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定量研究省域层面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以及分析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是完成"十二五"和2020年碳强度下降指标的关键所在.以吉林省为例,运用STIRPAT随机模型,采用有偏估计岭回归方法对人口、经济、技术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模拟,并检验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同时,引入脱钩指数法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相对影响程度较大,是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经STIRPAT模型检验,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未出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处于相对脱钩状态,这也从另外一方面验证了目前两者之间不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假说.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0年~2015年数据,利用Tapio弹性脱钩模型和生态足迹、碳排放模型实证研究了河南省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脱钩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STIRPAT模型分析河南省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脱钩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河南省2000年~2015年资源消耗量和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呈下降趋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二者的关系呈现出由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的态势.资源环境压力受制于经济规模扩张、人口数量增长,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资源利用率提高,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呈下降趋势,其中经济规模的扩张是制约经济与资源环境脱钩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找寻城市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阻碍因素,以期为城市节能减排、平衡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与指导,将Tapio脱钩模型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相结合,分析了8个不同城市2008—2019年碳排放的脱钩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的脱钩类型随时间动态变化;2)在影响碳排放的5个因素中,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促进碳排放增长,能源强度抑制碳排放增长;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效应因地区而异。因此,为促进城市低碳集约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绝对脱钩,应考虑在城市自身发展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人口、产业和节能减排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从碳排放总质量和碳排放强度方面对宁夏1980—2010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用STIRPAT模型进行岭回归函数拟合,探讨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脱钩指数进一步分析了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为实现宁夏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强脱钩,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依据1999~2012年安徽省工业经济与能源消耗的相关数据,利用脱钩理论测算了安徽省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并借助LMDI分解模型对安徽省工业碳排放变化指数进行了分解,结果显示:1999~2012年安徽省工业碳排放与能耗持续增长,且碳排放增加速度明显高于能耗增长速度;1999~2012年安徽省工业碳排放脱钩经历了弱脱钩→扩张复钩(增长连结)→弱脱钩的变化,且能源效率因子对脱钩起促进作用,能源结构因子对脱钩起抑制作用;在碳排放强度变化指数的分解中,能源强度变化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关键因素,能源结构与工业结构变化对减排效应不明显。该研究旨在为安徽省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工业转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与“双碳”目标的矛盾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本文选取西北地区2011-2019年的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核算能源消费碳排放,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方法,研究了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产出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水平的影响;构建Tapio脱钩模型,对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指数进行测度,并分析了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研究表明:1)陕西省是西北地区碳排放量最大的省份,其次是新疆、甘肃、宁夏和青海. 2)经济产出和人口规模会促进碳排放,与经济产出相比,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较小;能源强度会促进碳减排;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作用存在两面性. 3)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均有向强脱钩转变的趋势;陕西、甘肃、新疆和青海的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了强脱钩.这些结果丰富了碳排放驱动因素与脱钩效应的相关研究,为西北地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削减碳排放提供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促进贵州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贵州省2002—2013年能源消费结构为基础数据,通过自上而下、LMDI分解法,对贵州省碳排放进行定量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贵州省碳排放总体呈持续增长,其中经济因素和人口规模对贵州省碳排放起促进作用,且经济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能源强度的降低是促进碳排放减少的主要途径;贵州省碳排放与经济之间主要以扩张负脱钩和弱脱钩状态为主。  相似文献   

8.
“30 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探讨碳排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利用碳排放系数法和 STIRPAT 模 型、Tapio 脱钩模型 基于 2000—2019 年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 31 个省(市、区)农业碳排放量 旨在摸清我国省域农业碳排放的 时空变化规律 探究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 找到农业减排路径 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碳排放量从 2000 年的 27 795.18 万 t 增长到 2019 年的 28 396.16 万 t 增长 2.16% (2)得益于农业生产能力以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农业碳排放强度下降大 从 2000 年到 2019 年 下降了 79.47% (3)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城镇化率、农业技术水平以及农业人均 GDP 对农业碳排放量有显 著影响 (4)2001—2019 年 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 并从弱脱钩逐渐向 强脱钩转变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东北三省碳排放、能源消耗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面板数据模型.经过对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1995—2014年20年的CO_2排放量的估算,并对CO_2排放量,能源消费量以及GDP进行脱钩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后吉林省、辽宁省以及黑龙江省通过产业转型、能量减排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吉林省、辽宁省以及黑龙江省碳排放、能源消耗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经济与环境友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终端能源消费视角,在全面测算2005—2020年中部六省生产和生活部门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LMDI方法将两部门碳排放因素分解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碳排放系数和人口规模、能源结构、人均能耗强度、碳排放系数,再通过Tapio脱钩模型分析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1)生产部门中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能源强度是工业和第三产业碳排放主要抑制因素,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对第一产业碳排放起主要抑制作用。生活部门中人均能耗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起主要的推动作用,碳排放系数对生产和生活两部门碳排放都产生了一定的抑制效果;(2)研究期间六省脱钩状态总体上得到了优化,当前除山西省外,其余各省已实现弱脱钩,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更是达到了强脱钩阶段。  相似文献   

