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该研究主要进展包括:(1)蓝田生物群与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对比研究,对澳大利亚南部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和我国华南的蓝田生物群以及庙河生物群中产出的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进行了细致研究,通过比较古生物学和功能形态学的证据,证实了传统的水生埃迪卡拉理论。(2)新元古代大冰期前生物地层学研究取得新进展,利用改良的疑源类分析方法,在我国淮南地区新元古代刘老碑组页岩中获得了大量精美的有机质壁保存的微体化石,为我国胶辽徐淮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的归属和对比,以及新元古代早期地层的全球层型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地层学资料。(3)新元古代冰期最直接的岩石学证据在贵州开阳地区南沱组冰碛岩中发现重晶石和含硫酸盐的自生孔雀石,硫酸盐具极低的δ180值,与现在极地冰川的氧同位素相似。该项研究为南沱组杂砾岩的冰川成因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正>参观完"起源之谜"和"生命长河"两个展区,我们来到地下一层的"演化之道"展区。展区主要展示生物的进化历史和生物进化的机理、规律,由"演化历程"和"达尔文中心"两个主题区组成。"演化历程"主题区主要展示生命进化史中的历次重大进化事件,包括"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生命登陆""恐龙盛世""古兽生境""从猿到人"5个展项群。进入展区,首先了解到的是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出现的著名前寒武生物群,如淮南生物群、瓮安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等。  相似文献   

3.
 瓮安生物群指产出于贵州瓮安磷矿地区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635~551Ma)上磷矿段的一个特殊磷酸盐化微体化石组合,主要由多细胞藻类、大型带刺疑源类和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多种后生动物胚胎组成,并包括少量可能的后生动物幼虫和成体化石。瓮安生物群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前寒武纪后生动物化石群,为探索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历程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证记录。10余年来,瓮安生物群中动物胚胎化石的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已确认至少5种不同卵裂方式的动物胚胎化石,胚胎化石分类从单纯的形态学分类向生物学分类转变,为揭示瓮安生物群中动物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线索。同时,相关研究更新了繁盛于埃迪卡拉纪大型带刺疑源类生物属性的传统认识,并将之与有表面装饰的动物休眠卵(滞育胚胎)化石相联系。同步辐射X射线显微CT技术的应用成功解决了胚胎化石三维无损成像难题,为古胚胎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地史中主要生物类型出现,生物爆发和显生宙5次大的生物集聚群绝灭等生物圈演化事件与地球圈层演化的关系,这些生物圈事件包括生命起源与无核生物的发展,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出现,后生动物的出现,带壳后生动物的出现,寒武纪早期的生物大爆事件以及晚奥陶世,晚泥盆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和白垩纪末期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在讨论显生宙5次大的生物集群绝灭的可能原因时,把地内原因与地外原因结合起来,阐述了地史中生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2017,(5)
正在约6.35亿年前,地球从全球冰封的"雪球地球"事件中解冻,开启了一个新的地质时代——埃迪卡拉纪。在埃迪卡拉纪,由于"雪球地球"事件而演化停滞的真核生物迅速复苏并辐射。最早出现的主要生物类型是具有机质壁、表面发育复杂装饰的大型带刺疑源类。了解该类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埃迪卡拉纪其他生物类型和地质事件的关系,对于探讨埃迪卡拉纪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地史中主要生物类型出现、生物爆发和显生宙5次大的生物集群绝灭等生物圈演化事件与地球圈层演化的关系。这些生物圈事件包括生命起源与无核生物的发展、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出现、后生动物的出现、带壳后生动物的出现、寒武纪早期的生物大爆发事件以及晚奥陶世、晚泥盆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和白垩纪末期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在讨论显生宙5次大的生物集群绝灭的可能原因时,把地内原因与地外原因结合起来,阐述了地史中生物圈演化事件与地球圈层演化事件乃至地外事件之间的耦合效应。但是目前还难以识别事件形成的初因,需要进行高精度的地层学方面的研究来解决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新元古代研究组在贵州江口县翁会村一山坡上,发现了大约58亿年前的伊迪卡拉纪八辐射螺旋动物化石,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螺旋辐射动物宾体化石。科学家将这一新属、新种定名为“八臂仙母虫”,由于具有辐射对称的属性,科学家认为其可能为腔肠动物和螺旋动物的共同祖先。八辐射螺旋动物实雄化石在相当于“庙河生物群”的层位首次发现,不仅重新确认了“庙河生物群”中的八旋痕迹化石为八辐射螺旋动物化石的真宾属性,  相似文献   

