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区域科技创新涵盖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指在一定区域内,一定区域背景下,由科学、技术、教育、经济等诸要素形成的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由政府、教育科研单位、中介机构构成的区域系统。它依托区域科学技术创新实力,有效地利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协调区际间的科技合作与竞争,实现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人才、知识、投入)的高效配置与结构优化,促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一定的支撑能力,是实现黄河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基于黄河流域2010—2019年7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首先构建了生态经济发展指数;然后主要通过动态面板模型,探究了科技创新对生态经济的影响作用及地区异质性;随后探讨了产业结构和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以及环境规制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显著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经济的发展,且呈现出由下游地区、中游地区到上游地区逐级递减的态势,上游地区科技创新对于生态经济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机制研究分析表明,科技创新能够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绿色技术创新来间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经济的发展。环境规制能够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其能够倒逼企业转型升级、降低污染,从而增强科技创新对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河南科技》2011,(3):7
<正>即:创新人才队伍和整体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创新体制和管理与科技创新及其社会价值实现途径的客观规律不相适应;创新资源、要素的结构和布局与我国经济社会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不相适应;科技创新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与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国家、社会、人民的期待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科学文化的氛围、理念、精神、追求,是科技创新的必备条件,对大学教育来说尤为重要.大学教育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已任,科学文化的教育薰陶至关重要.大凡一流大学,都离不开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都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环境,科学精神决定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  相似文献   

5.
易振 《河南科技》2007,(7):31-31
<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具有基础性和主导性的地位。培养更多具有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合格加特色”人才是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确保经济有持久发展的重要措施,科技创新能力在当今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要把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作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工作,集中力量,开展重大技术创新,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本文将对贯彻落实科技创新战略,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做一探索。  相似文献   

7.
王彰奇  杨霞 《河南科技》2012,(12):72-73
<正>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与模式,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整合利用现有涉农科技资源并将其转变成特色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是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基础作用的需要,是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作为新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港应该立足于促进政府的农业、科技部门由"项目管理"向"资源管理、知识服务"的职能转变,着眼于培育涉农科技创新服务主体、整  相似文献   

8.
<正>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精英的重要途径.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也对提升大学生本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1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正>区域创新能力是促进一个地区取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其经济竞争力,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及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本,就是民族素质和科学技术,就是教育和人才.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但是,在推动科技与体制创新的工作中,我们遇到一系列认识上、政策上、实践上的问题。困难和矛盾。如果处理不力,势必影响我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本文从对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的认识出发,就市场主体与科技活动主体分离、科技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关系、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等问题及有关对策谈谈个人的思考。 基础研究要加强,特别是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公益性的基础研究要切实受到重视。对此,政府责无旁贷,全社会赞助也是不可少的。但同时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2.
王燕 《河南科技》2023,(4):155-158
【目的】提出河南省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路径,为中部地区缝合经济与科技“两张皮”,促进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提供建议。【方法】以河南省科技创新、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内容,通过数据搜集、分析和整理,对比国内北京、广州等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发展较为先进的省份,比较分析河南省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性难题。【结果】河南省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已经取得不少成就,但还存在科技创新的适应性有待提高、可操作性不具体、与经济协同融合不够、数字化覆盖面不广、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结论】河南省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力吸引高新技术人才,优化体制机制,拓展核心城市或重点领域的辐射力,以促进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是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的要求、富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使命。当前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路与方法也必须由传统的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其中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正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正>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其强弱是衡量一个区域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尺度。它是区域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是区域创新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客观、科学地评价各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对采取合理的科技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外已有较多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科技进步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这就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加强对区域科技进步的监测与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通过对近5年河南省科技进步统计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对科技进步状况作以简要评价,以期为制定区域科技创新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工作的核心要求.目前,就教学层面而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然而,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地区能否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是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根据安阳市特定区域的实际情况创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安阳市区域经济快速协调稳定发展,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科技、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今后区域技术创新工作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处理好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子系统,其特征既强调特性和个性,又具有开放性,需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同时,必须把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紧密…  相似文献   

18.
<正>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主要阵地,要实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有机结合,关键在于寻求新的研究生教育创新模式,提高广大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而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恰好就是国家研究生教育创新计  相似文献   

19.
代伐  薛志勇 《河南科技》2012,(12):44-46
<正>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围绕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核心问题,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企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增强发展后劲、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结合河南省相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基本情况,与周边进行对比,对河南省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最近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根据我市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如何通过创新走农业发展新路子,我经过多年从事农业科技与经营的实践,体会到农业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才能解决好种植、加工、成本问题;必须注重经营创新才能解决农副产品的价格、市场和效益问题。科技与经营创新的结合才是解决农业增效问题的根本出以 一、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农业的今天,科技进步,使农业得到发展。目前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