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BP神经网络动态性能的不足、适应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自适应Elman神经网络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模型。通过对比不同隐含层数的Elman预测模型的预测误差,选取最小误差的隐含层数作为自适应Elman预测模型的隐含层数;根据不同的训练集和预测集的输入,自动调节Elman隐含层节点数,实现隐含层节点数的自适应,寻求具有最佳隐含层节点数的预测模型,提高了风电功率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结构翅片管换热器变工况实验数据,研究神经网络模型在水-空气翅片管换热器性能预测方面的可行性.建立2排管、3排管翅片管换热器在制冷、制热工况下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优化并确定单隐含层和双隐含层情况下较优的网络结构,模型预测误差达到1%左右.以指定结构翅片管换热器数据作为测试集,对比单隐含层和双隐含层网络模型在性能预测方面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制冷工况,双隐含层模型不能提高模型精度,反而会因为过拟合导致部分参数的预测精度降低;对于制热工况,双隐含层模型在预测结果精度上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光伏发电功率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准确及时的光伏发电功率预测对电网的调度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了一种基于PSO与ELM组合算法的短期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模型.该模型通过调整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不同阶段的寻优重点,为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设定出了最佳网络参数,避免了ELM随机产生输入层权值和隐含层阈值造成的网络不稳定问题.同时结合传统神经网络和ELM网络隐含层节点选取原则为组合模型,设定了最佳隐含层节点数,提高了模型预测精度.实际算例验证了组合算法模型能够有效提高短期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4.
岩石硬度是露天矿山爆破参数设计的重要依据,为了精确判断岩石硬度,以1190E型牙轮钻机为研究对象,利用传感器采集钻机的工作参数,通过现场取样和室内试验获得对应的岩石硬度,分别运用2层和3层结构的BP神经网络建立岩石硬度的识别模型。研究发现当BP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集较大时,两层结构的BP神经网络,岩石硬度预测值与目标值的相对误差随着隐含层节点数的增加而减小;而3层结构的BP神经网络,岩石硬度预测值与目标值的相对误差在隐含层节点数为8时达到最小值,之后随着隐含层节点数的增加而增加。结果表明:3层结构的BP神经网络比两层结构的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对岩石硬度识别结果的精度更高,其绝对误差均小于0.04,相对误差均小于0.7%,均能满足判断岩石硬度的精度要求,可以为露天矿爆破参数设计中岩石硬度的识别提供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灰色RBF-NN的陀螺随机漂移误差建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测量中存在的陀螺随机漂移误差,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RBF神经网络的预测建模方法.首先采用时间序列的饱和嵌入维数确定RBF神经网络模型输入层的节点数;其次采用灰色聚类法对输入样本进行分类,以确定RBF神经网络模型隐含层的初始节点数;最后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RBF神经网络的冗余隐含层节点实施删除,以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最小结构的RBF神经网络模型.将其应用到某型挠性陀螺随机漂移误差的预测建模中,可得预测模型的精度为90.33%,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收集到的长春市及周边地区各类钻孔资料,运用软件GMS建立了长春及周边地区的三维地层结构可视化模型,与实际地质(地形)情况较为吻合,清晰地反映出长春地区地层结构情况,通过软件还可观察地层任意位置的剖面情况。将神经网络引入其中,当输入钻孔坐标(x,y,z)、地层厚度及地层深度时,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出对应地层的地质时代和岩性,采用结构为5-13-5的BP神经网络(单隐含层)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1.12%,其最小误差为7.50%、最大误差为15.71%;采用改进后的结构为5-11-7-5的BP神经网络(双隐含层),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64%,其最小误差为3.63%、最大误差为6.59%,完全满足预测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围岩收敛变形预测精度,依托阳山高速铁路隧道,基于贝叶斯参数优化的经验模型预测收敛变形的趋势项,然后采用支持向量回归算法修正经验模型的预测结果,据此构建基于组合模型的高铁隧道围岩收敛变形预测模型.将均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误差作为评价指标,与同类型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表明,经验模型的预测值与目标值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一致,但对于数据中的波动部分,预测值与目标值存在较大偏差.误差修正模型较好地预测数据中的波动部分,对提高预测精度效果明显.在2组实测数据中,组合模型预测值的均方误差相较于经验模型降幅分别达到97.0%和93.4%,且较同类型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8.
