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以山西省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两大子系统为研究对象,借助物理学中耦合理论构建旅游供需系统耦合协调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探究省域尺度下旅游供需水平与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2008-2018年山西省旅游供需系统整体上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且存在显著相关特征;(2)2008-2018年旅游供给与需求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平稳增长,具体发展阶段表现为: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步协调、中级协调五个耦合协调等级阶段,鲜明反映出省域尺度下山西旅游供需由无序性失调转变为有序性协调的总体现状;(3)旅游核心供给子系统与旅游环境子系统二者优先快速发展,旅游服务变化小且相对稳定、旅游交通子系统呈稳定滞后状态凸显.  相似文献   

2.
县域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和空间要素配置的基本单元。通过构建县域旅游竞争力评 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借助最优参数地理探 测器模型(OPGD)分析县域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 力整体水平较高,各县域空间分异特征显著,高值区集中在西部呈带状分布,低值区在东部片状分 布;(2)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主导影响因素分别是旅游公共设施资源、旅游业发展实 力、旅游资源、经济发展实力、社会经济支持力,各影响因素对县域旅游竞争力的交互作用呈现出 双因子增强的效果;(3)经济发展实力、社会经济支持力和生态环境支持力对县域旅游竞争力的影 响并不是简单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旅游景区是旅游资源的集聚地和集中展示地,是旅游吸引力的根本来源,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空间载体,目前对旅游景区的投资成为旅游投资的重点。本文以旅游景区投资项目财务评价为题目,提出了旅游景区投资项目财务评价研究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旅游景区投资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研究旅游景区投资项目的性质归属和特点,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对旅游景区投资项目财务评价的关键因子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营销已成为旅游景区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文章以西南 地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构建包括微博活跃度、微博内容覆盖度、微博传 播力三个方面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微博营销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西南地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微 博营销的综合评分及排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各省份国家5A级旅游景区微博营销发 展不平衡,一些建成时间较早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微博平台建设更加全面,官微影响力更大,其 中微博传播力的建设对景区微博营销起关键作用。文章从联合营销、提升内容丰度、开展营销活 动、创新营销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微博营销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自驾游的通达性是决定旅游目的地能否顺利承接旅游客流的关键。目的地旅游景区间的通达性影响着其整体吸引力,关系着游客的有效停留时间和深度旅游体验。运用距离度量法和可达性模型,对六安市旅游景区的自驾旅游交通可达性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通达性水平定级评价。研究发现:六安市景区自驾游整体通达性良好,自驾游网络结构围绕金安、裕安区形成优势核心区,并逐渐向周边县域景区辐射减弱;不同景区自驾游通达性存在较大差异,天堂寨、万佛湖旅游景区的自驾游通达性水平较低,其知名度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为迎合周边自驾游趋势,应完善交通道路规划、优化自驾游线路设计、增强景区联动,塑造大别山旅游整体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选取相关指标,从旅游业发展业绩、旅游竞争潜力、旅游环境支持力三个方面构架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合肥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合肥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收集有关数据,利用基尼系数、重力模型、皮尔逊相关检验等方法分析我国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利用大数据计算不同级别旅游景区的旅游吸引力,并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各级旅游景区的基尼系数整体较低,空间分布比较均衡,区域差异不大.(2)除1A景区的地理重心位于我国几何重心的东北方向以外,其他级别旅游景区的地理重心都位于我国几何重心的东南方向,说明我国东南地区旅游资源更丰富.(3)A级旅游景区级别越高,“帽子”越多,旅游吸引力越强.不同区域同级别旅游景区吸引力呈现较大的差异.(4)计算区域旅游吸引力时,不同级别旅游景区权重赋值依次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0.00)、5A景区(9.25)、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79)、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4.5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84)、4A景区(3.55)、国家级森林公园(2.99)、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9)、3A景区(1.67)和2A景区(1.44),并据此构建了旅游资源吸引力计算模型.