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丘市2013年冬小麦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玲 《河南科学》2014,(4):524-526
利用2013年商丘市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和同期自动气象站光、温、水气象要素,分析了2013年气象条件对商丘市冬小麦生长的利弊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冬小麦全生育期间出现了干旱、低温冷害、晚霜冻、雨后青枯等气象灾害,对冬小麦生长发育造成了不利影响,2013年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的影响是弊大于利.同时分析得出合理灌溉可有效预防和减轻晚霜冻等气象灾害对冬小麦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位山灌区冬小麦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冬小麦关键生育期不同灌水量与施氮量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指标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通过影响穗数及穗粒数影响冬小麦最终产量,灌溉量通过影响籽粒质量影响冬小麦最终产量;水肥互作效应下,灌溉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比施肥量更明显;连续3 ...  相似文献   

3.
详细分析了菏泽地区1997—1998年度小麦生育期间的气象条件,重点探讨了影响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不利气象因素,评价了气象灾害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指导农业生产趋利避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善斌  邹荣 《菏泽师专学报》1999,21(2):55-56,67
详细分析了藻泽地区1997-1998年小麦生育期间的气象条件,重点探讨了影响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不利气象因素,评价了气象灾害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指导农业生产趋利避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剪叶试验探明了冬小麦主茎茎生各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对茎生各叶分别进行不同程度剪除后,使穗长、总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均比对照降低,对其中穗粒重和千粒重降低最大,而不孕小穗数则明显增加。剪除主茎中部叶片(8/0—10/0)不仅影响穗粒数,而且影响粒重,剪除上部叶片(11/0和旗叶)除严重影响穗重外,也影响穗粒数。剪除旗叶对穗部性状影响最大。剪叶对穗部性状的影响在品种间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6.
对玉米生长发育特点和玉米对气象条件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菏泽玉米生育期间气象条件的特点和气象条件对各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苗期是营养生长阶段,穗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花粒期是以生殖生长为中心的时期。菏泽玉米主要生育期(6~8月)水热同季,光照充足,与玉米的生理需求一致。玉米产量一般随着供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评价了气象条件对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指导农业生产趋利避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小麦是新疆的主要粮食作物,北疆沿天山一带的石河子垦区,是冬、春小麦兼种区,安集海至石河子市沿线一带冬季积雪形成早且稳定,适合种植冬小麦,冬小麦的种植,不但提高了小麦的单产,而且又改善了面粉的品质。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长期以来一直开展气象和农业气象观测,并为安集海片区各农牧团场的农业生产提供气象服务。根据多年观测冬小麦的发育期特点来分析农业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总结冬小麦主要发育期的气象服务要点,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沈阳地区冬小麦的田间存活率、生育期、主茎春生叶龄等几个指标与冬小麦幼穗分化规律的关系.结论表明:田间存活率在品种间差别不显著,播期间显著.不同处理对全生育期及各个生育时期有很大的影响.叶龄可以作为反映幼穗分化阶段的辅助指标.各处理都没有观察到冬前生长锥伸长.返青后开始穗分,成穗分化历时一个半月左右.二棱期至小花分化期间隔日数长短决定能否分化更多的小穗数.  相似文献   

9.
赵苗稳  马进 《河南科学》2010,28(6):697-700
以伊川县为例,分析各季节降水、气温变化趋势及干旱对主要作物生育和产量形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伊川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近10年春季、夏季降水量减少较多,气温升高加剧了干旱的发展;冬小麦干旱减产年表现为底墒差,播期前后干旱、春季干旱减产偏重,造成冬小麦基本苗和分蘖少、生育推迟,有效茎数、穗粒数偏少.初夏旱晚播、伏旱或初夏旱伏旱相连,使夏玉米发育迟缓,造成穗粒质量降低减产甚至植株干枯绝收.针对干旱对作物生产的影响,提出了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无氮肥(N0)和农户习惯施肥量(N1)为对照,设置氮肥基肥减量33.33%(N2)和氮肥基肥减量50.00%(N3)两种处理办法,在豫北地区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氮肥基肥减量对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氮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N1处理相比,两种基肥减量处理使拔节期茎蘖数分别降低了7.25%~8.28%和9.42%~15.92%,但对收获期地上部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基肥减量主要影响每公顷穗数。N2处理的每公顷穗数比N1处理的每公顷穗数高8.02%~11.61%,N3处理的每公顷穗数低于N1处理的每公顷穗数。N2处理的产量比N1处理的产量提高了1.92%~4.49%。基肥减量处理显著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偏生产力与拔节期茎蘖数呈负相关。基肥减量处理提高了冬小麦生产的经济效益,N2处理和N3处理分别增收540.13~614.71元·hm~(-2)和176.26~847.48元·hm~(-2)。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人工遮光的方式,研究了挑旗-开花期弱光对强筋小麦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前遮光抑制了强筋小麦地上部各部位的干物质积累,提高了退化小花和不孕小穗数的比例,与对照相比,表现为小麦株高变矮、干重降低和穗粒数减少。遮光撤除后,强筋小麦植株各部位干重出现补偿性增长。花前遮光后,强筋小麦穗数和穗粒数降低,千粒重提高,产量显著下降。花前遮光对强筋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的产量随着播种期的延迟而递减,适期晚播减产幅度不大,播种过晚产量明显下降。早、中播小麦冬前分蘖比例大,单株成穗多;晚播麦春季分蘖为主,分蘖成穗少。适期晚播主要使幼穗伸长、单棱和二棱三个分化期落后于早播。播期(除土里捂)对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似乎不大。  相似文献   

