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机轮拖网捕捞鲐鲹鱼的现状及渔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91—1993年《上层鱼资源利用研究》课题的渔、海况调查资料和东海区主要渔业公司鲐鲹鱼生产资料,阐明了机轮拖网捕捞鲐鲹 鱼的现状、渔场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捕捞群体的组成特征,分析了鲐鲹鱼生产的渔况特点,提出进一步扩大利用大中条鲐鲹鱼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浙江省岱山县群众围网的渔具材料、结构、装配技术、操作方法、作业特点、渔期渔场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调研得出以下观点:(1)岱山县群众围网由30年前的单一规格(365.0 m×135.0 m)向多种规格变化,常见的为443.0 m×152.0 m、460.0 m×180.0 m和750.0 m×250.0 m,其中443.0 m×152.0 m规格的围网使用较为广泛;(2)443.0 m×152.0 m规格的围网具有沉降性能好、滤水速度快、操作便捷、捕捞效能好等特点;(3)岱山县群众围网的捕捞对象主要为鲐鱼、蓝圆鲹和竹筴鱼,根据其生长特点,围网捕捞的休渔期拟调整为4月1日至7月1日;(4)针对近年来北方渔船在东海禁渔期违规捕捞,政府和渔民应联合采取一定措施阻止该行为。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群众灯光围网渔业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灯光围网调查船2002-2005年的渔业生产调查资料、舟山市渔业统计资料和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历年来的上层鱼监测资料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2002~2005年,浙江省群众灯光围网渔业的作业渔场主要集中在28°~32°N、122°~125°E之间的海域,渔期一般为每年的7~9月;鲐鲹鱼占总渔获的年均比例为98.97%;根据历史资料粗略推算,调查海域鲐鲹鱼等中上层鱼类的资源量约为12×104t,最大持续产量为5.8~6.7 t,最佳捕捞船数315组左右。目前,东海北部渔场的鲐鲹鱼资源已有被过度开发利用的迹象,灯光围网渔船发展速度过于迅猛。建议今后对灯光围网渔业的管理应由过去的扶持、鼓励向有序化、规范化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4.
对浙江省灯光罩网的渔具结构、操作方法、作业方式、主要捕捞对象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灯光罩网是利用鱼类趋光的习性,用灯光将鱼类诱集到渔船附近,使用撑杆将网撑开并撒出,收束网口进行捕获的一种作业方式,属于掩罩类渔具。(2)灯光罩网主捕鲐鱼、蓝圆鲹、舵鲣鱼、七星鱼,兼捕鱿鱼和带鱼,具有较强的选择性。(3)建议休渔期调整为3月1日至7月1日,维持灯光罩网船的生产并利于亲鱼和幼鱼的保护。(4)灯光罩网船结构特殊,作业风险较大,建议加强渔民安全教育。(5)渔业部门应掌握灯光罩网船的规模及资源现状,为管理其作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根据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监测资料和浙江省沿海各县、市的渔业统计资料,对2008年度浙江深水灯光围网产量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浙江深水灯光围网的产量主要分布于27°~29° N、123°~127°E之间海域;作业渔场主要为浙南渔场与浙北外海渔场,其中又以浙南渔场为主;渔期主要为夏、秋、冬三季,其中秋季占全年总渔获量的近50%;各季各渔场的产量重心有所变动,其中,浙北外海渔场与浙南渔场的产量重心在纬度方向上呈逐季向北推移的趋势.建议对浙江深水灯光围网的船组数量进行适当控制,并对2009年开始施行的东海区围网休渔期进行适当调整,以促进浙江省围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及鲐鲹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1990—1993年机帆船灯光围网作业渔况调查资料及鲐鲹鱼生产历史资料,阐述了灯围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渔场的变动和经济效益,讨论了近几年来灯围作业滑坡的原因,提出今后扶持灯围作业的建议,为利用鲐鲹鱼资源,发展我省的海洋捕捞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9—2010年浙江海域灯光围网捕获的鲐鳄鱼随机取样获得的数据,使用叉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LVPA)对鲐鲣鱼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采集鲐鱼样品的叉长分布在55。396mm之间,极限叉长L。=406mm,生长参数K:0.34。捕捞死亡系数(F)为0.82,峰值出现在叉长为285mm处,等于1.29。补充高峰出现在6—8月。蓝圆够样品的叉长分布在34~268mm之间,极限叉长Lm=289mm,生长参数K=0.43。捕捞死亡系数(F)为0.35,峰值出现在叉长为135mm处,等于0.47。补充高峰出现在4—8月。单位补充量产量分析显示,当前开发状况距最适渔业状态较远,首次捕捞叉长不足极限叉长的20%,需要增大网目尺寸,以保护鲐够鱼资源。结合2009—2010年浙江海域鲐骖鱼渔获物资料和灯光围网船组资料,估算了浙江海域鲐够鱼这2年的现存资源量。结果表明,2009—2010年浙江海域鲐够鱼现存资源量为60.4×10^4t左右,最适可捕量为41.0×10^4t。浙江海域鲐骖鱼补充率最高月份为8月份,其值达15.52%。  相似文献   