(5)根据本研究构建的模型测算出的旅游资源吸引力与各省份的旅游总接待人数之间在1%显著水平下表现出了高度相关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其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旅游业发展水平.针对近年来我国旅游景区失信问题严重、信用管理体系缺失、信用监管困难等情况,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反映旅游景区信用状况的指标进行层次分解,确定指标权重,最终得出影响旅游景区信用水平的关键指标主要体现在信用品格及服务能力2个方面.依据研究结果,提出强化信用管理体系及信用文化建设、构建旅游信用监管体系、努力提升景区服务质量水平、重视游客满意度在信用评价中的作用、推行旅游景区信用等级评定、构建旅游景区信用联合奖惩机制等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对旅游景区实行信用管理,助推旅游景区信用水平提升提供指导,促进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旅游市场规模、旅游产业效益、旅游教育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了2006—2016年湖南省旅游"市场规模-产业效益-教育水平"(旅游"M-P-E"系统)耦合协调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6—2016年湖南省旅游市场规模与旅游产业效益发展水平整体呈交替上升趋势,个别年份存在波动异常,旅游教育发展水平呈震荡下降态势,发展走势稳定性欠佳,不同时段三大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位序关系更替显著,旅游"M-P-E"系统发展脱节现象突出;2006—2016年湖南省旅游"M-P-E"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并呈"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勉强协调—中级协调"循回起伏式演进特征,耦合协调等级普遍偏低,研究期内三大子系统一直处于磨合发展期,以2012年为时间断面,前期表现为旅游教育超前发展,后期则成逆转态势.最后,从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旅游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构建现代旅游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旅游"M-P-E"系统优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综合分析城市体育旅游竞争力水平,以山东省滨海城市为例,从体育旅游资源保障力、旅游业绩竞争力、社会经济运行力、基础设施支撑力和生态环境支持力5个维度构建了40个评价指标,运用综合评价法测度了这7个城市体育旅游竞争力水平.得出以下结论:山东省滨海城市体育旅游竞争力层级分明,体育旅游的资源依托性现象仍比较突出;各城市需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症下药,开发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滨海体育旅游前景光明,山东滨海地区体育旅游需要进行区域整合,走一体化道路,提升整体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抖音粉丝量数据,运用空间分类、核密度、最邻近指数等研究方法,对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从空间分异看,各省、市的旅游经济发育水平存在差异,其中上海、湖南、湖北等地的景区网络化水平较高,而四川、安徽等地较低.同时,从格局分布看,较高及高关注度景区在江浙沪一带呈集聚分布,在四川成都呈孤立分布,中低关注度景区分布范围广,但整体上东密西疏.2) 从空间集聚看,整体呈现出“双核引领,多点驱动”的结构特征.3) 从空间结构看,中高关注度景区在空间上呈均匀型分布,低、较低关注度景区呈集聚型分布.从集中程度来看,上海、江西、贵州的集中水平较高,而安徽、四川、重庆、湖南等地较低.4) 从虚实差异来看,景区网络关注度虽然打开了市场,但由于发展差距过大,导致整体发育水平并不高.5) 从各因子的影响力度来看,宣传力度以及实体建设水平对地区网络旅游经济的解释程度较高,经济支撑力、网络化水平次之,交通条件及服务水平的解释力较小.  相似文献   

12.
2010年8月2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丹霞"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中国丹霞"的龙头丹霞山,更是处在如何管理开发旅游景区大讨论的风口浪尖。广东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有着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无愧为世界自然遗产。但目前丹霞山在管理、开发、保护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申遗成功后的丹霞山景区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如丰富旅游产品、建设配套设施、加大宣传力度、大量引进专业人才等。除此之外,丹霞山景区还应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完善管理机制、制定员工激励机制,使丹霞山不论在自然风光,还是在服务管理方面,都无愧为"丹霞"旅游名胜地。  相似文献   

13.
张泉  葛敬松  李喃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4,24(10):4255-4264
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顺应全域旅游与文旅深度融合新趋势,开展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资源格局的研究,能够为示范区后续开发建设提供思路与导向。借助平均最近邻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解析示范区内A级景区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示范区A级景区整体分布不均衡,呈现集中分布特征。②示范区内A级景区显现“两主、四次”的空间格局,呈现“Y”字型分布态势。③遗产点密度因子驱动力最强,经济发展因素对A级景区空间分布影响程度较大,自然环境因素驱动力较弱;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多数因子聚类特征表现明显;交互探测结果表明两种因子共同作用强于单因子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黎明景区是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君山国家公园最先开发的一个景区.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仍然处于旅游发展起步阶段,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国内学者有关丽江老君山的研究文献可知,对黎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仍然缺位.  相似文献   

15.
