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羽毛是鸟类案件现场比较容易获得的一类物证,本研究选取黑耳鸢的飞羽、尾羽、体羽和绒羽,利用扫描电镜对其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黑耳鸢的飞羽、体羽和尾羽均由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组成,绒羽主要由节状羽小枝组成.飞羽、尾羽和体羽的有钩羽小枝的羽小钩数和纤毛数以及绒羽的节状羽小枝的节直径、节间距和节基长均不尽相同.与相关研究进行比较表明几类羽毛的各项指标在不同的物种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可以为通过羽毛对物种进行鉴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选择10种隼形目鸟类尾羽,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显微结构,同时测量中央尾羽内、外翈宽度。结果表明:有钩羽小枝的羽小钩数,纤毛的粗细、长短、数量,腹齿数,无钩羽小枝的腹齿数以及羽小枝末端是否呈节状等特征在不同种类间存在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中央尾羽内、外翈宽度的比值在某些种类间存在差异,用于显微结构分析的3个指标在2个物种间至少有1个指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以隶属于雀形目10科18属25种鸟类的初级飞羽为材料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有钩羽小枝上的腹齿数,纤毛对数,羽小钩数与无钩羽小枝上的腹齿数,背刺数在科间相似性较大,存在着性状特征的交叉与重叠;属种间差异较显著;种下亚种则未发现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选择鸮形目鸱鸮科的红角鸮、斑头鸺鹠和黄腿渔鸮的尾羽中正羽和绒羽进行测量与扫描电镜观察,并记录正羽羽片长度、宽度和羽干长度以及绒羽节状羽小枝的基节长度和节间距,然后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这3种鸟类尾羽中正羽的羽片宽度和羽干长度有显著差异,尾羽中绒羽的节状羽小枝基节长度和其他节长度均具有极显著差异.通过尾羽的正羽羽片宽度和羽干长度以及绒羽的羽小枝特征差异可以比较鉴别这3种鸟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太湖流域国家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禾本科植物群落盖度对雀形目鸟类集团的影响,为太湖流域鸟类栖息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在江苏天福国家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使用样方法和样线法分别获取禾本科植物群落特征数据及雀形目鸟类相关数据,构建回归模型,分析禾本科群落盖度和雀形目鸟类个体数占比的关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雀形目鸟类集团划分。【结果】①研究区域内共记录到禾本科植物20属22种,雀形目鸟类66种1 637只;②栖息地禾本科群落盖度与雀形目鸟类个体数占比显著正相关(r=0.981,P=0.003),禾本科物种组成及群落高度与雀形目鸟类个体数占比并无显著相关性;③研究区雀形目鸟类可划分为3个集团,即小型鸟集团(低体质量、低翼长、低嘴锋长)、中型鸟集团(中体质量、中翼长、中嘴锋长)和大型鸟集团(高体质量、高翼长、高嘴锋长);④禾本科群落盖度显著影响小型鸟集团(r=0.847,P=0.035),中型鸟集团对禾本科群落盖度季度变化无明显响应(r=0.513,P=0.188),大型鸟集团数据量较少未显示相关性。【结论】在天福国家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中,禾本科群落盖度对雀形目小型鸟集团个体数占比有显著影响,对中型鸟集团及大型鸟集团没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或可通过控制禾本科群落盖度以调控栖息地中不同性状的雀形目鸟类集团。  相似文献   

6.
