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α-L-岩藻糖苷酶(AFU)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肝硬化患者140例(肝硬化组),对照比较了两组患者血清ALP、γ-GT、AFU、AFP水平及阳性率。四项检测指标在原发性肝癌组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中四项联合检测阳性率远高于单项检测;两组单项检出阳性率,以及两组4项结合阳性率比较,肝癌组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P0.05)。血清ALP、γ-GT、AFU、AFP联合检测对提高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61例肝癌患的非癌肝组织进行了病理观察和分布。结果表明:34例伴有肝硬化,27例无肝硬化。34例肝硬化中,活动性肝硬化32例(占94.1%),2例静止性肝硬化中仍可见单个和灶性肝细胞坏死。27例无肝硬化患中,呈慢性活动性肝炎表现26例(占96.3%),1例为慢性迁延性肝炎。由此提示:肝癌的临床发展中,既存在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个阶段,也存在慢性肝炎-肝癌的两个阶段过程。积极治疗肝炎,  相似文献   

3.
对61例肝癌患者的非癌肝组织进行了病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34例伴有肝硬化,27例无肝硬化。34例肝硬化中,活动性肝硬化32例(占941%),2例静止性肝硬化中仍可见单个和灶性肝细胞坏死。27例无肝硬化患者中,呈慢性活动性肝炎表现者26例(占963%),1例为慢性迁延性肝炎。由此提示:肝癌的临床发展中,既存在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个阶段,也存在慢性肝炎—肝癌的两个阶段过程。积极治疗肝炎,阻止肝细胞坏死也是预防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病毒性肝炎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在世界上都属于高发水平,人群中HBV感染率高达60%以上.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建立了"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的数学模型",同时还建立了慢性肝炎、肝硬变的诊断数学模型,具有直接指导临床医师对肝炎高危人群进行肝癌的跟踪、滥测、早期发现和治疗的作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肝病患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关键因子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病患者血浆中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中重要标志物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ACL-ELITEPRO全自动凝血仪检测35例健康体检者和94例不同肝病患者血浆中FIB和D-D含量.结果与健康体检正常组相比,各肝病组FIB含量降低,顺序为急性肝炎组〉健康对照组〉慢性肝炎组〉肝癌组〉肝硬化组.急性肝炎组和慢性肝炎组差别不显著,肝硬化组和肝癌组差别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含量升高顺序为健康对照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癌组〈肝硬化组,各肝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肝癌组和肝硬化组分别与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FIB和D-D含量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FIB和D-D可客观地反映肝病的严重程度.这为临床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肝穿活检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筛选106例符合慢性肝病组织穿刺活检标本,所有标本行HE染色、Masson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及D-PAS特殊染色,并评估肝穿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结果 106例肝穿刺活检组织中检测出慢性肝炎86例,肝炎性早期肝硬化13例,肝炎后肝硬化7例,其中3例合并肝癌.在86例慢性肝炎中,轻度慢性肝炎44例,中度慢性肝炎33例,重度慢性肝炎9例.106例慢性肝病中,G1S0 12例,G1S1 39例,G2S2 26例,G3S3 19例,G4S4 10例.结论肝穿刺病理检查对评估肝组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有时缺乏特异性,常酷似慢性肝病。但晚近有报道发现,原发性肝癌的某些临床表现,如腹泻,在普通肝病中并不常见,因此,有助于肝癌的发现。笔者对一组原发性肝癌病人腹泻的发病率进行了研究,并与未并发原发性肝癌的肝硬化对照组进行了比较。1临床资料23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病人中,男15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5.5±7(45~77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62.5±8(44~77岁),二组无差异。两组均有肝硬化,其中病因不明33%,嗜酒者28%,肝炎后性(HBsAg )39%。在入院前3个月内,11例肝癌者(47.8%)有至少一次的腹…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约1.2亿,吉林市约10多万OHBsAg携带者不仅是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机,而且其中一部分人逐渐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HBSAg携带者对人体健康危害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已成为肝炎防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自1996年4月以来,我院用左旋咪叹涂布剂(tevamisohill’llefil)治疗小)LHBSAg携带者52例,并设立对照组sl例,治疗结果如下。l临床资料t。1.l病例选择103例均为我院肝炎门诊常年就诊和住院的患儿,年龄1.14岁,男女不限。全部病例接lop年北京全国第五次传染病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透明质酸 (HA)、 型胶原 ( - C)联合检测对肝纤维化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运用放射免疫法 (RIA)测定 98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 HA、 - C水平 ,并与临床 B型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二项指标升高与肝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呈良好的正相关 (P<0 .0 1)。二项指标分别在慢性肝炎中型、慢性肝炎重型以及肝硬化中渐次升高 ,有显著差异 (P<0 .0 1)。同期 B超检查结果准确率不高。结论 :二项指标的联合检测在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诊断上较 B超检查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0.