8.
<正>来自中国西北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中国宜昌长阳地区发现了一批"令人叹为观止"的化石。因为是在清江与丹江河的交汇处发现了第一块软躯体化石,故将该批化石中保存的生物群命名为"清江生物群"。论文已于2019年3月22发表在Science上。这些生物可以追溯到5.18亿年前。当时地球上的生命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物种多样性爆发事件,即寒  相似文献   

9.
华南布尔吉斯页岩型软躯体化石生物群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梳理华南布尔吉斯页岩型软躯体化石生物群的产出层位、生物面貌和沉积环境。方法对10个华南布尔吉斯页岩型软躯体化石生物群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除了岩家河生物群之外的9个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代表了一系列生活在泥砂质基底的、从时空分布上逐渐过渡的具有高度相关性的生物群落。结论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生物群在中晚寒武世应该会有更大规模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贵州凯里生物群的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出现了新的门类叶足类;非三叶虫节肢动物大量增加;棘皮动物又添新类群海座星纲及海参纲;软躯体化石蠕形类大量增加,并出现具软躯体的节肢动物;藻类十分丰富.凯里生物群的组成及面貌已发生明显变化,动物化石超过100属,成为包括澄江、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在内的全球三大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生物群核心组成主要由棘皮动物、非三叶虫节肢动物、软躯体化石等门类组成,并以含大量棘皮动物为自身特色.认为新面貌的凯里生物群提供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后生物多样化的证据,在寒武纪生物演化上起承前启后作用,对于古板块、古地理、古埋藏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芠 《大自然》2013,(4):12-15
2008年8月,在举国上下都为北京奥运会而期待和欢呼的时候,时间却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2.4亿年前三叠纪海洋的奇幻之门。作为硕士研究生的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罗平生物群。罗平生物群的生物生活在距今2.4亿年前,当时正是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之后,地球生命从复苏到辐射的关键时期。它不仅记载了一段古代生命的复苏史和辐射史,也见证了远古海洋的沧桑变迁,  相似文献   

12.
寒武纪大爆发是地球动物门类爆发性出现和地球生态系统演化发生转折的重要时期。自此,地球海洋生态系统从前寒武纪菌藻类支撑的2极食物链生态系统转变为动物消费驱动的3极食物链生态系统,成为地球隐生宙和显生宙的分水岭,是研究和探索显生宙地球宜居性演化的关键。寒武纪大爆发以地球海洋突然大量、快速出现的两侧动物和矿化壳体为标志。这些帽状、管状的壳体化石,除了少量蜕皮类,大多数属于不明亲缘关系的冠轮动物。因此,寒武纪早期冠轮动物的起源与谱系演化是古生物学乃至现代生物学颇具争议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腕足动物是地质历史上化石保存最为丰富、地史延限最长的冠轮动物重要分支类群,是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核心代表,其研究对于了解古生态学、古地理学和地球生物宏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腕足动物起源存在多种假说,主要包括帚虫状祖先起源、蛤氏虫起源、托莫特壳起源和胶结质椎管状触手冠动物起源等假说。该文以寒武纪腕足动物起源为主线,以化石系统实证或证伪国内外腕足动物起源假说为目的,全面总结了寒武纪腕足动物化石生物学的重要发现和认识,探讨了地球已知最早的内肛动物、笼头虫和分节的威瓦西虫,以及胶结质椎管状腕足动物玉玕囊形贝发现...  相似文献   

