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朱世豹 《世界科学》1997,(11):19-23
你可曾想到诸如人体的两手或两眼的对称(近似对称)现象的后面,正深深地隐藏着主宰我们这个世界的法则!对称会感染人的视觉,它常与人们对美的感受相联系。本文尝试从关注具体物体的对称性出发,进一步讨论物质世界对称的本质问题———物理对称性。1.物理对称性尽管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已提示对称的重要性,但对称性正式成为物理学的一个热点却只有20多年的历史。所谓物理对称性是指物理量与物理定律的对称性,具体说它可包含三个环节,即物理量——~变换—~守恒。其中,物理量泛指坐标、作用量、量子数等等;变换包括变动、运算、操作…  相似文献   

2.
不论是人还是昆虫,都存在一个唯一的对称面将其分成互为镜像的左和右两个部分,不仅对外貌来说是如此,而且对内部器官(除少数如心脏等有偏外)来说也是如此,这就是两侧对称体制。植物往往有许多对称面,但这些对称面总是相交于仅仅1个对称轴,这即为辐射对称体制。对...  相似文献   

3.
令人注目的日本空间开发曹银达编译日本空间开发的历史并不算太长,自从1978年在日本北部传玉县建立了日本国家开发厅(NASDA)地球观察中心(EOS)开始接收美国的“陆地卫星”起,日本的摇感历史才真正开始。1992年9月,日本著名宇航专家毛利伟博士首次...  相似文献   

4.
吴岳良 《科学》2006,58(3):17-21
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对称和对称破缺的例子。自然界本身就充满了各种对称性,如许多动物的左右对称性、太阳的转动对称性、海星的五重对称性和雪花的六重对称性等。然而,不同种类的粒子、不同种类的相互作用,乃至人类生存的时空和物质世界以及整个复杂纷纭的自然界(包括人类自身),却都是对称性破缺的产物,如生命起源过程中DNA的左右镜像对称破缺等。  相似文献   

5.
王文清  龚龑  李晨 《科学通报》2002,47(2):117-121
生物分子的手性起源来自宇宙中手性力的影响.弱中性流宇称不守恒通过Z0子的交换结合长程库仑力作用于原子和分子产生宇称破缺能差(PVED).通过多种近代物理、化学方法:差分绝热量热法(DSC)、量子磁强计(SQUID)直流磁化率和交流磁化率测定、X射线四圆晶体衍射、低温固相核磁共振1H谱、低温拉曼光谱、超声法确定D-和L-丙氨酸(缬氨酸)在约270 K存在λ型二级相变,得出在Tc处的PVED为6×10-5eV/分子·K.同时提出了与Salam相变假说不同机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出色、美丽、独特",这是戈登·凯恩(Gordon Kane)对超对称性理论的赞叹词。凯恩是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的理论物理学家,已经对超对称性理论研究了将近30年。他和其他许多人都相信,这个理LHC中的ATLAS探测器在寻找预言中的基本粒子的"超级搭档"之努力是否已告失败?  相似文献   

7.
日本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可以协助老年人和肢残人行走或抬举重物的机器人套装。这种有混合助力假肢(HAL)之称的最新款套装2005年6月已在日本爱知县世界博览会上亮相。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探索》2011,(2):7-7
科学家最新报告说,一些种类的日本萨摩蜗牛的壳之所以左旋(向左绕圈),很可能是为了避免被天敌钝头蛇吃掉的厄运。  相似文献   

9.
经过近3年的酝酿和筹备,以解析人类共生微生物与健康关系为目标的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IHMC)近日在德国海德堡宣布成立。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欧盟委员会,以及中国、日本等9个国家的科学家出席成立大会并交流了各自的计划和进展。  相似文献   

10.
《科学通报》2002,47(6):438-438
第5届中-日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5th China-JapanWork-shop on Microgravity Sciences)将于2002年9月3~6日在中国敦煌(甘肃省)举行,会议由中国微重力科学与应用委员会(NSMSA)和日本微重力应用协会(JASMA)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NML/CAS)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CAS)、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CSSS)等单位协办.聂玉昕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H.Azuma教授(Osaka Prefecture Univ,Japan)任本届会议主席.会议的主题将涉及微重力科学领域的流体科学、燃烧和化学物理、材料科学和热物理特性、生物技  相似文献   

