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来揭示长江经济带2003—2018年间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空间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差异继续扩大,呈现出"东高西低"、"中心高边缘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城市群...  相似文献   

2.
如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地区发展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于"三生"空间评价体系,本文以湘江流域为研究区,运用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公式等研究方法研究分析了近15年来湘江流域"三生"空间时空分异格局并分析了其内在演化方向。结果表明:(1)近15年来湘江流域的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以扩张为主;生态空间明显缩减。(2)湘江流域"三生"空间演变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建设用地的需求剧增,从而占用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用地以及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3)3类空间在多个尺度上都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性,空间聚集特征明显。在研究期内生态空间自相关指数有所下降,表明15年间湘江流域"三生"空间的发展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对生态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破坏。(4)15年间生产空间重心向南偏东移动,生活空间重心向北偏东移动,生态空间重心向南偏西移动,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重心移动趋势较为缓和,生活空间重心移动趋势前期剧烈而中后期缓和。  相似文献   

3.
"三生空间"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序优化的"三生空间"能够保障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有力落实。本文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指数、比较优势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内30个城市的"三生空间"功能进行评价,并得到其国土空间特征及相应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的"三生空间"功能差异明显,基本呈现"强少弱多"的格局。生产空间功能方面,多数城市的生产空间功能得分差异不显著。生态空间功能方面,中原城市群内河南中部大片区域生态空间功能相对滞后。生活空间功能方面,大部分城市的功能评价等级为较低和低。(2)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三生空间"功能的耦合协调类型以轻度协调和轻度失调为主。从分布格局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边缘高内部低"的空间分布形态。(3)通过计算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三生空间"功能的比较优势指数,将中原城市群国土空间划分为6种优势功能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国土空间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4.
通过宜居城市的建设,可以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合理构建城市生态体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阅读大量有关宜居城市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对宜居城市进行理论分析,结合国内各市自身的城市特点,从城市经济、社会、居民生活和环境等方面选取指标,构建国内各市宜居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对国内某些程市的宜居性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产业空间联系是区域经济联系的核心内容,对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投入产出模型中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联系强度测度模型,并结合社会网络方法分析产业空间联系方向、分异特征及网络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联系强度以京九、京广、沪昆铁路为主要发展轴向两侧降低,主要联系方向具有中心和地域邻近指向性;(2)从空间分布形态来看,主要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点向四周降低,产业对外联系总量较低的区域基本分布在3个核心省会城市构成的三角区域周边,呈现核心—边缘特征,同时部分地区形成"洼地"和低值集中区;(3)从网络格局来看,主要以少数大城市为核心建立复杂产业联系网络,且发育不均衡;南昌、武汉、长沙、岳阳、宜春、常德等城市在网络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第5次、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县域GDP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指数以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县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及其空间耦合关联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呈不均衡发展态势,人口、经济二者的地理集中度指数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趋同性、一致性,且表现出较强的正向关联效应,在空间布局上总体呈"东高西低"分布态势;(2)2000-2010年湖南省县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呈两极分化发展态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人口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明显优于西部区域,且这种空间非均衡性愈趋明显;(3)全局Moran指数表明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分布呈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且集聚趋势有所强化;局部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进一步揭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是导致人口分布与再分布的主要驱动力,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联的东西部空间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的高低对于山区村庄规划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省永顺县为例,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对各影响因子开展单因子评价和多因素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永顺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分散,以散点状分布为主,农村居民点用地整体适宜性程度较低;(2)农村居民点分布受耕地、坡度、道路、高程的影响显著,其中,耕地影响最大,道路、高程、坡度次之,河流和集镇对居民点分布的影响较弱;(3)根据整治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集中建设型、优化发展型、控制发展型和生态迁移型4种整治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和村庄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哈尔滨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应用百度地图POI零售业网点点状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最近邻距离分析、叠加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哈尔滨市零售业网点空间集聚特征进行探究.研究发现:(1)零售业网点数量分布不均衡性显著,各行政区内各业态比例差异明显;(2)不同业态类型集聚程度不一,高密度聚集区集中在城市传统中心区;(3)零售业网点空间结构呈现"南聚北疏"的发展格局,城市中心区呈现"T"字形结构,且由中心向外围集聚程度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张家界天门山景区为案例地,通过采集新浪微博相关数据,运用客流集中度、空间自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时间、空间二元视角探究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客源地空间结构特征以及旅游节点空间结构特性.研究表明:(1)张家界天门山景区旅游季节性比较明显,7月至10月为出游旺季,1月为出游淡季;(2)旅游者的时间分布模式与旅游节点的空间性质具有较强的映射关系;(3)张家界属于"午后型"景区,各旅游节点时间分布模式以"午后型"居多;(4)"流动空间"的通程时间与签到率呈正相关关系;(5)省会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客源占比显著;(6)东部沿海地区、近地域地区出游潜力巨大;(7)旅游节点空间距离越近,"下游"旅游节点签到行为越容易导致"被屏蔽"现象.据此,展开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0.
以长沙市光明村为例,构建了农户生态适应性评价体系;通过权重计算和多元回归,对光明村农户生态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光明村农户生态适应性总体较强,其中旅游农户的生态适应性明显高于非旅游农户的生态适应性,特别是在生产适应性和生活适应性方面。具体指标体现在村委会举行环保宣传活动程度、家庭中参与旅游服务的人数以及生活污水处理方式。(2)从构建的生态适应性模型来看,农户生态适应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含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村委会环保宣传活动程度、村垃圾和污水处理方式、家中参与旅游服务的人数、外出主要交通工具、从乡村旅游获得收入占比以及生态政策知晓度等7个指标。(3)农户的生态适应性呈现明显的空间特征,即乡村主干道(游线)和主题公园(光明蝶谷)周围的农户生态适应性最高。(4)经济理性是农户生态适应性产生并发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最后,从生态适应性与人地和谐论的理论对接研究,生态适应性的系统化、动态化和实证对比研究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以东北城市为研究单元,通过对东北城市2003年、2008年、2013年、2015年的多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用熵值法估计权重,从而求出东北各城市的综合发展评分,利用ArcMap、Excel分析东北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空间与时间分异特征,分析东北城市贫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时空差异的原因,并寻找改善办法.  相似文献   

