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研究自1992-1994年,引用JLHarper(1977)的构件结构理论和种群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四川山斑苦竹,在无性系立竹构件种群水平上,选择生境参数,无性系种群生活史或动态参数和斑苦竹的生物学参数等三个方面的32个指标,分析了自然和人工林斑苦竹无性系种群。  相似文献   

2.
天然毛竹无性系种群的结构动态与数量统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命表和生存曲线对海子坪天然毛竹无性系种群的结构动态和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分株年龄的鉴别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毛竹无性系种群随分株年龄增加,所占的分株比例逐渐减小;(2)天然毛竹无性系种群动态生命表中的生存曲线介于B型与C型(凹型)之间,是一条较为平缓的凹型曲线,反映出整个同生群幼体的死亡率较高,成体的死亡率降低并且接近于不变;(3)静态生命表中的生存曲线介于B型和C型(凹型)之间,总的趋势反映出B2型生存曲线的特点,说明该种群具有死亡率较恒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斑苦竹无性系种群能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引用Harper(1977)的构件结构理论,将四川缙云山的斑苦竹分为构件、分株和无性系种群三个层次,分别研究了它们的能量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斑苦竹各构件单位的平均能值为枝(18.178MJ/kgDW)>秆(17.969MJ/kgDW)>叶(17.583MJ/kgDW)>根茎(17.505MJ/kgDW)>(17.371MJ/kgDW)>根15.380MJ/kgDW);无性系分株的平均能值随着年龄级  相似文献   

4.
巴山木竹无性系种群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巴山木竹(Arundinaria fargesii E.G.Camus)混交林中采用邻接格子样方法、样线株间距法取样,研究了巴山木竹无性系种群分布格局,并用克隆生长系数的变化揭示了无性系种群的克隆生长型动态。结果表明,巴山木竹无性系种群的分布格局在各年龄范围均是集群分布,格局规模即斑块大小均为92.16 m2,格局强度(RDD)达到3.89;说明巴山木竹无性系种群聚块(密距段)分株数是间隙(疏距段)分株数的3.89 倍。格局纹理为38.17 cm,即从一个聚块(密距段)到另一个聚块(密距段)的聚块平均间距是38.17 cm。巴山木竹无性系种群的克隆生长型中以合轴型分株占主导地位。从巴山木竹种群各年龄范围均保持强集群分布格局并有随时间进程逐渐加强的趋势来看,该种群可能受到了较大的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5.
1981—1985年先后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和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自熊坪建立了竹子生态研究区,研究竹子的种群动态变化和干物质产量,估计对大熊猫的负载能力.根据样方数据统计分析,糙花箭竹的年均增长率为12.9%,年均死亡率为8.5%,净增率为4.4%;冷箭竹年均增长率为10.3%,年均死亡率为9.1%,净增率为1 2%;拐棍竹年均增长率为8.6%,年均死亡率为10.6%,每年递减2%.根据地上部分生物量统计,拐棍竹年均净初级生产量为3.6 t/ha,糙花箭竹为3.0 t/ha,冷箭竹为1.5 t/ha.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40个园林绿化竹种的病虫害状况、断梢率、平均竹生长指标和优势竹生长指标的调查统计,采用集对分析方法对各指标作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白眼竹、橙绿鞘苦竹、川竹、吊丝球竹、吊丝竹、箭竿竹、烂目竹、美丽箬竹、孟竹、绵竹、坭竹、清甜竹、爬竹、水粉单竹、箬叶竹、肾耳唐竹、髯毛箬竹、肿节少穗竹、长叶苦竹(狭叶青苦竹)、毛算盘竹和油苦竹等21种为试验地的适应竹种.  相似文献   

7.
福州琅岐风景区景观林朴树种群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琅岐风景区朴树种群的调查材料,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空间代时间"方法编制了其静态生命表,并绘制了生命过程种群密度变化的亏损率曲线、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生存函数曲线,分析了朴树种群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朴树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在其生命过程中存在2个死亡高峰,分别出现在Ⅱ,Ⅴ龄级的年龄阶段;生存分析引入生命表中的几个函数能较好地说明朴树种群的结构和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了解山西霍山华北落叶松种群的生活史动态特征,以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的方法以及分段匀滑技术,编制华北落叶松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并用4个生存函数曲线进行种群的生存分析;同时结合谱分析方法,分析了霍山华北落叶松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霍山华北落叶松种群年龄结构呈现纺锤形,属于衰退形种群.(2)华北落叶松种群的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Ⅱ型,即对角线型,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在第Ⅳ龄级出现峰值.(3)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华北落叶松种群具有前期稳定、中后期锐减和末期衰退的特点.(4)种群动态谱分析显示,霍山华北落叶松种群动态除受基波影响外,还具有明显的小周期波动,谐波4处的周期波动可能与华北落叶松进入生理衰退期有关.  相似文献   