血浆p16基因甲基化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甲基化特异性-多聚酶链反应(MSP)方法, 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 肝硬 化、 慢性肝炎病人及健 康人各30例的血浆DNA甲基化的p16基因. 结果显示, HCC病人血浆p16 基因甲基化率为67%, 慢性肝炎、 肝硬化及健康者未发生甲基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动态检测大鼠肝癌模型造模各阶段血清中TGF—β1和HSP70水平并与传统指标AFP比较,对其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做综合的评价。方法:用CCL4诱导大鼠肝硬化基础上的肝癌模型。从造模第6周起,每两周心脏采血一次,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GF-β1、HSP70和AFP水平,并取部分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造模第8周发生肝硬化,第10周发生不典型增生及早期肝癌结节。造模第10周TGF-β1和HSP70水平即显著升高,TGF-β1在肝硬化阶段无显著升高,而HSP70则略微有升高,二者特异性分别为90%和60%,阳性率分别为55%和70%,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80%,造模第12周的阳性率分别达85%和90%,联合检测阳性率达100%;AFP水平在造模第12周才有显著升高,肝硬化阶段也有升高并与早期肝癌无显著性差异。其阳性率和特异性分别为60%和30%。结论:传统指标AFP对极早期的肝癌不敏感,特异性不高,而TGF-β1和HSP70均较AFP敏感、特异,二者联合可提高检测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探讨HBV感染模式与肝硬化及肝癌的关系,为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ELISA法对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乙肝五项标志物作定性检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DNA定性检测.[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硬化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率在66.7%以上,临床意义的乙肝恢复模式对肝细胞依然有很大的损害.[结论]长期HBV感染是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诱因之一,对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员应定期做肝功能检查,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通过测定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LPO含量及SOD活性,了解原发性肝癌患者机体内脂质过氧化作用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同时为原发性肝癌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原发性肝癌患者34例,男性28例,女性6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54.97±11.96)岁,按1977年12月上海全国肝癌防治研究协作会议认定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经病史、查体、生化、免疫、影象学(B超、CT)等病理查明诊断,对照组30例均系体检健康者,男性25例,女性5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50.82±9.75)岁…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3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癌300例手术治疗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分析经外科手术切除治疗3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死亡8例,死亡率2.7%。术后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8.2%、26.7%、17.2%、10.8%;<5 cm的肝癌切除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0%、54.5%、34.3%。34例二期肝切除者,无手术死亡,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5.3%、70.0%和58.3%。规则性肝切除术与非规则切除术比较,1、3、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微波凝固切肝法出血量少,出血量与其他控制出血的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巨大肝癌规则性肝切除手术安全,疗效满意;微波凝固后断肝,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二期手术切除可提高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15.
HA、LN、PⅢNP、Ⅳ-C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的测定在诊断肝纤维化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对235例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及46例健康人血清HA、LN、PCⅢ、Ⅳ-C检测,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4项指标定量结果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结合临床初步评价这四种1995年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推荐的肝纤维化指标在肝纤维化的诊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穿刺活检组织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选择57例慢性肝病穿刺活检标本,所有标本均进行HE染色、特殊染色(Masson及网状纤维染色),并观察与评估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结果在57例肝穿刺活检病例中,慢性肝炎43例,非酒精性肝病4例,早期肝硬化6例,肝硬化4例,其中2例合并肝细胞癌.其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属于G1/S0-1,G2/S2,G3/S3及G4/S4分别为23例、17例、8例及9例.结论肝穿活检是诊断肝损害程度的"金指标",并对慢性肝病的病因确诊及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31例肝癌、30例肝硬化及31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了血清载脂蛋白(apo)AI、B_(100)及血脂的检测,并与63例健康成人作比较。结果表明:肝癌、肝硬化及慢性肝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apoAI都显著的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肝癌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都呈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和P<0.05);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poB_(100)也显著的降低(P<0.001)。本文资料提示,在肝脏疾病时检测血脂及apoAI、B_(100)含量,可以了解肝实质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正> 绪言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且部分乙型肝炎病人可成慢性肝炎并继发肝癌。在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也很高,对人民挺康危害很大。所以,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及肝癌的研究是摆在我  相似文献   

19.
HA、LN、PⅢNP、IV-C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的测定在诊断肝纤维化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对235例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及46例健康人血清HA、LN、PCⅢ、Ⅳ-C检测,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4项指标定量结果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结合临床初步评价这四种1995年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推荐的肝纤维化指标在肝纤维化的诊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状况及其相关性。收集2016年1月~2018年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首次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87例患者及100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尿素-14C呼气试验分别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Hp,通过分析Hp感染率与HBsAg、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来探讨Hp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①原发性肝癌患者Hp感染率为62.10%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的41.00%(P0.05),年龄与性别特征与Hp感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原发性肝癌组Hp的感染率在HBsAg阳性的患者中为71.15%明显高于阴性的4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原发性肝癌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Hp的感染率:A级(47.83%),B级(74.07%),C级(85.71%),从A到C,Hp的感染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Hp感染率明显增加,Hp可能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桥梁或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