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依据植物群落的结构,主要层的优势种差异和生境的一致性,对昆明地区常绿栎类萌生灌丛划分群落类型,即滇石栎萌生灌木群落、滇青冈萌生灌木群落、光叶石栎萌生灌木群落、元江栲萌生灌木群落和窄叶青冈萌生灌木群落等五个主要群落类型.分析了群落特征,地上部分生物量与生境条件之间的关系,群落的资源与生态价值等,以提供时常绿栎类萌生灌丛的开发利用,经营保护和植被恢复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昆明地区滇青冈萌生灌木群落优势种滇青冈萌枝的高生长,基径生长,生物量和生长量的研究,特别是滇青冈每个根桩上的萌枝数和萌枝群体生物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建立了高生产力优化群落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优化的群落结构每个根桩上保留5个萌枝,每平方米保留2.2个萌枝,可使萌枝群体的生物量最大,建立优化的群落结构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去密留疏,去小留大,去弱留强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萌地灌木群落的优势,才能大幅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现存云南油杉混交林的稳定性和演替趋向,采用标准样地设置法研究了昆明西山云南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针阔混交林的群落结构及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混交林的群落垂直结构较为复杂,乔木上层主要是云南油杉,个体数量不多;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和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分布在群落乔木中层以下;在乔木中、下层中云南油杉植株较多,但大多为枯立、断梢或生长不良的植株.云南油杉的幼苗和幼树在林下层更新不足,云南油杉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然而,滇青冈和高山栲个体径级分布为连续分布,且通过实生繁殖和萌生繁殖2种方式进行更新,主要以萌生苗方式更新,使其具有很大的"幼苗库",为其更新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云南油杉种群极有可能被滇青冈或高山栲种群所取代,混交林将会演化为以滇青冈或高山栲为建群种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了生物量的研究在建立群落优化结构中的应用,对昆明地区滇石栎萌生灌木群落的结构现状、滇石栎萌枝的高生长、基径生长、生物量和生长量的研究,特别是每个根桩上萌枝数量和萌枝群体生物量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每个根桩上保留4-7个萌枝,每公顷面积内保留14000 ̄24500个萌枝,可使萌枝群体生物量达到最大,此即较优化的群落结构,建立优化的群落结构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去密留疏,去小留大,去弱留强  相似文献   

5.
滇石栎萌生灌丛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维量分析法对昆明地区的滇石栎萌生灌丛的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滇石栎灌丛生物量回归模型的通用性及如何提高回归模型的估测精度.该萌生灌丛在其萌生生长的早期.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大于地上部分,一定时间后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将超过地下部分,昆明地区6~7年生的滇石栎萌生灌丛地上部分的生物量为14t/hm~2,年净初级生产量为3.17t/hm~2.  相似文献   

6.
通过盆栽对比试验,对酸性土和石灰土上生长的滇青冈和元江栲幼苗的生长特征进 行研究。结果表明:红色石灰土上滇青冈和元江栲幼苗生长均受到抑制,两种植物幼苗在黑色石灰土上均生长良好;黑色石灰土上滇青冈幼苗根 生物量比显著提高,而叶生物量比降低,根冠比显著高于酸性土和红色石灰土上植株的根冠比;红色石灰土上元江栲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 素含量显著低于酸性土和黑色石灰土上的植株的相应值;在3种土壤条件下元江栲幼苗各部分的生物量分配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昆明地区生长于石灰岩山地上的长穗高山栋萌生灌丛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净初级生产量及其萌生生长的特点.群落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量因年龄、生境条件的不同有所变化.昆明地区4,5年生的长穗高山栎萌生灌丛地上部分的平均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量为11.86 t/hm~2和 4.09 t/hm~2.长穗高山栎遭砍伐后能很快萌生出大量新萌枝,第1,2年高生长显著,在以后的生长中多数萌枝将被淘汰,生长速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
应用样地调查法对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雪峰山梭罗(Reevesia xuefengensis)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从群落的生境、优势种群的数量特征、群落的垂直结构、种群动态等方面揭示了该群落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雪峰山梭罗和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为该群落的优势种群,因而命名为雪峰山梭罗+青冈群落.群落的垂直结构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层间植物少.雪峰山梭罗种群的龄级结构呈钟型,具衰退趋势; 青冈种群的龄级结构属增长型,青冈终将取代雪峰山梭罗而形成稳定的顶级群落.建议规划保护范围,实行动态保护管理,加强人工复壮.  相似文献   