旅游业作为一项与文化相关程度极高的产业,它的各部门与环节无时无处不是与文化发生着联系,文化品位的提升关系到景区吸引力的大小。本文以天河潭为例,就如何将地域文化运用到景区旅游开发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为自然风光为主的景区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来临,居民旅游出行模式与旅游空间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推动“交通模式—旅游结构”的互动发展变得日益重要.通过研究青海省106个A级景点和43个自驾车营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交通可达性,分析县域等时圈内自驾车营地与A级景点的协调程度,划分不同等级协调性区域,进而采用空间关联方法来分析青海省旅游空间格局.研究表明:①青海省旅游空间结构以西宁市为核心集聚分布,景点和营地分布空间格局演变的方向逐渐向南部和西部发展,沿交通网高核密度区形成旅游廊道,全省A级景点的平均可达性时间为2.47 h,自驾车营地平均可达性时间为3.35 h;②自驾车营地与A级景点的耦合协调性与可达性程度呈现区域一致性,中低可达性区域的耦合协调性较低;③自驾车营地和A级景点可达性呈较强空间集聚格局,冷热点区以西宁市区为兔形之首呈现中心—外围结构,由核心热点区逐渐过度到外围冷点区,推进自驾车营地建设向南部和西部通道扩散.为了增强全域自驾旅游可达性,提升青海省旅游空间结构的协调程度,应注重中低可达性区域自驾车营地分期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快速发展产生的现代化驱动力与旅游业发展表征的流动性力量对林区乡村地域景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天柱山核心景区为案例地,重点研究受旅游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三个村落,通过借鉴国内外地域景观的概念及分类理论框架,构建多维度乡村地域景观分类指标体系,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质性研究等方法,剖析旅游业驱动下的林区乡村地域景观的演化特征,结论如下:1) 天柱山核心景区土地利用类型产生较大变化,2000—2020年间,建设用地由零星点状集聚成片,且片状面积逐年递增.2) 人工景观变迁以乡土建筑与聚落形态为主,呈现由分散向集聚变迁的态势,居民点多沿交通廊道呈带状分布,建筑风格承袭传统皖南流派.3) 乡土文化、节庆活动、语言政策等非物质景观顺应文旅融合时代要求,经历了从破碎化、边缘化向旅游场域中心迈进的过程,居民身份认同与地方认同也因此得以提升.林区乡村地域景观是“三生”空间、农耕文明与村落文脉的承载,在林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此,研究提出保护乡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加强产业合作,彰显人文魅力;顺应时代要求,创新发展路径的林区乡村地域景观重构策略,以期为林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情况间接反映区域旅游业布局和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本文从山西省4A(含5A)级旅游景区入手,采用旅游地理学的近邻点指数法研究山西省4A(含5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得出的结论为局部聚集、整体离散通过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扩散演化予以简单分析,提出了在空间扩散中应注意发挥积极近邻效应作用,避免恶性竞争,开发非替代性旅游资源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对于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研究在分析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基础上,以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凝练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底、智慧转型、文化赋能和产业优化”思想内核,识别了绿色生态冲突、产品创新不足、服务体系滞后、内生动力不足等关键性障碍,针对性地提出了以绿色和生态优先为发展主调、以文化与品牌IP为产品的主打、以游客体验感为消费驱动内核、以人才与运营管理为关键保障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研究拓展了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构建,实践路径可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地访问、问卷调查等方法得知,在河南省A级以上景区内开展体育旅游活动的多为自然景区,有民俗活动、水上、山地、冰雪等多种项目;旅游资源多样的地市,景区开展体育旅游活动较多,反之较少;各地市开展体育旅游项目的景区数量与自然景区数量呈明显的正相关,与人文景区数量呈负相关等特征.同时对河南省景区内开展体育旅游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