11.
通过自上而下的计算方法,测算了安徽省1995—2015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采用Tapio模型对安徽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进行分析,并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安徽碳排放、人均排放与经济发展整体上以弱脱钩为主,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发展以强脱钩为主;碳排放量与GDP、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均存在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0—2012年的经济发展数据,结合"自下而上"分部门的计算方法,计算各类车辆碳排放值,运用脱钩理论对陕西省经济增长和车辆碳排放量之间进行定量分析,明确各年份的脱钩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2年陕西省车辆碳排放中,载客汽车的贡献值最大,车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扩张性负脱钩与弱脱钩交替特征.得出应从科技投入、提高汽车使用效率等方面来开展公路交通减排工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依据1999年~2014年安徽省37个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及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利用脱钩弹性指数对工业行业碳排放及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并构建碳排放脱钩驱动力模型对各行业驱动类型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安徽省大部分工业行业碳排放量呈现逐期增长态势,但个别行业亦存在波动变化现象,且工业碳排放呈现向少数行业集中的趋势.研究时段内,多数行业呈由扩张性复钩→增长连结→弱脱钩→强脱钩的逐渐过渡趋势,说明工业行业经济增长对能源碳排放的依赖程度在不断降低;能源利用效率变动是抑制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且抑制作用不断加大,而行业内部碳减排技术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减排效应变化不明显.因此,安徽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低碳减排战略应是在进一步深化节能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重点加快行业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及能源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利用脱钩分析工具,选择工业经济增长与工业煤炭消费量、废气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以及二氧化硫浓度、二氧化氮浓度,评价了南京近10年经济增长与大气环境污染的脱钩状态。结果表明:2003~2012年,南京经济增长与大气环境污染脱钩状态总体上处于增长弱脱钩和强正脱钩,但是部分大气环境污染因子的脱钩状态出现短暂的恶化情形;从最近3个五年规划时段脱钩状态来看,"十一五"时期最好,"十二五"时期次之,"十五"时期较差。提出了南京市实现经济增长与大气环境污染脱钩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翻耕、播种、农机总动力等6项主要农业投资活动碳源,测算了陕西省1990—2012年的农资碳排放量,并运用Tapio脱钩模型对陕西省农资活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陕西省农资活动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为251.85万t和879.29kg/hm2,分别比1990年年均增长9.74%和13.07%;在空间上,农资碳排放总量区域差异明显,呈现陕南陕北关中的特征,碳排放强度则呈现关中陕南陕北的特征;农资碳排放总量与农业经济发展间主要呈现扩张负脱钩关系,各区域脱钩特征为:陕北以强、弱脱钩为主,关中以负、弱脱钩为主,陕南表现弱脱钩现象,且弱锐钩趋势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下而上”的交通碳排放计算方法统计全国及各省的铁路、航空、水运和道路的年度交通碳排放,分析了2000—2020年中国交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并使用Tapio脱钩模型探究中国交通碳排放脱钩状态。研究发现:(1)2000—2020年,中国交通碳排放总量从23774.41万t增长至139051.47万t,2004—2011年为高速增长期,2012年以后增速开始放缓;(2)2000—2020年,道路碳排放一直是中国交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航空交通碳排放的占比小幅增加,铁路和水运碳排放的占比则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3)2000—2020年,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大地区的交通碳排放量持续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4)2000—2020年间,中国交通行业碳排放和经济发展呈现出“相对脱钩”的总体态势,北京、上海等省份已进入“强脱钩”状态。  相似文献   

17.
重点研究甘肃农业碳排放时序结构特征及未来碳排放趋势,以期为甘肃农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参考。采用排放因子法对甘肃2005—2021年的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采用Tapio脱钩模型研究甘肃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基于扩展STIRPAT模型结合岭回归分析方法预测甘肃2022—2030年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甘肃农业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但增速下降,农业碳排放强度先增加后降低;畜牧业对农业碳排放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翻耕、化肥、农膜;甘肃农业碳排放脱钩弹性类型主要为弱脱钩、弱负脱钩、强脱钩3种状态,其中弱脱钩为主要类型;2022—2030年甘肃农业碳排放将持续降低,未来应继续巩固种植业固碳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提升各农业主体的低碳意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贵阳市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选择,其中,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则是"低碳经济"的一个核心内容。贵阳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将导致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本文根据2000年以来贵阳能源消费数据,对其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碳排放的规律以及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能从理论上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科学的基础资料;在实践中能为决策者制定有效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双碳”目标下各省市面临的减碳压力,利用 Tapio 脱钩指数分析法、LMDI 模型,结合重庆市经济发展数据和碳排放数据,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预测其达峰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看,重庆市近 15 年来碳排放量有所升高,但年度碳排放量仅占全国同期的 1% ~ 2%;从煤、油、气、电四大能源行业的碳排放量占比结构看,煤电的碳排放占比明显下降,油、气的碳排放占比显著上升;重庆市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情况较好,一直处于扩张相对脱钩状态;重庆市碳排放量主要受城市化、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三大因素的影响;根据预测结果,基准情景下,重庆市碳排放将在 2034 年达到峰值,峰值在 2. 06 亿t 左右,达峰情景模式下,预计将在 2029 年达峰,碳排放峰值约为 1. 85 亿t,比传统模式下少 0. 21 亿t。 最后,为重庆市绿色发展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清洁低碳、高效多元的能源体系、加速绿色工业、绿色交通、技术创新等对策建议,对各地制定实现“双碳”目标的具体措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2年~2016年山西省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采用碳排放和碳足迹模型,估算了该时段山西省在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的碳排放和碳吸收状况,并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消费结构对土地资源碳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山西省土地利用不合理,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占到总碳排放量的99%,林地与草地的碳吸收量远不能抵消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煤炭的碳足迹远高于其他能源类型,占总碳足迹的87. 2%;平均地均碳排放强度是地均碳吸收强度的69. 5倍,山西省面临着巨大的碳排放压力.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改变高能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降煤增气合理化能源结构,方可使山西省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