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有幸观测到日全食的人来说,日全食期间在太阳周围出现的美丽日冕一定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冕是太阳最外层大气中的一种强烈的喷发现象.太阳以大约每秒450千米的速度向外抛射日冕物质,一次就可以把上千万吨日冕物质抛进行星际空间.  相似文献   

2.
日全食时的日冕光学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中为  赵海斌  姚进生 《科学通报》2009,54(13):1841-1849
日冕是太阳的外层大气, 不仅其高速外流的高温等离子体形成太阳风, 而且还常发生强烈的日冕物质抛射(CME), 发射很强的紫外和X射线, 日冕活动严重地影响日地空间环境和太空天气以及地球, 观测研究日冕的结构和活动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日冕的光学亮度只有日轮光球的百万分之几, 日全食是观测日冕的最有利时机. 本文综合评述日冕的各种形态特征和结构性质、活动规律及其观测研究进展, 有助于在2009年及以后的日全食时更好地拟定观测方案, 以便获得有成效的科学观测资料, 促进有关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2008年8月1日日全食的日冕结构和亮度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冕是太阳的外层大气, 日冕活动影响日地空间环境和太空天气以及地球. 日全食是观测研究日冕的良机. 在2008年8月1日的日全食期间, 我们用CCD照相机与天文望远镜组合拍摄了一系列日冕像和日面偏食像. 本文选取部分图像, 进行数字图像处理和分析, 给出初步结果, 揭示日冕的一些活动结构, 测定日冕两极和赤道的亮度径向平滑分布. 虽然太阳活动处于极小期, 但日冕结构仍是不对称的, 不仅显示赤道区比两极区延展, 即使赤道东、西和南、北极区也有较大差别. 赤道东侧的冕流, 尤其东南方的大冕流很显著. 南极区比北极区的冕羽由更多的极射线组成, 这些结构也可由他人观测的及SOHO卫星的当天日冕图像佐证. 日冕赤道区和极区的亮度径向分布接近于Van de Hulst的太阳活动极小期模型, 但存在因日冕结构而比该模型的明显偏离, 这些日冕结构也显示在日冕的等亮度图上.  相似文献   

4.
日全食——日冕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日全食是观测日冕的最佳机会。壮观的日冕显示复杂的形态结构和活动现象。日冕发射很强的紫外线和X射线,高温物质不断外流而形成“太阳风”,还常发生强烈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日冕活动严重地影响空间环境和太空天气,因此日冕的观测研究成为对航天和地球有意义的热门领域。  相似文献   

5.
今年7月22日的日全食虽已对去,它给社会公众带来的心灵震撼却会持续很久很久。 与此同时.日全食还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极佳的机会。关于日全食的科学价值.人们经常提到1919年5月29日的那次日全食.英国科学家爱丁顿等人通过观测太阳附近恒星的微小位移,初步定量地驻证了爱固斯坦广义相对论关于星光在太阳引力场中发生偏折的预言。这里.我再介绍一个精彩有趣的例子,那就是“太阳元素”的发现。  相似文献   

6.
太阳变亮了     
最近,太阳亮度增强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英国科学家通过前不久的日全食观测发现,日冕辐射有所增强,井预测到2000年太阳亮度可能增加千分之一。此说法得到了世界天文学家们的认同。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人类发现了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太阳活动周即为其中之一。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观测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天文委员会主任、太阳物理学家汪景博士介绍,决定太阳亮度变化的太阳黑子、谱斑和磁活动由盛而衰、由衷而盛的活动规律,构成一个以11年为单位的太阳活动周。活动周内太阳的亮度由弱到强,一般会在千分之二内浮动。拍摄太阳…  相似文献   

7.
2009年7月22日发生的本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激发起人们对太阳观测的兴趣。不过,通常的观测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面,科学家却希望能同时看到太阳的另一面。他们能做到吗?  相似文献   

8.
乐贵明  唐玉华  韩延本 《科学通报》2007,52(21):2461-2467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爆发的初期, 太阳高能粒子的加速地点在日冕. 由于太阳高能粒子的观测主要在1 AU附近, 因此, 太阳高能粒子的日冕加速源只能依靠综合观测的资料来推测. 目前太阳高能粒子日冕加速源的研究主要通过研究太阳高能粒子的谱、太阳高能粒子的电荷态、太阳高能粒子的日冕逃逸时间, 并结合多波段的观测资料等方法来开展. 太阳高能粒子日冕逃逸时间的计算是研究太阳高能粒子日冕加速源的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结合大量的太阳高能粒子观测与研究事例, 该文详细介绍了太阳高能粒子日冕逃逸时间计算得到的一些重要研究结果, 同时也介绍了每一种方法的特点. 结合典型的相对论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的研究事例, 讨论分析了利用太阳高能粒子日冕逃逸时间推测得到的几个相对论太阳高能粒子事件日冕加速源和可能的实际加速源, 指出了利用太阳高能粒子的日冕逃逸时间推测太阳高能粒子日冕加速源时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科学24小时》2010,(7):76-76
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美国宇航局负责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以下简称SDO)项目的科学家公布了最令人吃惊的太阳影像,这些影像是此前任何人未曾见到过的。现在,他们又公布了一段有关太阳爆发以及日冕雨的影像。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日全食天象就特别令人瞩目.大多数人在一生中也难得有机会目睹日全食奇观,就那么短短几分钟,明亮的日轮突然被看不见的月球完全遮住,日全食发生了,天昏地暗,日轮周围瞬间呈现红玫瑰色彩的太阳大气色球层,更仔细瞧,银灰色的广延日冕也显现出来,种种奇景美不胜收!百闻不如一见,很多人不惜长途跋涉,赶往发生日全食地区去一饱眼福.  相似文献   

