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市地貌学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城市地貌学的产生和发展做了简要的叙述.进而探讨了城市地貌学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城市地貌类型的划分、城市地貌学的实践与应用等,最后指出当前城市地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喜读刁承泰所著《城市地貌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一书,甚感欣慰.该书是作者在精心研读大量国内外有关城市地貌学专著与文献、结合“中国城市地貌试点研究”的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它为地貌学增添了一本新学术专著,为城市发展建设中改造利用地貌条件与治理地貌灾害提供了地貌学的研究成果,也是十多年来在我国开展城市地貌研究的总结.城市地貌学是研究城市中人类活动与地貌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的科学.它把地貌视为城市发展必须利用的资源和环境,把城市的地貌演化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人类活动如何利用…  相似文献   

3.
城市地貌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与内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城市地貌学伴随现代城市化而诞生,它是环境地貌学与城市科学一体化的产物,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城市地貌学重点研究地貌环境与城市化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探索不同地貌环境中城市化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城市化趋向,城市地貌学的概念,平原城市地貌的特点,以及平原城市地貌的研究内容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编后     
城市地貌学是地貌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它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得到迅速发展.在我国,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近年来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1987年底,丁锡祉教授(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和穆桂春教授(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接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下达的“城市地貌试点研究” 的任务,并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和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共同建立了“城市地貌试点研究课题组”  相似文献   

6.
试论环境地貌学的性质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环境地貌学的产生、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及果应用作了初步探讨、认为,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长,地貌(?)环境意义急剧加大,环境地貌学也应运而生,它以统一的整体、环境观,把地貌作为人-地环境要素之一,对地貌的环境意义作理论探讨与实际应用.它运用传统的常规方法和新技术、新思想进行研究,其成果以各种地(?)图件和设计方案投入生产建设和环境整治.城市地貌研究集中体现了环境地貌学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地貌试点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城市地貌学研究的发展概况.重点阐述了国内城市地貌试点研究的主要内容:①中国城市分布与地貌格局的关系;②地貌环境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影响;③城市地质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④城市地貌与城市灾害;⑤城市人为作用及人工地貌体;⑥水体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⑦城市地貌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地貌学史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维斯地理(地貌)循环学说与彭克山坡梯地学说的建立,使地貌学从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中分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叶良辅、袁复礼、任美锷、周廷儒、丁Su、吴尚时、王德基、徐近之、叶汇等的地貌学教学与研究,使地貌学在我国得以建立与发展。经陈述彭、施雅风、李吉均、崔之久、朱震达、丁锡祉、杨怀仁、沈玉昌、陈吉余、曾昭璇、罗来兴、严钦尚、许世远、王颖等的努力,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地貌学。台湾与香港地貌学家刘鸿喜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环境地貌学的产生与发展,阐述了环境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指出,环境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频繁、人工造貌作用强烈地区的地貌体及其在人类-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提出环境地貌学应包括自然地貌研究、人工地貌研究与自然-人工混合地貌研究三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10.
用河流地貌学的观点,分析了秦淮河流域洪水灾害的成因和发生规律。并提出了治理洪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水系方向资料计算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造应力场,是地球动力学的关键问题,也是地貌学特别是构造地貌学的重要问题。新近发现可用水系分布方向恢复新构造应力场,为用地貌学方法研究这一问题开辟了新途径。 水系也如其他地貌现象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对抗作用的产物。表现在排列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是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深化发展的一项重大部署,是高校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对回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有现实指导意义.“地貌学”是高校地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生态文明观与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以及综合思维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思政内容,且能和学生的思政教育高度契合.本文以“地貌学”为例,依托“地貌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从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探索、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两方面,探讨“地貌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以期为地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曾昭璇教授     
曾昭璇教授,男,广州市人,1921年生,194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194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研究院.原任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现为该系教授及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客座教授.曾教授是著名的地貌学家.他长期致力于华南热带地貌及历史地貌学的研究,讲授过地貌学、地貌学基本问题等多门课程;著述甚丰,已出版《岩石地形学》、《中国的地形》、《珠江三角洲历史地貌学研究》等18部,并在国内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国内外现代地貌学的现状与展望着眼,以湖北地貌学的现状为基础,根据在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的要求,提出2000年湖北地貌学发展的四点看法,即:加深与其他自然科学的横向联系、应用地貌朝纵深方向发展、基础理论有所突破和研究方法的巨大改进等.  相似文献   

15.
地质地貌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后续的土壤学和土地资源学等很多课程都离不开其基本理论知识。因此,在地质地貌学教学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既要应用案例教学法,又注重前沿知识介绍,加强实践环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地貌景观的可感美与隐秘美,对地貌学教学中的美学思想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案例教学法在地质地貌学教学中的意义、案例选择和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以期探索出适宜环境生态类专业地质与地貌学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的科技史、地质史和多种《地貌学》的教材中,忽略了《说文》中蕴藏的地貌学知识。文章找出了《说文》包含的44个表示流水地貌的字词,并且按照岩性分了流水作用、河谷地貌和沟谷地貌三个类别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9.
构造地貌分析体系及相关的构造地貌标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理论构造地貌学的主要分支古构造地貌,新构造地貌和活动构造地貌各自的特点作了分析对比,总结,提出了对构造地貌研究具有普遍意义的几何分析,运行分析和动力分析的构造地貌分析体系,列举了相关的构造地貌标志及国内外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流域河网地貌规律以及流域汇流与流域地貌特征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流域汇流模型的地貌学识别方法,以解决缺乏水文资料流域的汇流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