荒漠走禽鸵鸟,亦称"非洲鸵鸟",属于鸟纲鸵鸟目鸵鸟科,是世界上现代生存的最大鸟类.雄鸟可高达2.75米,体重135公斤;雌鸟稍小.颈长而眼大,嘴由数片角鞘组成.两翼退化,胸骨扁平而无龙骨突起,不会飞.尾羽蓬松而下垂,尾椎骨个个分离.脚极强大,腿一部分裸出,趾下面有肉垫,趾仅存2枚,即相当于第三趾和第四趾,第三趾强大且具爪,第四趾小而无爪.雄鸟体羽主要为黑色,双翅及尾部有白色漂亮的长羽,颈部呈肉红色或鲜蓝色,上覆棕色绒羽.雌鸟羽毛呈乌灰色.就其总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亚太地区途经上海崇明东滩湿地的迁徙鸟类群落变化、种间关系及迁徙机制,对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志鸟类群落的年际变化及迁徙物种种群数量种间变化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依照《鸟类环志技术规程》记录2005—2014年东滩湿地环志鸟类种类和数量,计算各年度内鸟类日均环志数量、物种比例、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结果】10 a间共环志鸟类3目(鸻形目、鹳形目和鸥形目)8科51种。年环志种类在32~45种间波动,环志鸟类生物多样性指数为2.38~2.79,均匀度指数为0.68~0.76。日均环志数量呈下降趋势,从2006年日均环志59.07只下降到2014年日均环志17.13只。10年间年均环志量均超过环志总数1%的常见种有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黑腹滨鹬(C.alpine)、红颈滨鹬(C.ruficollis)等10种鸻鹬类; 对其进行两两种间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有14对呈显著正相关, 其中5对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环志鸟类迁徙路线上栖息湿地破坏与减少是导致环志鸟类种类和数量变化的主要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深海抗风浪网箱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数量性状差异数量,结果表明:头长/体长、尾柄高/尾柄长、体高/体长两者之比值差异都极为显著.而鳃耙数、背鳍鳍条数t检验结果差异不显著.由此反映了深海抗风浪网箱养出来的大黄鱼头大、尾柄细、体形较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瘦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揭示不同种源樟子松在帽儿山地区的生长差异性,选择出优良种源。【方法】以1981年采种、1982年育苗、1984年春造林到帽儿山地区的高峰、图强、卡伦山、红花尔基、罕达盖、金山、阿尔山等7个种源31年生樟子松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樟子松胸径、树高、材积、冠幅、年轮宽度及保存率等6个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选择优良种源。【结果】种源间胸径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材积和冠幅达到显著差异(P<0.05),树高没有显著差异(P>0.05); 区组间各性状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图强种源的年轮宽度最大(3.69 mm),保存率则最小(56.67%); 不同种源胸径、树高、材积、冠幅及年轮宽度与原产地地理气候因子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樟子松种源各性状地理变异模式不明显,而保存率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P<0.05); 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图强种源综合指数得分最高(2.972)。【结论】31年生樟子松人工林生长性状不同种源之间存在差异,红花尔基、高峰种源生长较好; 图强种源表现最好,应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光周期处理下大花金鸡菊花芽分化形态和营养生长的相关性。【方法】将大花金鸡菊出苗后分别培养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通过制作石蜡切片观测各自花芽分化的进程,并记录各时期的出苗周数、株高、株幅、真叶数和分枝数。【结果】①大花金鸡菊品种‘晨光’花芽分化时期分为8个阶段。在长日照(LD)和短日照(SD)两种光周期下,其花芽分化在出苗第17周分别处于花序原基分化期和营养生长前期,即从这周起植株对长日照光周期诱导开始反应; ②‘晨光’的各生长指标(株高、分枝数、株幅)与其花芽分化时期均极显著相关,其中对光周期越敏感的指标,与花芽分化时期的相关性也越大; ③花序原基分化期至苞片原基分化期是LD对‘晨光’的主要开花诱导时期。【结论】以花芽分化量化指标tDP(花序原基分化期)=3为标准,株高为20.60 cm、株幅为26.01 cm、分枝数为13时进行长日照诱导,则开花较快且开花品质较高。  相似文献   

11.
鸟羽根据其主要特征可以分为正羽,绒羽和纤羽.正羽又包括飞羽,尾羽.本文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鸽子的飞羽,尾羽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飞翔功能的飞羽、尾羽主要是由有钩羽小枝、无钩羽小枝两种构成;而不具有飞翔功能的绒羽主要由节状羽小枝构成.羽轴的表面盖为多边形的角质花纹,而髓质层则是由多孔的髓腔构成的.  相似文献   

12.
