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珉 《山西科技》2014,(1):142-144
通过对铁炭窑沟煤矿井田开拓的探讨,得出结论:该矿井田地质构造、老窑范围、煤层及水文条件、资源整合矿采空区等对井田开拓开采均未造成影响;井田开拓方案是将井田内的15号煤层划分为一个开采水平,+1142水平。15号煤层分为3个采区,先开采一采区,然后依次开采二、三采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龙宫煤矿井田开拓方式的探讨,得出结论:本井田1、2号煤层赋存稳定,煤层倾角在3°~6°之间,对井田开拓无影响,但对井田开采有一定影响;本井田1、2号煤层均存在采空区,主要在井田北部工业场地附近存在采空区,对井田开拓开采有影响;全井田1、2号煤层以+747m一个水平开采,将井田划分为2个采区开采,矿井先期开采位于开拓巷道南侧附近的一采区。  相似文献   

3.
武权 《山西科技》2013,28(5):52-53
通过对天安煤矿井田开拓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得出结论:该井田赋存2号、5号两层可采煤层,首采区布置在5号煤层内。首采区位于井田东南部504采区内,首采区内以111b级储量为主。全井田可划分为5个采区,分别为504、505、506、201、202采区,矿井采用分列式通风,主斜井、副斜井进风,回风斜井回风。  相似文献   

4.
王志勇 《山西科技》2013,(6):141-143
通过对华盛煤矿矿井501采区布置的探讨,得出结论:501采区胶带运输巷和轨道运输巷均沿5号煤层底板布置,采区回风巷沿5号煤层顶板布置;工作面运输、回风顺槽和开切眼均沿5号煤层底板布置。矿井移交生产及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井下5号煤层共布置1个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和2个综掘工作面,采掘比为1:2。  相似文献   

5.
瓦斯赋存规律反映了煤层内瓦斯含量的分布和特点,掌握该规律对矿井瓦斯的科学预测和防治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本文根据潞宁煤矿2号煤层地勘时期的瓦斯参数和多年来矿方或科研院所井下实际测定瓦斯参数,绘制了井田内煤层瓦斯含量的等值线图。从瓦斯分布来看,2号煤层瓦斯含量由四周向井田中部的向斜轴部逐渐增大,整个井田瓦斯含量总体呈现四周低中部高,最大瓦斯含量地点出现在二三采区和二四采区之间区域。从瓦斯含量与煤层埋深的关系来看瓦斯含量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加,预测2号煤的最大瓦斯含量为4.15 m~3/t,瓦斯风化带的埋深为298 m。研究结果给潞宁煤矿深部开拓开采的瓦斯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也对邻近矿井的瓦斯治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对于水体下安全开采主要采用防水煤柱的方法。近年来,很多矿区开展提高开采上限或缩小防水煤柱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芦岭矿810采区位于安徽淮北芦岭井田西翼,为一孤立的短轴聚煤盆地。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含8号煤层为稳定厚煤层,厚度1.14~10.OOm,平均6.39m,岩煤层倾角6~8度,属近水平煤层,适宜一次采全高的放顶煤开采。  相似文献   

7.
赵定芳 《山西科技》2014,(1):130-131
介绍了地质构造、煤层赋存条件及开采技术条件对井田开拓的影响,阐述了井口及工业场地位置的选择,对拟定的两个井田开拓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郑卫鹏 《甘肃科技》2013,29(7):41-42,123
红沙岗一号井是甘肃省红沙岗矿区开发的第一对大型矿井,存在煤层埋藏深、煤和油页岩共生、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瓦斯含量较低、煤层易自燃等特点。结合井田特点选择适宜的井田开拓方式及井口位置,合理布置井筒功能,优化采区巷道布置,选择适宜的采煤方法,采用一井一面保证矿井设计能力,将红沙岗一号井建设成了甘肃省具有影响力、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  相似文献   

9.
针对马莲台煤矿地质构造复杂的特点,结合矿井开拓现状,通过详细分析矿井最新提交的生产补充勘探报告,提出矿井原批复的采区划分及井田开拓方案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采区划分和开拓方案的思路,从技术、安全等方面分析比较,确定了本次矿井采区划分及井田开拓优化设计方案。该方案对矿井中、后期的生产和接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采区概况 本采区位于建矿西部,开采煤层91层,属原二采区一水平F8号断层下部,F8号断层上部87层已由二采区开采完毕,本采区开采范围:上部以F8号断层为界,右部与阿城矿边界线为界,左部与一采区为界,91层开采标高为+38m~-92m走向平均100m,倾斜长度520m,煤层平均厚度075m,倾角14.,地质储量46万t,可采储量40万t.单一煤层结构,开采范围内地质构造简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下组煤-400m水平1160采区首采面进行十三灰含水层疏降试验,进一步查清了影响下组煤16上煤层开采的水文地质条件,为制定经济、合理、有效的防治水方案和措施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为全井田下组煤承压水上安全开采提供了防治水经验。  相似文献   