极限学习机(ELM)因其运算速度快、误差小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随机给定输入权值和阈值可能导致隐含层节点无效,因此,ELM通常需要增加隐含层节点数来提高预测精度,从而导致网络泛化能力不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和声搜索算法的极限学习机网络(HS-ELM),采用和声搜索算法不断调整ELM输入权值和隐含层阈值矩阵选取最优以达到优化网络的目的。最后通过两种复杂度不同的非线性函数拟合加以验证。结果表明,传统ELM网络平均预测误差为0.31×10-3%和1.6%,HS-ELM的平均预测误差为0.01×10-3%和0.4%。证明和声搜索算法优化后的ELM网络在同等情况下所需的隐含层节点数和预测精度均优于传统ELM网络的。  相似文献   

9.
新建隧道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线施工过程中极易对既有运营地铁线产生不利影响,而广泛采用的超前预注浆尚处于以经验性选取注浆施工参数的阶段,导致工程事故频发。为此,首先以开挖段地层物性参数、地层位移变化值作为输入层,注浆施工参数为输出层,构建了基于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的注浆施工参数预测模型;其次,以MAPE(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作为预测精度评价指标,采取试算法对BP神经模型参数(隐含层节点数目、学习率)进行了探讨;最后,将提出的BP神经网络用于指导工程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当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隐含层节点数为9、学习率为0.01、训练次数为20 000以及精度目标值为1×10-4时,模型适用性评价显示预测值与监测值之间最大相对误差为19,平均相对误差均低于13,说明提出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可行;进一步的工程应用结果表明:采用预测的注浆施工参数进行注浆后掌子面稳定、开挖过程中未发生隧道塌方等事故,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研究成果也可在隧道下穿其他结构或建筑物灾害防控注浆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将人工神经网络应用到降雨量插值研究中,综合考虑影响降雨量的多种因素.提出并构建了基于隐含层节点数可调节的BP人工神经网络降雨量插值模型.应用该插值模型估算湖北省宜昌地区的一次大到暴雨天气的降雨量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采用BP算法分别对3组样本数据进行插值得到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7.71%,远远低于采用距离反比加权法插值估算的平均相对误差52.71%,精度提高了15%.当隐含层节点数为6,即BP神经网络采用3-6-1的模型结构时,估算的误差精度最佳,其平均相对误差为30.33%.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样本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将得到的新样本数据集输入神经网络,构建F/10家族木聚糖酶氨基酸组成和最适温度的主成分分析神经网络(PCANN)模型.结果表明,当学习速率为0.07、动态参数为0.8、Sigmoid参数为0.96,隐含层结点数为5时,模型对温度拟合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4.97%,绝对误差为3.03℃.同时,方法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预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4.68%,平均绝对误差为3.55℃.  相似文献   

12.
泥石流平均流速是防治工程设计的重要参数,其设计预测精度直接影响工程投资.应用模糊优选神经网络模型,以模糊可变识别模型当优化准则参数等于2,距离参数等于1的特例为神经网络激励函数,研究隐含层在不同隐节点数情况下的泥石流平均流速预测精度,并以精度最高的隐节点数构建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 对云南蒋家沟黏性泥石流平均流速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预测精度较高,有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船舶航迹航速预测精度,提出一种模块化神经网络MNN(modular neural network)船舶航迹航速预测方法。首先,利用归一化互信息与专家知识确定预测目标的辅助变量从而分解任务;然后,将RBF(radial basis function)神经网络和Elman神经网络用于子网络搭建,使用减法聚类算法确定初始子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误差反馈方法将RBF神经网络训练的最大误差所对应的样本作为隐含层新增神经元并通过粒子群算法PSO(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优化RBF神经网络学习参数,运用性能函数动态调整Elman神经网络隐含层神经元数目以此构造模块化神经网络对目标进行预测;最后,实验结果表明模块化神经网络预测精度与网络结构均优于传统BP与RBF神经网络,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木聚糖酶氨基酸组成与最适温度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基于均匀设计(UD)的神经网络(NNs)构造法,构建F/10家族木聚糖酶氨基酸组成和最适温度的数学模型.当学习速率为0.1、动态参数为0.6、Sigmoid参数为0.9,隐含层结点数为7时,该模型对最适温度的拟合和预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6.61%和1.78%,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43℃和2.00℃,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4.13℃和1.46℃.  相似文献   

15.