8.
根据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2004-2005年对浙江群众近海灯光围网和外海机轮围网作业生产的监测调查数据,结合渔业统计资料,用体长股分析法对东海区日本鲭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日本鲭的自然死亡系数M=0.295,捕捞死亡系数F=1.6;东海区日本鲭的平均资源尾数为31.73×108 ind,折合资源重量为18.27×104 t,最大持续产量(MSY)为12.27×104 t;初始(最大)资源量为70.87×108 ind,折合资源重量为40.81×104 t。  相似文献   

9.
1.背景光对兰圆鲹在水平光梯度内之趋光性有影响。随着光强的提高则影响有减弱趋势。此种现象幼鱼比成鱼表现强。 2.背景光对鲐鱼在水平光梯度内之趋光性也有影响,随着光强的增加,背景光的影响减弱,趋光性增强。 3.背景光对鲐鱼比对兰圆鲹趋光率的影响大。 4.无论兰圆鲹、鲐鱼,提高人工光源的强度,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趋光效率。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87—1993年鲐、鲹幼鱼发生量调查,分析研究鲐、鲹鱼的资源变动趋势,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鲐、鲹鱼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调查表明,在海况正常的年景、幼鱼发生量指数(密度指数)与上层鱼渔获量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资源丰欠和夏秋汛渔情预报的一个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2~2004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主要捕捞鱼种的生物学资料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对东海区近3 a季节间的资源密度、渔业生物学性状以及历年来的渔获群落结构组成、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动态比较,分析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结果表明:虽然近几年东海区海洋渔业捕捞产量维持在历史高水平,但主要是依赖于超高的捕捞力量、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使群体资源得到暂时的养护等措施.主要经济鱼种的亲鱼量年间变化不大且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渔获物小型化、利用资源主体以当龄鱼为主、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下降等过度捕捞现象十分明显,资源基础相当脆弱,渔业资源衰退之势仍在加剧.秋季调查资源密度的年间波动取决于补充量水平,其水平的高低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某高速舰艇主机改装的艉部振动响应预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某高速宾主机换装,进行了艉部振动响应的预报,探讨了建模、模型的校正、以及阻尼和激振力的选取问题,利用SESAM程序对该艇主机功率增大后,采用三叶桨的船体响应进行预报,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实船数据与实船振动测试数据,可以对母船改型减振效果进行准确评估,并可以尽量减少船舶上有害振动的发生,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东海区野生灰鲳背部肌肉的线粒体DNA为模板,采用PCR技术对7个个体的D-loop序列进行了扩增,通过对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最终得到了471 bp的核苷酸片断(除去两端部分序列)。用DNAMAN6.0软件进行了排序比较发现,东海野生灰鲳的D-loop序列同源性高达99.48%;用DNASP4.0软件分析得知,7个序列共有6个单倍型(在GenBank登录号:GU970085-GU970087,GU970089-GU970091),在7个个体中,共检测到14个变异位点,包括13个转换和1个颠换位点。运用MEGA4.0软件计算出了不同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并据此构建了MP和NJ系统树。用DNASP4.0软件计算出的多态位点数为14,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0.009 71和4.571。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野生灰鲳的D-loop序列个体变异程度并不丰富。  相似文献   

