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08年4月10日北京市教委召开了北京市校办产业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是北京市高校在校办企业改革和规范化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时候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本期"产业——改制"栏目刊登了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和北京市教委领导的讲话摘要,以及部分高校改制工作经验介绍,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4月10日,北京市校办产业工作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市教委主任刘利民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总结了“十五”以来北京市校办产业工作和高校科技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认清当前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和任务。  相似文献   

3.
受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教育部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专家组对部属各高校上报的《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自查报告》进行了认真审查。现就各高校工作中存在的若干共性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供各高校在推进下一阶段工作中参考,尽快全面完成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4.
7月6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与徐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召开的徐州"蓝火计划"推进暨产学研对接会在徐州铜山举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副主任李建聪,徐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漆冠山,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刘炯天等领导出席会议。来自北京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80位专家及徐州企业界代表共200人参加了活动。  相似文献   

5.
6月4日,2008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高校展区工作会议在郑州大学举行。会议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产学研合作处刘红斌处长主持,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工博会中国高校展区组委会副主任李志民,中国高校展区组委会秘书长、  相似文献   

6.
自1993年第一次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以后,我国高校科技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校科技产业。从2005年第二次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至今,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统一部署下,各高校积极开展产业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发展需要规范,规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由于各个高校的学科、环境、基础各不相同,其产业定位、目标也不同。江南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要求,结合本校产业发展情况,探索规范化管理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加强领导,规范化建设;规范运行,制度化管理;积极创新,科学化发展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7.
2007年12月27日至28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主办,东北师范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承办的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交流暨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年会举行。来自20个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150所高校的18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3月29至30日,2006年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来自教育部、地方和161所高校科技管理部门的4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副司长武贵龙,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周静出席了会议并讲话。会议总结了“十五”高校科技工作情况,表彰了2005年度全国普通高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和个人,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2006年高校科技工作任务。并就如何深化改革、着力推进高校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问题展开了研讨。为了方便读者全面、翔实地了解会议精神。本期特别报道栏目专门对此次大会报告进行解读,并将开辟专版进行后续报道。[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2006年3月3~4日,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交流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在此次会议上,各单位就推进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经验交流和研讨。北京市教委、江苏省教育厅和北京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6所高校共18家单位做了大会交流发言。  相似文献   

10.
高校产业改革改制有关问题解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各高校在大力推进产业规范化建设各项工作。为确保这项工作按照《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教技发[2005]2号文件)的要求如期完成,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就高校产业改革、改制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就几个共性问题以“答疑”形式刊出,供各高校在具体工作实践过程中参考。各高校在推进产业规范化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难点及相关政策问题,请及时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至:magazine@cutid.com。  相似文献   

11.
3月22日,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教育部科技司谢焕忠司长作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再接再励,扎实工作,开创高等学校科技工作新局面”的报告,武贵龙副司长介绍了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总体思路和安排,李志民副主任通报了科技发展中心工作情况。大会学习、讨论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地方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件,清华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上海市教委和我校分别就高校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地方高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及发挥优势学科、推进科研上水平作了大会发言。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一个时期,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2006年11月15日,教育部召开“推进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各地、各高校和有关单位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2005年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动员各方力量,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12月6~7日,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在成都召开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交流会暨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年会,要求各理事认真学习贯彻视频会议精神,为推进下一阶段高校产业规…  相似文献   

13.
新年伊始.教育部组织召开直属高校产业工作会议,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到会并作重要讲话。他代表教育部党组要求部属各高校继续下大气力深入推进产业规范化建设,力争在2009年内完成主要工作任务,取得决定性胜利。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已成我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高校科技产业面临的深层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为此,2005年7月,全国高校科技产业会议召开。此次会议是继1993年原国家教委、国家体改委和国家科委联合召开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以后.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性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时隔3月,2005年10月,推进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研讨会召开,会议重点传达了全国高校科技产业会议精神,交流、探讨各高校推进产业规范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事实表明,如何实现高校科技产业的科学、规范、健康发展.积极探索高校科技产业科学发展之路,已成当前高校科技产业领域亟需破解的核心课题。[编按]  相似文献   

15.
11月3日,2009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同志出席开幕式并视察了高校展区。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娄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建聪等陪同视察。  相似文献   

16.
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升高校资产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确保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的顺利进行,11月20日-21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主办的第一期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管理骨干培训班在中国石油大学举办,来自120余所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260余名管理骨干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17.
正确评价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的基本形势2005年7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确定了“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高校科技产业工作指导方针。会议强调,要集中力量把抓好规范管理作为工作重点,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重点推进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教育部的这一工作部署,是对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状况、经验和教训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后做出的重大举措,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高校产业健康发展而做出的一个正确决定。全国高校产业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教育部及其产业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会议精神,积极组…  相似文献   

18.
12月19日,《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杂志理事会召开子第一届第一次理事年会。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谢焕忠,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理事长陈清龙,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技术市场处处长杨健安出席了会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  相似文献   

19.
5月28日,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技奖励工作会议召开;6月26日,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启动。高校科技奖励在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都设立了哪些奖项来鼓励在科技进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校教师、科技工作者和科研组织?高等学校在国家的自主创新中充当了何种角色?为了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记者专门采访了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周静。  相似文献   

20.
3月29至30日,2006年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来自教育部、地方和161所高校科技管理部门的4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副司长武贵龙,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周静出席了会议并讲话。会议总结了“十五”高校科技工作情况,表彰了2005年度全国普通高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和个人,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2006年高校科技工作任务,并就如何深化改革、着力推进高校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问题展开了研讨。为了方便读者全面、翔实地了解会议精神,本期特别报道栏目专门对此次大会报告进行解读,并将开辟专版进行后续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