12.
张文国 《科技资讯》2005,(22):13-13
一、采区概况本采区位于建矿西部,开采煤层91层,属原二采区一水平F8号断层下部,F8号断层上部87层已由二采区开采完毕,本采区开采范围:上部以F8号断层为界,右部与阿城矿边界线为界,左部与一采区为界,91层开采标高为+38m ̄-92m走向平均100m,倾斜长度520m,煤层平均厚度0.75m,倾角14。,地质储量46万t,可采储量40万t。单一煤层结构,开采范围内地质构造简单。二、改造的依据.本采区主井已形成,井底车场与二采前石门相连,付井送至F8断层以下+38m标高处,91层采掘工程布置原设计(第一方案)为付井延深,两翼片盘布置,开采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落煤方…  相似文献   

13.
薄煤层群井田的采区划分及采区巷道布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地质构造复杂、煤层赋存状态由煤层群为主的井田所进行的采区巷道布置实例,阐明在薄煤层群井田中合理加大采区尺寸、优化采区巷道布置,有利于降低采区掘进率,提高采区生产能力,增加采区服务年限,保证矿井生产采区的正常接续。  相似文献   

14.
下组煤的开采直接影响着上组煤及其顶底板的稳定性,层间岩层厚度及岩层垮落特征是能否进行上行开采的关键因素。以山西省吕梁某矿4号煤层与42采区煤层层间岩层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方法,研究层间岩层厚度变化对层间岩层及其垮落特征的影响,以便确定42采区上组煤层开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当层间岩层厚度为18.2~28.2 m时,42采区煤层位于4号煤层裂隙带,顶底板较完整,可进行上行开采,同时在4号煤层采空区边界上方出现悬空结构,上行开采时应采取底板充填、调斜工作面等措施以避免矿压灾害的发生;当层间岩层厚度为10.2 m时,42采区的煤层位于4号煤层规则垮落带与裂隙带的交界处,42采区煤层及其顶底板遭受严重破坏,不建议开采;当层间岩层厚度为10.2~18.2 m时,42采区煤层处于4号煤层裂隙带,但裂隙较发育,需采取一系列安全技术措施或延长间隔时间,方可进行开采。该研究可为类似条件下的上行开采可行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与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5.
陈建华 《科技信息》2013,(2):448-449
<正>忻州窑矿位于大同煤田的东北端,地处南郊区平旺乡境内,矿井采用立井石门开拓方式开采。北邻云岗井田和晋华宫井田,东邻大同市城区地方煤矿及古窑采空区,南部和西部与煤峪口井田为界,井田东西长5.7公里,南北宽6.08公里,井田面积18.1052平方公里,现开采11#、14-3#煤层,是一座具有94年开采历史的老矿。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开采急倾斜煤层的矿井,常采用多水平集中运输大巷和采区石门的开拓方式,随着技术发展和生产集中化的要求,采区走向长度有加大的趋势。通过对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的分析与研究,提高急倾斜煤层回采率与经济效益,增加安全度,促进煤炭工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玉华矿矿井采区布置方法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该矿矿井首采区为1、2号煤层一采区,矿井生产能力为0.913Mt/a,可满足矿井0.9Mt/a设计生产能力的要求;一采区东西长1.99km,南北长1.58km,采区面积约3.15km2,为单翼开采采区,采用伪倾向长壁开采。  相似文献   

18.
张春花 《太原科技》2011,(11):79-81
山西省临县杨家岩井田位于河东煤田临县杨家岩一带,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可采煤层为山西组4号、5号煤层和太原组10号煤层,均为气煤。对临县杨家岩井田地质特征及煤层水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东瑞煤业2号煤层、3号煤层瓦斯量及其涌出量之间的源汇关系,采用分源法对东瑞煤业2号煤层和3号煤层瓦斯涌出量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东瑞煤业瓦斯总储量为26428万m3,可抽瓦斯量为7930万m3;开采2号煤层二采区时矿井最大瓦斯涌出量为26.87m3/min,开采3号煤层时矿井最大瓦斯涌出量为14.13m3/min。  相似文献   

20.
综采综放采区地质条件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根据评价单元条件对相关开采工艺的适应程度进行综合评价。该评价系统的指标体系包括地质条件(煤层、煤质、地质构造和岩浆岩)和开采技术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评语集可按评价因素的分级来确定。因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层次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是较为适用的评价计算方法。因素的权重可采用专家调查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文中利用上述模型建立了综采综放地质条件综合评价系统,并对即将开拓的某矿5^#,7^#采区进行评价计算。结果表明,5^#采区能进行综采综放开采,7^#采区较适合综采综放开采。从而为煤炭资源高产高效、安全开采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