9.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无性系种群结构与生长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刺槐克隆种群的种群结构和生长动态.结果表明,刺槐克隆种群中幼年分株数量较多,死亡率较高;成年个体数量较少,死亡率较低,而且相对稳定,种群数量结构成金字塔型;无性系产生分株的时间较晚,分株的数量正处于上升阶段.无性系中刺槐基株的基径、高度、冠幅远远大于分株.刺槐分株在幼年时期高生长和冠幅的生长均较快,当生长到一定的年龄逐渐缓慢下来.克隆分株的生长、数量动态主要受克隆整合的内部调节机制和外部环境中灌木层、草本层竞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了三清山小花木兰(Magnolia sieboldii)天然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曲线、生存函数曲线,利用谱分析研究了小花木兰种群的更新动态.结果显示:(1)三清山小花木兰种群结构存在波动性,趋于DeeveyⅡ型;(2)小花木兰死亡率和消失率趋势一致,均在Ⅳ和Ⅸ龄级出现峰值;(3)生存函数曲线表明,三清山小花木兰种群中树数量出现锐减现象;(4)谱分析显示,小花木兰种群动存在Ⅸ龄级小周期波动,这一波动与小花木兰进入生理衰老期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设计了一套能排除外界新蚊卵产入的特定年龄生命表的研究方法。从1984年至1988年,共组建了15个自然种群生命表。通过生存曲线分析得出,在食物营养丰富生境下,曲线呈明显的上弓形,虫体大多活到生理寿命后死亡;而在食物营养贫乏生境下的生存曲线上弓形不明显,虫体在幼虫期便大量死亡。结合医学昆虫研究特点,采用上下代成虫数建立种群趋势指数,并提出两项趋势指数,较全面地揭示了种群的趋势动态。关键因子及虫期分析得出,种群关键虫期为3~4龄幼虫期,其次为1~2龄幼虫期,而食物营养因子是整个自然种群的关键因子。种群密度制约性分析得出,1~2龄幼虫致死因子的作用是密度制约的。  相似文献   

12.
冰冻灾害后,采取施用复合肥、有机肥、竹类专用肥及清林4种不同复林措施,对孝顺竹竹林的发笋、退笋、地径及高生长的变化进行了连续观测和数据分析。试验表明:孝顺竹发笋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下旬,历时2个多月,发笋量呈偏正态分布,施肥可提高提前发笋量且提前发笋时间相对集中;发笋盛期和末期退笋数明显增加,退笋多发生于高度30 cm以下,成竹率随着退笋率的升高而降低;地径生长主要集中在10 d以内,竹笋-幼竹高生长呈“S”形曲线;处理样地中的发笋量、成竹率、地径、高度指标均比对照样地中的高。各复林措施对冰冻灾害后孝顺竹竹林的恢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中施用有机肥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选取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群落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段,设计11个样地,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乌金山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外貌、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群落学特征,并对该群落的环境概况进行分析,计测了不同地段上群落的频度、盖度指标和不同层次上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在乌金山海拔950 m-1450 m之间,群落分为乔、灌、草3个层次,乔木层为油松单优组成,外貌特征上以地面芽植物为主.其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海拔高度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海拔的升高,森林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呈上升趋势,均匀度指数呈平缓下降的趋势,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不明显;乌金山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明显受群落类型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群落结构越复杂,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越大,均匀度指数越小.  相似文献   

14.
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后,在崇义县选取了2块竹阔混交林固定样地,连续5年监测了雨雪冰冻灾害对竹阔混交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雨雪冰冻灾害后的5年内,林内郁闭度先减小后增大,新生毛竹数量明显增多。阔叶树种多的乔木植物层样地毛竹死亡率为9.8%,伴生树种死亡率为8.7%;伴生树种少的样地毛竹死亡率为72.0%,伴生树种死亡率为40.5%。乔木植物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生物多样性等指数变化较小。雨雪冰冻灾害后,竹阔混交林下物种种类数和物种个体数总数都增加了,但增加幅度都较小。2块样地的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很小,丰富度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加或减少的幅度都不超1.0,均匀度指数增加或减少的幅度均不超过0.2。可见,雨雪冰冻灾害干扰后5年对竹阔混交林植物多样性影响较小,这可能与毛竹生长恢复较快有关。  相似文献   