9.
皖南山区北缘主要常绿林群落的生物量及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安徽亚热带地区的肖坑小流域,对该地实施封山育林后植被恢复的情况、生产力水平作了初步评价。其中,甜槠群落的平均生物量为120.165 t/hm2,苦槠群落的为96.168 t/hm2,青冈群落的为72.73 t/hm2,绵槠群落的为80.416 t/hm2。上述群落中生物量在不同径阶的分配呈正态分布,且主要集中在胸径12~24 cm的树木中。群体的主干生物量均随树木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并且地上部分生物量在2~8 m处较高。主要群落生物量的动态分析表明,该地林分大多在20~50 a。  相似文献   

10.
互花米草引种到中国北方的天津滨海滩涂以来,生长良好,扩散较快.对在天津滨海滩涂生长的2种分布类型(斑块分布和连续分布)的互花米草的群落面积、群落密度、地上生物量以及生物量在各器官上的分配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互花米草根茎的延长和无性分株的不断产生使群落快速扩增,年扩增达4-9 m2,其中在生长季初期扩增最快;整个生长季内都有新生无性分株产生,群落密度在生长季内亦不断增加;地上总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量呈单峰增长,在9-10月份达峰值;F/C(同化器官生物量与非同化器官生物量比值)呈单调递减趋势.连续型分布的互花米草群落的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斑块分布,F/C值小于斑块分布型,群落平均高度二者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采用点—四分抽样技术及其分析方法,对昆明大哨附近广泛分布的长穗高山栎灌丛中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坡向的种群分布格局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主要种群是以聚群分布为主要格局.还探讨了分布格局的成因.同时利用收割法对群落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群落总生物量为27.46t/hm~2,地下部分生物量是地上部分生物量的 3.2倍强.  相似文献   

12.
云南普洱地区思茅松林的生物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普洱县小黑江地区海拔890~920m的思茅松林分的生物量.结果如下:①随着林龄增加,林分总生物量增加但叶生物量减少.12年生林分总生物量109.7630 t/hm~2,叶生物量4.5307 t/hm~2,23年生林分总生物量137.6486 t/hm~2,叶生物量3.4861t/hm~2.②活生物量的层次分配顺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③活生物量在各器官之间的分配顺序为:树干>枝>根系>叶、根劲>果实.④90%~94%的活生物量集中分配在思茅松中.  相似文献   

13.
次生福建青冈林组成数量特征及林分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次生福建青冈林的组成数量特征及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西次生福建青冈林乔木层优势种重要值福建青冈为6304,木荷为3992,石栎为3268;乔木层树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为23~42,群落均匀度为62%~87%,生态优势度为008~033;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为36~44,群落均匀度为92%~97%;草本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4~14,群落均匀度为41%~86%;林分蓄积生长量为284~430m3/hm2.a。  相似文献   

14.
江西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省级尺度上分析不同林龄杉木生物量数据,以探索江西省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动态分配格局及其准确估算方法。结果表明:江西省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变化范围为55.64~165.22 t/hm2,其乔木层生物量占94.2%以上。杉木林及其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先增加后略微下降,而各林龄的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均没有显著差异。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各组分生物量大小排序均为乔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而在中龄林和过熟林中则为乔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幼龄林各器官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树干>叶>根>枝,而其他林龄中的排序均为树干>根>枝>叶。以胸径(D)为单变量的杉木单株生物量(W)模型(W=0.266D2.069)及以胸径(D)和树高(H)为变量的模型(W=0.046 9(D2H)0.906 4)预测值小于测量值,且预测精度R2均为0.84,其精度和预测能力均低于以胸径、林龄(A)、密度(N)为自变量的生物量模型(W=11.497D1.847A0.082N-0.478)。  相似文献   

