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筑波市物质材料研究机构近期发表了如下研究成果;停在顶棚和墙面上的昆虫感觉到足部容易打滑后,会通过搓去足部的污垢增加摩擦。  相似文献   

2.
日本筑波科学城的建成,反映出日本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新的面貌。《日本筑波科学城》一文介绍了该城的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系统、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建设经验,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1985年筑波博览会标志着日本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时期。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二次大战后的重建又使日本的资源和能源转向民用生产的基础结构上去,日本现代的这个第三阶段必将给这个国家指向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日本科学技术厅在1984年11月给政府的报告中指出,日本在应用研究和开发方面赶上了其他发达国家之后,对于将来究竟应如何发展下去,已经没有现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 90年代初 ,在日本NEC公司筑波实验室的一次偶然发现把世界带进了碳纳米管时代。今天 ,人们对碳纳米管的研究兴趣仍有增无减 ,本文作者就这 1 0年来的相关进展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5.
1990年10月,光动力学研究中心在日本东部的仙台市成立,中心的主任是日本科研体制尤其是文部省最直言不讳的批评者之一:西泽顺一.这再次表明物理和化学研究所(RIKEN)与众多政府资助的实验室的不同之处.这个中心是RIKEN试图摆脱陈旧和老化的日本科研体系的许多努力之一.除此以外,1984年RIKEN在筑波建立了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现  相似文献   

6.
距东京东北六十公里的筑波(Tsukuba)是一座驰誉世界的科学城.在进行了二十多年的基本建设,耗费了一万多亿日元后,日本政府终于在筑波建立了一个设备最完善、机构最完备,人员最庞大的科研中心.政府管辖下的四十六个研究机构,二所大学以及一万一千名科学家在那里工作,真可谓群英荟萃,济济一堂,充分显示出日本有志于在各个科研领域问鼎世界的雄心.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三十多家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也将接踵而至.  相似文献   

7.
10年前,科学城的成就还很难预料.1970年在东京北部建立了筑波,但是,这个“城市”缺乏足够的商店、学校和交通设施.然而,1980年夏季以来,筑波一片繁荣景象.1985年筑波科技博览会带来了许多旅馆、商店和饭店,5年后,这里已云集了众多实业公司  相似文献   

8.
筑波,这个标志着日本高新科技水平的科学城,经过了近30年的筹划建设,现在已是一座现代化的与美国的“硅谷”一样齐名的城市。在2700公顷的学园区内,现已有95个研究所,它们分别由政府、企业财团和一些大的社团、大学投资兴建。在今年的科技周期间,有45所研究所对外公开开放,还有十几所将在本年的其他时间开放。在筑波陪同我们参观的是日本科技厅的研究交流官佐藤虎三,他对中国客人十分友好。我们第一站——理  相似文献   

9.
邢志忠  周顺 《自然杂志》2008,30(6):319-323
由于对基本粒子物理学中的对称性破缺问题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美国芝加哥大学恩里科•费米研究所的美籍日本物理学家南部阳一郎(Yoichiro Nambu)、日本筑波高能加速器研究中心的小林诚(Makoto Kobayashi)和日本京都大学汤川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益川敏英(Toshihide Maskawa)被授予200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文将简要介绍他们获奖的工作,以及与之相关但尚未解决的宇宙的物质-反物质不对称难题。  相似文献   

10.
正基于摄像头的巡航系统196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所的SRI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开始研发一款拥有车轮结构的多功能机器"Shakey",它可以执行开、关灯这样简单的动作。虽然Shakey始终只能在室内执行任务,但是其内置的传感器和软件系统都开创了自主自动导航功能的先河。1977年,日本筑波工程研究实验室抛弃了人们之前一直使用的脉冲信号控制方式,开  相似文献   

11.
最近完成的边读乐谱边奏电子风琴的音乐家机器人,双手双足巧妙活动,纤纤十指轻扣快弹的公开表演,将于今年在日本举行的“科学万博——筑波85博览会上公开演出。这台名为 WABOT2的机器人是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院加藤一郎研制小组在WAM—2机械手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WABOT—2已经完全能够媲美人类:读  相似文献   

12.
日本科学家发现了圆柱形碳分子,因为它类似于fullerene或“buckyball”,故称为“buckytube”。该圆柱形碳分子象石墨中一样由排列成六角形的碳原子片组成。这种碳原子不象在C_(80)的fullerene中那样形成封闭笼子,而是形成开端圆柱。圆柱形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晶体结构,并且这种碳六角形围绕螺旋线扭成螺旋形。buckytube包含多达50个同心圆柱。这种螺旋结构在蛋白质、DNA和细菌中是熟知的,但在无机物中只在fullereneC_(75)中曾见到有这种结构。筑波的NEC基础研究实验室的电子显微术专家S.Iijima试图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中检验buckyball时发  相似文献   