11.
陈学雷 《自然杂志》2006,41(6):391-400
2019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位天文学家,以表彰他们使我们理解宇宙的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方面的贡献。其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宇宙学家皮布尔斯(P. J. E. Peebles)获得一半奖金,以奖励他在物理宇宙学中的理论发现;瑞士日内瓦大学的马约尔(Michel Mayor)和瑞士日内瓦大学及英国剑桥大学的奎洛兹(Didier Queloz)分享了另一半奖金,以奖励他们发现一颗环绕类似太阳的恒星的行星。文章介绍这几位学者的科学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朱宏伟 《自然杂志》2010,32(6):326-331
  石墨烯--石墨的极限形式,具有独特的单原子层二维晶体结构,2004年首次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Konstantin Novoselov)成功剥离出来。2010年,二人因在石墨烯方面的开创性实验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作者从碳材料的发展史出发,结合石墨烯的结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综述了石墨烯领域的研究工作,对其发展趋势及将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3.
Jointly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a Xucun's group in CAS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National I.ab, in cooperation with Xue Qikun's research team in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tudied the super exchange mechanism in cobalt phthalocyanine (CoPc) thin films by using a low temperature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With high energy-resolution spin-flip associated inelastic electron tunneling spectroscopy, they explicitly identified the specific molecular orbitals that mediate the super exchange interaction between molecules.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物理学中各种对称性观念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振宁 《自然杂志》1997,19(6):311-315
对一位对称性的顶尖大师Frank杨,的确不需要我多介绍了.他大胆提出大自然该是怎样,是非阿贝尔的.令人多少感到惊异的是,大自然同意了.(引自Denys Wilkinson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质量之谜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物理学家们。直到1964 年,恩格勒、布绕特与希格斯才提出了生成质量的机制,此机制中预言的希格斯玻色子一直萍踪难觅。为搜寻该粒子,欧洲核子中心(Conseil Européen pour la Recherche Nucléaire,CERN)斥资60 亿欧元建设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2012 年7 月LHC 的超环面实验组(A Toroidal LHC Apparatus, ATLAS)与紧凑渺子线圈实验组(Compact Muon Solenoid,CMS)分别宣布找到了希格斯粒子。至此,人类也揭开了上帝粒子的神秘面纱,此机制的提出者也被授予201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6.
樊京芳  金瑜亮 《自然杂志》2021,43(6):441-450
20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3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理解复杂物理系统的开创性贡献”。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和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共同分享了1/2的奖金,获奖理由是“对地球气候建立物理模型、量化可变性并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乔治?帕里西 (Giorgio Parisi)获得另外1/2的奖金,获奖理由是“发现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中无序和涨落之间的相互影响”。文章介绍了这几位科学家的工作以及他们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施郁 《自然杂志》2022,44(6):455-465
文章解读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成就以及来龙去脉,详尽梳理贝尔不等式、量子纠缠及其相关研究的主要概念和里程碑,并深入浅出地讲解关键物理思想。  相似文献   

18.
王博  张江  王晓锋  韩占文 《自然杂志》2011,33(6):328-333
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在天体物理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美国科学家索尔·波尔马特、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布赖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他们通过Ia型超新星测距发现宇宙的膨胀是加速的,从而揭示了暗能量的存在。笔者将对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Ia型超新星与宇宙加速膨胀、暗能量以及Ia型超新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全面的介绍,并介绍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文章的最后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郭文祥  刘伍明 《自然杂志》2012,34(6):332-336
同为68岁的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David J. Wineland)分享了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突破性研究,让原本神秘的量子世界不再“与世隔绝”。在量子世界中,粒子行为不遵从经典物理学规律,人类对量子的观测更是难上加难。通过巧妙的实验方法,阿罗什和维因兰德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实现对单个量子态的测量和控制,颠覆了之前人们认为的其无法被直接观测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钱永忠 《自然杂志》2015,37(6):411-417
 20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Takaaki Kajita(梶田隆章)和Arthur B. McDonald,他们在分别领导的大气和太阳中微 子实验中发现了中微子振荡。这种现象表明中微子具有质量,相关实验结果是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重大发现。通过介绍 这些实验以及相关的物理,以期读者对中微子研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对物理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