鸮形目7种鸟类腹部羽毛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涉案野生动物的鉴定中,羽毛常作为现场物证成为鉴定依据。为探讨鸮形目7种鸟类腹部羽毛作为鉴定依据的可行性,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腹部羽毛的羽小枝间距、节间距和节直径等显微结构。结果发现:草鸮科与鸱鸮科鸟类可通过羽小枝间距和节间距鉴定区分。而在物种水平上,羽小枝间距、节间距和节直径等虽然在不同物种间具有高灵敏性的差异,但其种内变异度大,作为鉴定依据还需结合更多的显微结构指标。研究结合涉案动物鉴定的实践应用需求,发现羽毛显微结构具有作为鉴定依据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大蛾卵跳小蜂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特征,为探究各感受器的内部结构、感受机制及相关功能提供基础。【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大蛾卵跳小蜂的触角结构、长度及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特征;鉴定感受器的类型,统计触角背面和腹面不同类型感受器的数量、位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触角长度和同类感受器的长度、宽度、数量在雌、雄蜂间的差异;比较不同亚节上感受器的数量、分布密度在雌、雄蜂间的差异。【结果】大蛾卵跳小蜂触角呈膝状,雌蜂的触角总长[(806.79±4.30) μm]大于雄蜂触角总长[(781.13±7.13) μm]。雌蜂触角鞭节有9亚节,包括6索节和3棒节;雄蜂触角鞭节有7亚节,包括6索节和1棒节。雌、雄蜂触角上都着生7种类型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TS)、刺形感受器(ChS)、钟形感受器(CaS)、板形感受器(PS)、乳状感受器(MS)、Böhm氏鬃毛(BB)、指形感受器(FS)。TS和FS都分为Ⅰ型和Ⅱ型。雌蜂和雄蜂上TS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TSⅠ和TSⅡ在雌雄间的数量无显著差异。雌蜂ChS、FSⅠ的数量显著大于雄蜂相同类型的感器数量;雌蜂BB、FSⅡ的数量显著小于雄蜂相同类型的感器数量。PS、CaS、MS的数量在雌雄蜂间无显著差异。观察发现,从触角基部到端部,感受器类型和数量越来越多,密度越来越大。【结论】雌、雄蜂触角感受器的总量较为接近,但不同感受器数量、大小和分布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跳小蜂科昆虫中存在钟形感受器;大蛾卵跳小蜂的触角鞭节可能在寄主定位、识别、产卵等过程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自然湿地与人工修复湿地在维持鸟类生物多样性上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别,为进一步推进崇明东滩互花米草控制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提供参考。【方法】对比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自然湿地与人工修复湿地上各月鸟类观测数量、种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种数量所占比例的差异,并对两种湿地中鸻形目、雁形目鸟类种类、数量及共有的优势种、常见种鸟类进行两两配对的Kendall相关性分析。【结果】自然湿地与人工修复湿地鸟类种群相似度为0.36,全年鸟类生物多样性及均匀度方面自然湿地低于人工修复湿地。两种湿地的鸟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鸻形目鸟类的数量及种类、雁形目鸟类的种类有显著差异(P< 0.05),而鸟类总数量、种类及雁形目鸟类数量无显著差异。在自然湿地中,鸻形目鸟类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占62.92%); 在人工修复湿地中,雁形目鸟类的数量最多(占50.20%)。在鸟类迁徙过程中,两种湿地的雁形目鸟类变化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鸻形目鸟类无此特征。7种优势种及常见种鸟类的变化中,两种湿地中记录到的雁鸭类存在显著的种内及种间相关性; 两种湿地记录到的4种鸻鹬及白鹭的数量变化无显著种内相关性。【结论】人工修复湿地为多种途径东滩自然保护区的水鸟,特别是雁形目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而鸻形目鸟类更偏好栖息于自然湿地,所以除开展人工湿地修复工程外,保障未被破坏的自然湿地不受外界干扰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栎丽虎天牛成虫触角感器类型、数量及分布特征,为其行为和电生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利用扫描电镜对栎丽虎天牛雌雄成虫触角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栎丽虎天牛雌虫触角明显短于体长,雄虫触角短于或等于体长。雌雄虫均有4种类型11个亚型感器,分别为锥形感器6个亚型、毛形感器3个亚型、刺形感器和钟形感器各1个亚型,按感器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钟形感器。锥形感器分布于触角鞭节,毛形感器在触角各节都有分布,刺形感器主要分布在柄节、梗节、鞭节第1~2亚节和部分鞭节亚节的端部,钟形感器分布在雌虫鞭节的第7~9亚节和雄虫的第3~4亚节。感器数量和类型从触角基部向端部逐渐增加,雌虫感器数量多于雄虫。【结论】 触角端部是感受化学物质的主要部位,鞭节第6~9亚节是电生理试验的首选部位。