13.
倒春寒后不同措施对不同类型冬小麦冻害减灾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冬小麦遭受晚霜冻害,选择遭受严重霜冻的大穗型冬小麦淄麦12号进行刈割对比试验,同时在冬小麦遭受倒春寒冻害地块以临麦2号为材料进行追施肥、水、化控剂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刈割后基部腋芽再次萌发虽可形成一定产量,但与对照相比,单株性状变差,产量明显降低。因此,霜冻后不应刈割,应积极采取科学的补救措施,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而受冻后及时追施速效氮肥并浇水和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天达2116减灾效果较好,比未采取任何减灾措施穗数增加63×104hm2,穗粒数增加3.4粒,千料重增加2.5g,增产1536.0 kg/hm2,增产幅度达38.7%。  相似文献   

14.
赵双巧  李晶晶 《山西科技》2011,(3):38-39,42
利用长治市11个地面观测站及2个农气站气象资料,对2010年度长治市冬小麦全生育期总的气候概况和冬小麦各生育期的气象条件进行了详尽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度冬小麦全生育期的气象条件利弊相间,但弊大于利,导致了小麦减产。  相似文献   

15.
利用驻马店市和新乡市1971年—2007年气象观测资料和1981年以来的冬小麦观测资料,运用农业气象统计学和气象统计学原理,分析驻马店市小麦生长季内自然生态条件特点和作物生育需求,通过与新乡比较,寻找出驻马店市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生态限制因子:①冬前、越冬期和春季温度偏高,对小麦安全越冬和小麦多成穗、成大穗十分不利.②播种期强降水偏多,影响小麦顺利播种;苗期降水相对偏少,对小麦分蘖和生根不利;越冬期和返青到抽穗期降水偏多,十分有利于小麦生长;但开花到成熟期降水偏多,对小麦开花授粉和灌浆鼓粒都会产生不利影响.③小麦全生育期日照时数偏少,对于长日照作物的小麦来说极为不利.尤其是从小麦开花到成熟期,日照严重偏少,直接影响小麦的结实粒数和千粒重.④以上不利气象因素导致驻马店市小麦穗数和穗粒数较少,不孕小穗数较多,单穗籽粒重和千粒重均较低.  相似文献   

16.
金华是一年三熟制,冬小麦、早中稻和连作晚稻产量高低受气象条件影响很大。为了克服不利气象因子,探讨影响三熟制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影响主要时期有着重大意义。根据金华县农业局1954~1975年全县冬小麦和早中稻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斤/亩),  相似文献   

17.
对冬小麦施用奥普尔液肥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奥普尔(OPAL) 能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增加分蘖和干物质积累。返青期施用奥普尔可增强小麦抗倒伏能力;灌浆期施用奥普尔可促进小麦籽粒灌浆,提高穗粒数,增加穗粒重。不同奥普尔施用方法均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增产幅度2-85% ~17 .29 % 。奥普尔在播前土施待返青期和灌浆期喷施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每公倾增产833 .0 kg,增收784 .5 元。  相似文献   

18.
王建华 《甘肃科技》2008,24(6):148-149
用沼气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液在冬小麦不同发育阶段进行了叶面喷施,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沼液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和防病防虫效果.与清水对照相比,喷施沼液后,冬小麦成熟期提前了8天,株高增高了8.5cm,穗长增加1.02cm,穗粒数增加3粒,千粒重增加4.20g,穗数增多1.50万/hm2,增产460.35 kg/hm2,增产率8.86%;喷施沼液后,锈病发病率下降4.8个百分点,白粉病发病率下降2.3个百分点,蚜虫虫口密度减少15.55个/m2,红蜘蛛虫口密度减少11.30个/m2.  相似文献   

19.
在旱地地膜覆盖栽培环境下,对冬小麦新育成品种的增产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旱地地膜覆盖小麦生态型是重穗型;产量三因素中对提高籽粒产量的作用是穗粒数>千粒重>穗数。提出了培育地膜覆盖小麦种质的育种目标是稳定的成穗率,多粒数,高粒重,具备根穗比值大,叶片功能期长,抗逆适应性强等性状。地膜覆盖栽培配套品种的最佳产量结构模式是穗数360~405万·hm-2,穗粒数45~50粒,千粒重40~45g。  相似文献   

20.
引言冬小麦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内的株数及单株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单位面积内株数是决定麦田群体结构的基本因素,单株生产力则是个体生长发育的最后结果。几年来丰产经验证明,增株、增穗、大穗、重粒是争取高额丰产的主攻目标(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