针对含有[C4mim]Br和K3C6H5O7/H3C6H5O7的双水相体系在不同pH值的相平衡数据,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对其进行了关联和预测,提出了隐含层节点数和误差控制值的二维寻优法,获得了较为满意的计算精度.与热力学方程对比显示,所建模型的精度与Wilson方程基本相当,优于NRTL方程.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缺乏小时尺度上PM_(2.5)浓度统计预测模型以及已有模型预测精度对训练数据的依赖问题,利用天津市环保物联网监测到的污染物及气象数据,建立了PM_(2.5)小时浓度预测的多元时间序列模型(ARMAX),并提出一种模型在线自适应改进方法:设定模型评价指标并实时监测,当模型预测精度超标时对模型进行在线更新.将改进后的模型应用于天津市的9个监测站点,用2013—2014年的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均方根误差RMSE20,μg,平均绝对误差MAE20,μg,拟合优度R20.9,能够在小时尺度下有效地预测PM_(2.5)浓度,可以为突发性PM_(2.5)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精确地对数控机床热误差进行预测及补偿以提高其加工精度,针对单独使用灰色模型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机床热误差建模的不足,并利用这2种模型在数据不同处理阶段的优点,提出一种基于灰色模型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层级模型的数控机床热误差建模方法。根据机床关键点温度数据和热误差数据,首先建立多个不同数据序列长度的机床热误差灰色模型作为前处理层,然后把经过前处理层前处理的热误差和实测热误差分别作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的输入和输出,作为后处理层,以进行预测精度校正。利用该方法在一台精密卧式加工中心上进行建模实验,并与单独使用灰色模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预测精度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灰色模型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层级模型的数控机床热误差建模方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更强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解加工精度预测模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精确地预测电解加工精度,采用了BP神经网络的方法进行建模.在分析影响加工精度主要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BP神经网络模型的特征参数,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输入层和中间隐层的维数,从而确定了模型的结构.用试验参数对模型结构进行训练,最终建立了一个用于电解加工精度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的精度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误差可以控制在10%以内,具有很高的精度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9.
用神经网络中的:BP网络建立了烟草类消费价格指数预测模型,首先选定历年数据为训练组,初步确定烟草类消费价格指数预测网络结构,然后计算出网络各层上的权重值,并使其达到稳定,通过比较网络精度,确定其最优隐含层层数和各层节点数,从而确定烟草类消费价格指数预测最优模型,使用了LevenbergMarquardt优化方法,克服了传统BP算法收敛速度慢,难以确定隐含层和隐含层节点数的缺陷,从而使学习时间更短,运用该模型对城市居民烟草类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了预测,用检验样本验证训练结果,绝对误差为-2.0,相对误差为2,0964%,预测某城市3年烟草类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97.3752,97.3973和97.400O。获得了可信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采用BP算法的多层感知机模型的蛋白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误差反传(BP)算法的多层感知机模型,对嗜热蛋白和常温蛋白进行模式识别.通过增加训练数据及多种检验方法检验模型稳定性及泛化能力,探讨蛋白分子大小对识别效果影响.结果表明,当动态参数为0.2,学习速率为0.5,隐含层节点数为11时,该模型在自一致性检验、交叉验证和独立样本测试3种检验方法中的识别精度分别为91.5%,88.2%和92.1%,其表现优于一些常见的模式识别算法,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泛化能力.此外,对于较大的或者中等大小蛋白质分子,其识别的精度都较高;而对于较小的蛋白分子,其识别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