11.
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的日冕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中为  张鸿  关震彪  张津维 《科学通报》2010,55(14):1416-1418
日冕是太阳的外层大气,其高温等离子体外流而形成太阳风,又发射很强的紫外和X射线辐射,日冕活动严重地影响日地空间环境.日冕结构与太阳活动有密切联系.2009年7月22日发生21世纪最壮观的日全食,是观测研究日冕的良机,但由于全食带地区大多阴雨而受挫,幸好在个别天气好的地方可拍摄到高质量的日冕数码像.本文选取其中部分像,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结合SOHO卫星LASCOC2所观测的当天的外冕图像进行分析,揭示日冕的一些结构,得到日冕两极和赤道的亮度径向平滑分布.2009年是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的开始年,虽然太阳活动水平仍较低,但比去年的极小期活跃得多,日冕结构有较明显的变化,不仅显示赤道区比两极区延展,即使东西赤道区和南北极区也有较大差别.赤道东侧的冕流,尤其赤道北的大冕流很显著,南极区比北极区的冕羽由更多的极射线组成.日冕赤道区和极区的亮度径向分布接近于去年的太阳活动极小,但赤道东西方向的亮度分布差别较去年小,南极与北极方向的差别也较小.这些日冕特征也显示在日冕等亮度图上.  相似文献   

12.
2009年7月22日,一场壮观的日全食将上演,中国将成为2132年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东道主国家。日全食带绵延几百千米宽,它将覆盖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在日全食时,天空将出现3-7分钟完全黑暗的情景,且越往东日全食时间越长。除了白昼变得如同黑夜一般外,市民还能看见日冕、色球层等与太阳有关的奇异景观。  相似文献   

13.
1915年11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根据这一理论,他预言,在太阳边缘,光线将会出现1.7角秒的偏转。1919年,著名科学家爱丁顿率队在几内亚湾的普林西比岛对5月29日的日全食进行照相观测,首次发现远方的星光  相似文献   

14.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它的形状不规则。在太阳活动峰年,日冕呈球形;到活动谷年,变为扁平形,主要沿太阳赤道向外延伸。日冕非常辽阔,可以伸展到离日面若干个太阳半径的行星际空间。人类发现和研究日冕,已有悠久的历史。根据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的考  相似文献   

15.
太阳等离子体质量流量输出的给定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清军 《科学通报》1994,39(16):1501-1501
本文首次从MHD理论的角度,以光球磁场观测和K-日冕亮度的全日面观测为基础,对此问题作初步探讨.本文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新结果是:磁中性线区(即电流片区)是太阳等离子体质量输出最大的区域,与分析部分间接和直接观测数据所得定性结论一致.1 观测基础通过对太阳的连续观测,可在太阳自转一周的时间尺度内测得K-日冕偏振亮度和光球磁  相似文献   

16.
太阳之谜     
温度之谜 1869年,日冕高温首次被发现.这一年发生了日全食,天文学家在观测日食时,无意间发现日冕光谱里多了一个"新成员",被称为"冕绿线".这是一个"怪人",除了在那次日食中偶露"真容"后,任凭人们在地面上怎么寻找,它都不再露面.这个"怪人"究竟是谁?人们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17.
易家康 《世界科学》1998,(12):42-42
今年4月1日,美国航空航天局成功地将"太阳跃迁区与日冕探测器"(乃。TranS女bnR笔向nandO)llu--nalM)送人太阳观测轨道。这枚新型空间探测器利用紫外光望远镜已拍摄和传回地球首批太阳图像照片,并继续以每20秒拍摄一幅照片对太阳进行全天候观测O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  相似文献   

18.
在太阳背后,隐藏着一颗不为人知的行星,只在日全食发生期间偶露"尊容".这是真的吗? 1991年7月11日,大约有6万名天文爱好者涌向夏威夷岛,观测20世纪规模最大的一次日全食.不巧的是,从早上起天就一直阴着,能够观测到这次日全食的地点只有夏威夷群岛西海岸的部分地区,特别是海拔4205米的莫纳克亚火山顶上.  相似文献   

19.
突破大气层 20世纪40年代,人类首次观测到了太阳日冕发出的X射线,从而证明太阳是一个X射线源。科学家推测。由于月亮反射太阳光,它也应该发射微弱的X射线荧光。1962年,美籍意大利裔天文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Riccardo Giacconi)把一枚探空火箭升到150千米的高空试图利用上面的盖革计数器记录来自月球上的X射线光子。从而证明月球发射X射线辐射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魏奉思 《科学通报》1989,34(11):879-879
太阳上各种日冕瞬变过程所抛出的高速等离子体同近太阳基本磁场位形之间是否存在重要的动力学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个问题既困难又十分重要,困难在于没有观测,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