15.
结果表明:26龄杉木纯林群落生物量平均为183.89t/hm2,其组成层次的生物量分配序列(%)为乔木层(93.60)>枯枝落叶层(6.14)>灌草层(0.26)。乔木层年平均净生产量为6.62t/hm2·a,低于中心产区;平均木单株年平均净生产量10.93kg/a,高于中心产区,揭示现有林分密度偏小。26年生林分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为20.7m和24.0cm,其干材生物量平均达61.5%,适宜培育杉木大径材。  相似文献   

16.
河北杨林的生物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晋西北年生人工河北杨林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按标准木法、样株法和样方收获法分别对乔木层、幼树下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作了测定。根据调查数据,建立的估测乔木层单森林木各器官生物量的最优回归模型为。(干)=73.6267(D~2H)~(0.7745),(枝)=113.5505+6.0267(D~2H),(叶)=-1536.6556+431.57711n(D~2H)和(根)=-2138.8441+721.9196ln(D~2H).结果表明:林分的总生物量为16.540t/ha其中乔木层15.100t/ha,幼树下木层0.991t/ha,草本层0.449t/ha。  相似文献   

17.
季风常绿阔叶林短刺栲群落的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采用维量分析以估测滇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短刺栲群落的生物量,并且较详细地分析了短刺栲群落活生物量的径级对市、层次分布、器官分布和种类分布.12年生的幼龄林总生物量为92.875t/hm~2,其中树干占47.57%,枝占17.17%,叶占7.53%,根占22.29%,草食动物采食量占0.61%,凋落量占4.82% 42年生的中龄林总生物量为166.956t/hm~2,其中树干占53.54%,枝占20.59%,叶占4.13%,根占18.83%,草食动物采食量占0.44%,凋落量占2.71%.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陵川山区海拔900m处的荆条灌丛的群落结构及其生物量。灌丛的生物量是用回归模刑来预测的。其为:荆条W_(枝)=0.9213(D~2H)~(2.1932),W(叶)=0.2646(D~2H)~(0.6233),W(根)=2.0216(D~2H)~(1.6213);三裂绣线菊 W(枝)=0.3941(D~2H)~(0.9535),W(叶)=0.0243(D~2H)~1.0986W(根)=1.1859(D~2H)~(0.8848),其余灌木和草本植物用实测数据计算。最后得出,6月份荆条灌丛的总生物量为13.5859吨/公顷,其中灌木层12.2430吨/公顷,草木层1.3429吨/公顷。  相似文献   

19.
东南滨海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量与能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R-3500型氧弹式热值仪测定了福建省东山县赤山林场木麻黄林、厚荚相思林和湿地松林的能量现存量,结果表明:木麻黄林现存生物量为156.82 t/hm2,各组分热值(总能量与总生物量的比值)处于19.84~21.70 kJ/g,整个林分平均热值为20.26 kJ/g,能量现存量为3 177.95 GJ/hm2,干的能量最大占总量38.09%,果的能量最小占总量0.77%;厚荚相思林现存生物量为149.51 t/hm2,各组分干重热值为19.98~23.48 kJ/g,整个林分平均热值为20.59 kJ/g,能量现存量3 079.16 GJ/hm2,干的能量最大占总量57.67%,果的能量最小占总量3.06%;湿地松林现存生物量142.22 t/hm2,各组分干重热值处于20.53~21.54 kJ/g,整个林分平均热值为21.00 kJ/g,能量现存量为2 986.28 GJ/hm2,其中干的能量最大占总量35.08%,枯枝的最小.3树种林分具有较高的现存生物量、能量现存量、各组分热值和整体平均热值,体现出较高的太阳能利用率.可见从热值与生物量的角度看,木麻黄、厚荚相思和湿地松是海岸沙地造林的良好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