13.
<正>北京时间3月22日凌晨,《科学》(Science)发表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张兴亮、傅东静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在国际上首次公布了该团队在中国宜昌长阳地区发现了距今5. 18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软躯体化石库,命名为"清江生物群"。这是进化古生物学界又一突破性发现。寒武纪大爆发与生命起源、智能起源等重大里程碑事件一起被列为六大自然科学难题。而要破解  相似文献   

14.
"雪球地球"事件是地球历史上最极端的气候事件,针对这一时期海洋氧化环境、极端气候事件以及生命演化过程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是当今地球科学最基础和最前沿的领域。华南的新元古代地层连续、出露广泛、化石丰富,并由碳酸盐岩和细碎屑岩为主的沉积序列构成,是解决这一时期全球年代地层和环境演化的关键地区。我们计划运用多硫同位素、Fe同位素和团簇同位素等方法来研究这一事件。深入探讨这一时期极端气候变化、大气和海洋环境转化以及生命演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二叠纪未生物大灭绝事件后双壳类的首次辐射,辐射的代表是贵州青岩地区中三叠世Anisian晚期的青岩生物群,共50余属100余种,归在5亚纲10目18超科32科。以往通常认为双壳类的辐射发生在晚三叠世,以阿尔卑斯地区圣·卡息安生物群为最早代表;但根据研究,大灭绝后双壳类的首次辐射时代比以往认为的圣·卡息安生物群早约1000万年。  相似文献   

16.
作者所发现的中寒武世凯里动物群,属于带软躯体化石的布吉斯页岩型的动物群,是继云南澄江动物群之后我国发现的又一个早期后生动物群。它和新近发现的晚震旦世庙河生物群,分别填补了晚震旦世、中寒武世我国带软躯化石生(动)物群的空白,形成了我国多时期带软躯化石的生(动)物群体系。对于研究我国及世界早期后生动物演化并不断揭示其演化规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蓝田植物群处于宏观藻类第一个繁盛期的前期,化石类型丰富,属、种众多,形态结构复杂,具有明显的器官分化,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植物群。其中多枝黄山藻Huangshanophyton fluticulosum Chen,Lu&Xiao,1994是最常见的分子之一。凯里生物群中的Huangshanophyton fluticulosum,与安徽蓝田组的模式标本相比,藻体形态一致,仅有细微差异,即扇形发散角较大,藻丝直径较小。从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期至寒武纪第3世(原中寒武世),经历了近5千多万年特别是埃迪卡拉纪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后,Huangshanophyton fluticulosum不仅安全渡过而且形态结构特征没有发生多少变化,说明该类生物具有较强的生存竞争能力,以及遗传上的稳定性、演化上的保守性和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代表的脊椎动物是怎样演化来的?后口动物的起源是什么?生命大爆发和进化论矛盾吗?……这一系列早期生命演化的重大难题一直困扰着人类,成为科学界的难解之谜。近年来,有一位长期致力于早期生命科学研究的中国科学家,相继发现了"云南虫"、"华夏鳗"、"西大动物"、"昆明鱼"、"海口鱼"、"长江海鞘"等奇特动物活化石和灭绝动物类群"古虫动物门",提出了脊椎动物起源"五  相似文献   

19.
地球上的生命演化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由多次起源→辐射→灭绝→复苏组成的阶段性过程。其中,辐射与绝灭是明显的突变或质变。显生宙以来,全球海洋生物经历了五次大灭绝和三次大辐射。五次大灭绝分别发生在奥陶—志留纪之交、晚泥盆世弗拉—法门期之交、二叠—三叠纪之交、三叠—侏罗纪之交和白垩—第三纪之交;三次大辐射分别发生在寒武纪初、早中奥陶世和中三叠世安尼期,相应出现了三个演化动物群:寒武纪演化动物群、古生代演化动物群和现代演化动物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位于中国云南省东部的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保存的软躯体构造的叶足动物化石进行系统研究,探究叶足动物这一灭绝类群与现生有爪类的亲缘关系.方法 将叶足动物化石与现生有爪类进行形态对比分析,详细讨论它们之间可能的近裔特征,从生物演化角度系统探究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 叶足动物与现生有爪类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结论 现生有爪类极有可能是叶足动物演化过程中的一个侧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