13.
我曾有机会在日本群马县高崎市研修一年。初到异国他乡,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也不同。刚到日本那几天,日方专门请老师给我们讲当地的历史、风俗习惯和生活常识,还专门拿出一天时间给我们讲解如何处理垃圾。拿到培训时间表,我看到要用一天的时间讲述如何处理垃圾,忍不住笑了,心想日本人真是没事找事,倒垃圾这点小事也能讲一天。培训那天,一位中年女教师来为我们上课,她简单介绍了本地区的垃圾分类,然后给我们放了一部有关垃圾分类的录像片。通过这部片子,我才知道,日本人将垃圾分类做到了极致。这让我大开眼界,难怪需要一天时间来讲解呢。  相似文献   

14.
1994年4月18日~24日是日本国第35届科技周。应日本科技厅之邀,中国科协考察团先后访问了东京、筑波、奈良和大阪市。 1960年,日本内阁在制定战后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时,提出了振兴科技的六项措施,作出了开展科技周的决定:“为加深全体国民对科技的关心和理解,进一步振兴我国的科技,决定设立科学技术周。” 35年来,“科学技术是国家发展之本”、“与时间赛跑,用科学奔向未来”等科技周主题口号引导、鼓舞着日本人民用双手和智慧创造自己美好的家园,使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这个民族得以立于世界前列的基础。 1987年以来,在中国主要城市的一些省、自治区连续举办了“科普周”、“科普之夏”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对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应该看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仍是一项急需进行的艰巨而有历史意义的重任,需要各级领导和社会的参与、支持。 为把日本科技周的情况介绍给国人,本刊特邀中国科协普及部同志将所见所闻整理如后。希望通过此文使社会各界人士更加重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我们愿与共和国的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一起把普及科学知识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愿社会各界都来支持和开展科学普及活动。  相似文献   

15.
今年6月8日,日本科学家将不久前认定出约1000个与脑血栓有关的人体基因申请了国际专利。据新闻媒体报道,申请国际专利的是日本大学先进医学综合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该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石川表示,他们下一步将详细分析这些基因的作用,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开发脑血栓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 国际媒体认为,日本的行动不过是时下最时髦的基因抢夺──人类进入新世纪后的一场新的圈地运动中的一个插曲。 如今,人类有限的基因资源正在进行着一次性分配,获取基因效率最高和数量最多的企业,有望利用其基因专利来垄断未来的生物和制药工业市…  相似文献   

16.
<正>3月14日,日本首次发现的113号元素Nihonium——"鉨"的命名仪式在日本学士院会馆举行。13年前,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一个科研小组在埼玉县和光市的实验设施里合成了113号元素。他们在仁科加速器研究中心,用原子序数30号的锌与83号的铋碰撞发生核聚变的方法,于2004  相似文献   

17.
到日本旅游,和扇一般是人们必买的纪念品之一。而且日本和扇古今的讲究很多,现在它已经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亮点。 日本的主体民族称为“大和”,所以带有日本特色的东西,前面常常被冠以“和”字,比如和歌,是日本体裁的诗歌;和服,是日本风格的衣服;至于和风烧乌,那就是日本口味的烤鸡了。不过,很多带“和”的东西并不真的是日本土产,比如闻名世界的和服,实际上脱胎于中国唐代服饰,至今很少变化;和食则包含了印度人钟爱的咖喱饭。关于和扇的来源,历史有争论,日本人普遍相信的一种说法认为,它是比较“地道”的日本产物。  相似文献   

18.
漂来的码头     
《大自然探索》2012,(8):61-61
2012年6月初,在2011年3月特大地震海啸中脱离日本三泽市港口的一块码头在历时一年多、航程8000千米的海上漂流后,抵达美国俄勒冈州海岸,被当地媒体形容为“外星母船降临”。这块长20米的码头上面覆盖着共100吨重的亚洲蟹、海星、海藻、海胆、藤壶、海蜗牛及其他生命形式。  相似文献   

19.
自从美国人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瘦子”、“胖子”两颗原子弹之后.人们都为爆炸后的核威力而恐惧。在这次原子弹袭击中,有数十万人丧生,两座大城市瞬间变成焦土。对这样一个神秘可怕的怪物,历史上却曾有人用双手把原子弹掰开过。听起来十分荒唐,可这是事实。这位“超人”就是加拿大科学家斯罗达博士。  相似文献   

20.
透过纳米管     
成族的最新成员、世界上最小的试管──纳米管,比其他任何已知的物质都要坚硬.在电子工业中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1991年夏天,“足球热”(巴基球)曾一度席卷整个化学领域。就在前一年,亚利桑那和海德堡的研究工作者发现了制得可供观察和保存量的富勒佛──有名的、足球形的60个原子的碳分子的方法。当时一场碳科学的革命眼见得就要兴起。自首次发现痕量C60以来已有6年,世界各地的化学工作者都极想熟悉这种碳的新的存在形式,它毕竟是科学上已知的、工业上很有用的两种材料——石墨和金刚石的第三个“同胞”。筑波日本电气公司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