雌虫触角数量感器较多,表明其在接收性信息素和寄主挥发物方面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各感器的功能需要结合行为和电生理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西藏地区野生石榴种质资源,分析西藏野生石榴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野生石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13对SSR引物对3个自然群体共42份西藏地区野生石榴种质资源材料DNA进行PCR扩增,毛细管电泳检测扩增片段长度,使用GenAlEx和Arlequin等软件对SSR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3对引物共检测到44个等位基因,平均3.385个,引物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香农信息指数(I)、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量(PIC)分别为1.971、0.771、0.481和0.393。3个野生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香农信息指数(I)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1.867、0.646和0.421,林芝b(LZb)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其他2个群体。AMOVA分析表明,群体内遗传变异高达88.43%,3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16。种质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划分为3个亚群,结果与种质地理来源具有一定关联性。遗传结构分析显示西藏野生石榴有4个可能的基因库来源。【结论】13对SSR引物可用于西藏野生石榴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等研究。西藏野生石榴种质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林芝b(LZb)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遗传结构复杂,且含有最多的野生种质采样点,可予以优先保护。  相似文献   

17.
21份木槿栽培品种表型多样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木槿品种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为改良现有木槿品种、开发新品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多样性分析,对21份木槿栽培品种的10个数量性状和24个质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木槿品种资源表型多样性丰富,24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4.175 8~4.392 3,10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4.217 9~4.384 7;基于表型性状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为22时,可将21份木槿品种分成浅色类、深色重瓣类及单瓣类三大类型。通过主成分分析,花色数、花瓣长度、花瓣内部次色、花瓣次色的分布等9个主成分可以反映29个性状的基本特征,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88.960%,表明花越大、花色越艳丽的木槿品种观赏性越强。在相关性方面,花晕相对花瓣面积大小(HAS)、花瓣次色的分布(DPS)等花部性状与花瓣内部次色(ISCP)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大于0.800,叶柄的长度(LP)与叶片长度(LL)、叶片长度(LL)与叶片宽度(WL)、重瓣性(PS)与花瓣具裂(PC)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3、0.702、0.796。【结论】21份木槿栽培品种表型多样性丰富,花朵的外部形态与色彩是木槿分类的主要依据,树形、生长习性、叶片基部形状也对其形态分类有较大影响,这可以为木槿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新品种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荔枝挂果末期荔枝蒂蛀虫防治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荔枝是华南地区著名的热带水果之一,荔枝蒂蛀虫是危害荔枝的主要害虫,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防治费用。探讨荔枝蒂蛀虫成虫的防治指标和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荔枝蒂蛀虫的科学防治提供指导。【方法】于海口市三门坡镇一荔枝种植园内,采用整株套罩和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荔枝蒂蛀虫成虫的接虫数量与荔枝蛀果率之间的关系,设置无接虫为空白对照组,分析荔枝蒂蛀虫的防治指标与经济允许损失水平。【结果】不同处理组之间蛀果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接虫数增加,荔枝蛀果率也随之升高,最高蛀果率为55.75%。荔枝蒂蛀虫接虫数与蛀果率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13.442x-1.484,R2=0.983 5。【结论】荔枝蛀果率与荔枝蒂蛀虫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防治荔枝蒂蛀虫的平均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2.27%/株,平均防治指标为0.28对/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