15.
对栖息在竹林内的濒危物种扁颅蝠的种群数量及其生活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扁颅蝠种群数量在6月份有一个明显的低谷期;种群数量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不同洞穴扁颅蝠的数量,受到竹子的自然死亡、风等外力对竹子的破坏作用、洞穴内小环境的变化等环境因素影响.通过对扁颅蝠进行标记研究显示,扁颅蝠并非固定在某一竹洞内居住,而是在不同的洞穴之间交换栖息,或者是一个扁颅蝠的家族拥有多个栖息的洞穴.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样方调查,比较了入侵种斑地锦和土著种地锦的生长特征和竞争能力.结果表明:斑地锦的有性繁殖效力显著高于地锦,其果穗数和果穗长明显大于地锦,而营养生长效力显著低于地锦,其叶面积则明显小于地锦,说明斑地锦较多地投资于繁殖生长,而地锦较多地投资于营养生长.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明显降低了入侵种斑地锦和土著种地锦的平均每株果穗数、果穗长、单株地上生物量和单株总生物量,且地锦的种间竞争能力(相对邻里效应指数)显著大于入侵种斑地锦,表明入侵植物斑地锦目前不能对广泛分布的地锦发生竞争取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江苏宝华山地处亚热带北缘,青冈为其森林群落的重要组成树种。对青冈种群动态进行研究,可了解该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演替动态,同时为森林保护策略的制定和人工林的演替促进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宝华山设置1 hm2的固定样地,对样地内 432 株青冈个体进行定位并每木检尺; 根据胸径大小将其划分为 10 个径级,采用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探讨了该物种的种群动态; 采用点格局方法(Ripley’s K-Function)对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青冈种群径级结构呈类倒“J”形,自然更新良好,属增长型种群; 个体的最高和最低死亡率分别出现在第 5 和第 6 径级,存活曲线接近于 Deevey-Ⅱ 型; 随研究尺度增加,青冈种群呈现由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到均匀分布的变化,而不同年龄段个体的变化规律略有差异,幼树、小树、中树和大树随空间尺度加大,变化规律同种群一致,老树则多呈随机分布。【结论】青冈在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种群可长时间维持稳定的状态。为促进宝华山乃至整个宁镇山脉人工林向更加自然稳定的方向发展,建议人工抚育时,适当补植青冈幼苗,促进林分更新。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给出人口的最速控制的一个简单实用的计算方法,任取理想总人口P,利用最速控制的解的表达式求出对应的生育率曲线、人口状态函数和总人口变化曲线;再改变P,使对应的总人口变化曲线于2000年时等于给定的W_0值;根据2000年的总人口目标及人口状态的最速控制要求,得到理想人口目标及达到此目标的最速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干旱条件下伐桩注水对毛竹光合蒸腾特性的影响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为毛竹林节水灌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试验毛竹林中选取10 m×20 m样地9块,设置3个伐桩注水处理CK(0个)、T1(12个)和T2(18个),测定各处理2年生立竹的光合蒸腾生理指标及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①不同处理下毛竹净光合速率(Pn)与蒸腾速率(Tr)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为单峰曲线,均无“光合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日变化均表现为T2>T1>CK。②各处理下毛竹水分利用效率(EWUE)均为双峰曲线,随着注水伐桩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全天基本表现为CK>T1>T2。③不同处理下对毛竹净光合速率起最大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不同,CK处理为空气相对湿度(φ),T1和T2处理为光合有效辐射(RPAR); 各处理下对毛竹蒸腾速率起最大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均为大气CO2浓度(Ca)。④各处理下毛竹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主要决定变量均为RPAR; T1和T2处理下毛竹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主要限制变量均分别为空气温度(ta)、φ,而CK处理分别为φ、Ca。【结论】注水伐桩数量与毛竹净光速率和蒸腾速率正相关,而与水分利用效率负相关。增加注水伐桩能够显著提高毛竹的光合蒸腾能力,增加毛竹光合产物的积累,并且可以改变环境因子对毛竹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