14.
跨世纪东海渔业资源利用和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近几年调查研究和监测资料,对世纪之交东海渔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作出了分析和评价,并较系统地分析、阐述了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和应采取的相应对策。针对目前东海渔业管理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合理、科学和持续利用东海渔业资源的角度考虑,提出了延长伏季休渔时间、实施拖虾休渔期、规范电脉冲捕捞和管理、完善张网休渔管理、加强梭子蟹资源保护、严格渔具标准、限制作业调整范围等渔业管理方法、措施和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采自遵义市两城区凤凰山、三阁公园、湘江河道及丁字口等区域的苔藓植物标本共150号进行鉴定,得到遵义市区共有苔藓植物19科41属70种(含亚、变种,下同),其中藓类植物15科37属66种,苔类植物4科4属4种。丛藓科Pottiaceae、真藓科Bryaceae、灰藓科Hypnaceae和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为该地区的优势科,构成该区苔藓植物的主体,对该区苔藓植物进行区系分析,北温带和东亚成分均占该区苔藓植物总数(不含世界分布)的31.34%,其次是中国特有成分,占该区域苔藓植物总数的13.43%,说明该区域苔藓植物总体是温带性质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绿化对东亚季风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将在西部地区引起显著的地表覆盖变化。根据最新的全球地表特征数据库资料和21世纪初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三大重点建设工程的具体规划,得出两种植被,即现实植被和虚拟植被。并利用RIEMS—TEA模式,通过一次敏感性试验,发现西部地区绿化明显影响东亚的季风系统和中国东部季风区气候。模拟试验显示,中国西部绿化会明显增强东亚夏季风,这将会加强中国东部由南向北的水汽输送,并有利于输送邻近海洋的水汽到大陆,使得中国大陆东部季风区整体出现降温、增湿和降水增加。而且,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受影响的程度在垂直方向上都已超出了边界层之外。  相似文献   

17.
秋季舟山渔场桁杆虾拖网渔获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桁杆拖虾网目前已成为东海区的主要作业方式之一。2013年10月和11月,在桁杆虾拖网作业渔船上采用现场随机取样的方法,对在舟山渔场近海水域进行拖虾作业的桁杆虾拖网渔船进行了海上渔获组成抽样调查。通过鉴定、分析:渔获物中共有36个种类。其中:鱼类16种、虾类10种、蟹类9种、口足类1种。渔获重量统计结果:虾类占33.42%、鱼类占32.85%、蟹类占29.05%、口足类占4.69%,鱼类和蟹类是主要的副渔获种类。  相似文献   

18.
浙江蟹笼渔业现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蟹笼渔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捕捞作业,目前已成为我国东海区和浙江省海洋捕捞的重要作业方式之一。着重介绍了浙江蟹笼渔业渔具的规格及特点,近年来浙江蟹笼渔业的发展概况,蟹笼作业主要生产渔场、渔期及渔获物组成。分析研究了蟹笼渔船的经济效益和劳动力构成,并对当前浙江蟹笼渔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产品结构模块聚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当前产品结构模块聚类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基于设计结构矩阵(DSM)的聚类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些不足.给出建立产品结构DSM模型的方法,并基于五点刻度法对产品结构DSM模型进行数字化.在聚类的过程中开发了基于产品结构DSM联系强度的聚类算法和基于联系成本的择优算法.以某摩托车发动机为例进行了实际建模、聚类运算及聚类择优,得出了优化的模块聚类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