3)2000—2013年,黑龙江省耕地压力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03年气候发生变化,粮食产量大幅减少,耕地压力上升,粮食安全因此而出现不安全的趋势;其余年份耕地压力逐年下降,粮食安全态势良好.(4)2013年黑龙江省13个地级市(含副省级市)的耕地压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森工城市大兴安岭地区和伊春市耕地压力最大,煤炭型城市鹤岗市和七台河市耕地压力较小,其他城市基本无耕地压力.  相似文献   

14.
以四川省盐亭县为例,分析了川中丘陵地区近50年来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根据土地利用政策变化,将该区近50年来的耕地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段(1950-1980年和1981-2001年).分别从第一时段和第二时段中选取9个影响耕地变化指标因子的22年和10年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驱动力判定,并建立相应的驱动力多元回归模型.用黑箱方法计算两个时段人类活动对耕地面积变化贡献率的差异.结果显示,川中丘陵地区耕地变化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方面,近50年来该区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与耕地面积变化有较大的正相关;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耕地变化的贡献率不断增大,耕地变化影响因子的作用也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在第一时段(1950-1980年)该区人均粮食占有量与气候条件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作用较大,而在第二个时段(1981-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作用较大,气候条件的作用依然明显,但在程度上比第一个时段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1996-2005年陕西省耕地数量变化及相关社会经济铳计资料,分析近十年来陕西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诸因子的分析。方法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突出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法。结果①陕西省耕地资源总量由1996年的335.90×10^4hm^2减少到2005年的278.85×10^4hm^2,年均递减率为1.84%;②十年来生态退耕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2005年生态退耕减少耕地面积达到了当年造林面积的30.74%;耕地增加因素中土地复垦、整理和开发皆占有一定比重;③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相关性强,尤其与人口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应从教育、法律、政策诸方面采取战略性对策,保护和维系陕西省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因素研究是揭示区域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以广西新兴边境城市——靖西市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靖西市2005年、2010年、2015年的遥感影像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主成分分析法等模型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各地类转化方向以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5年,靖西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以"林地-耕地-其他用地"为主导。交通运输用地的变化速度最快,年均变化幅度为4.33%;主要转移特征为耕地向交通运输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转移。(2)影响靖西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其中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力更大。(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驱动因子与耕地面积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则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结合2005年、2009年、2015年遥感影像图与变更调查成果,利用主成分与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沙坪坝区耕地时空变化特征显著,耕地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快速减少后趋于平稳的总体趋势;耕地变化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特征,从变化强度来看,西南部区域为高度变化区,北部区域为中度变化区,中部及东部区域为低度变化区;从耕地相对变化量来看,虎溪街道耕地变化速率最快,最慢的为覃家岗街道;2005—2015年,沙坪坝区耕地重心向东北方向偏移明显,偏移距离达1 302.48m;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沙坪坝区耕地时空变化的驱动因子可归纳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结构调整,其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最主要因子;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社会经济是影响沙坪坝区耕地时空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能为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规划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8.
根据日照市2000—2011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日照市12年间耕地数量变化特点.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耕地变化的16个社会驱动因子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科技进步和交通发展是影响日照市耕地数量变化的4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50年来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不同的经济政策时期对耕地的不同影响情况,将1952-2003年分为3个时间段:1952-1983,1984-1998,1999-2003年,以SPSS统计软件为工具,利用各段的耕地数据资料,分别分析了耕地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因子,同时还对50年的耕地变化情况进行了总体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再运用多元回归分析,预测出2020,2030,2040年的数量.结果表明,50年来,四川省耕地数量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人口因素、农业科技进步因素和经济发展动态因素是其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0.
地方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耕地资源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分析相邻的鄢陵、尉氏两县耕地压力指数来探讨中原粮食主产区1999-2010年耕地压力和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相邻县域自然资源状况相同,国家宏观土地政策相似,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趋势和结果有所差异.鄢陵县1999-2010年间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呈现先降后增的"V"字型变化趋势,耕地压力指数和粮食生产情况相呼应,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倒"V"字型,整体来看耕地压力不大;而尉氏县1999-2009年人均耕地面积也呈减少趋势,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在持续增加,1999-2007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呈现降低的趋势,2007年后又有上升的趋势,耕地压力指数呈波动变化,但变动幅度很小,绝大部分年份都处于大于1的数值,表明耕地压力较大.究其原因,是由于耕地数量、人口数量、粮作比、复种指数的变化和农业相关政策的综合作用所产生的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