12.
探讨城市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格局,对合理规划与建设服务型城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湛江市中心城区POI数据,结合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从空间方向与空间距离2个角度分析研究区生活性服务业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在空间方向上,各类服务业沿城市主干道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延伸,围绕居民与生活服务业呈环状分布,整体布局呈一主一副的双核心结构;湛江湾沿岸服务业集聚程度高于内陆地区与城市边缘区.(2)在距离尺度上,服务业集聚程度随距离变化而变化,在0~6 km范围内呈显著聚类模式分布,其中医疗卫生服务行业集聚程度最为显著,旅游休闲行业则最弱.  相似文献   

13.
提高城市的宜居水平,构建幸福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人们的共同理想.从科学性、代表性原则出发,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城市环境、人口情况、交通状况四维目标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因子分析法,综合运用SPSS、EXCEl等软件,求得了城市宜居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最后对提升城市宜居水平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陇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平面形制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地理学切入,结合Google Earth Pro地图、ASTGTM2地理信息模型、ArcGIS 10.4软件地理统计分析模块,综合运用空间趋势分析、空间相关与变异分析、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对陇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平面形制的地理分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陇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平面形制在东西方向、南北方向均有空间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高度的空间相关性;在空间分布特征上,主房通面阔由陇南地区中部区域及两当县区域向其他区域递减,主房通进深由宕昌县、礼县、西和县一带向其他区域递增,主房平面比例以3个极值圈层向其他区域递减,主厢房高差由陇南地区北部向东南方向递增.总体上,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建筑科学与技术因素是引起陇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平面形制地理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针对淮海经济区的宿迁、连云港、宿州、商丘、济宁、枣庄、徐州和淮北这8座城市的宜居水平进行研究,建立衡量城市宜居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说明了宜居城市建设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使用因子分析计算城市宜居水平的综合得分,给出8座城市的宜居水平排名,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15年山东省人地关系演变过程与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为例,构建人地关系演变协调度、耦合度和响应度模型,并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识别人地关系演变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2002—2016年山东省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由0.043 8增长到0.974 5,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由0.409 1下降到0.304 0,后又回升至0.749 1;②人地关系从良好协调状态转向高水平协调状态,耦合度经历了从拮抗阶段到磨合阶段向高水平耦合的跨越,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表现出由"胁迫效应"向"促进响应"的转变过程;③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有效利用、经济效益、区际关系、环境规制强度、生态系统修复、市场化指数对人地关系协调起正向驱动作用,而当前空间均衡状态起负向驱动作用。研究对缓解山东省区域人地矛盾、推动区域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人口空间化研究是地理研究的关键问题,随着3S技术的发展及数据可视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如何获取高精度的人口空间分布数据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人口基数大及人口增长迅速的河南省为研究对象,以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DMSP/OLS稳定夜间灯光数据、人口普查数据等为数据源,基于统计人口密度数据,将研究区划分为3部分。结合逐步回归分析理论,建立人口空间化模型,并在县级、乡镇级下对人口空间化结果进行精度评价,生成1 km×1 km人口密度格网图。结果表明:(1)对河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区空间化,由精度验证结果可知模型效果较好;(2)在平均人口密度较高的县市,误差相对较小,说明该模型在人口稠密区空间化精度较高;(3)河南省人口空间化分布总体上呈从四周到城市中心递增的特点,人口分布圈层结构明显,主要向城市中心聚集,呈现由"圈"到"点"的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建设城市,力图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城市环境的所有特征几乎都发生改变,也便带来了极大的一些不良生态后果,直接亦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19.
绿色空间格局和热环境是与城市居民活动息息相关的重要元素,绿色空间格局通过植被覆盖的程度和形态影响城市宜居环境,而热环境则以地表温度的形式表现出来。本文利用Landsat 8 OLI_TIRS卫星遥感影像资料,通过反演法得到长沙市核心城区植被覆盖情况和地表温度数据,初步分析了长沙市植被覆盖度和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长沙河东地区主要为密集的建筑用地,植被覆盖度显著低于多山多水的河西地区;地表温度河西显著低于河东,临水区域温度是低温中心区,而地表温度最高值却位于研究区域最东——芙蓉区东部。同时植被覆盖度与地表温度之间的显著性系数为0.00、相关性R值0.167,呈极显著负相关,可见城市的宜居温度与植被覆盖度之间关系密切,为建设更加优化的城市环境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综合考虑社会、自然、环境和经济4个方面,提出指标体系,计算各指标权重,用于评价城市生态环境适宜性的保证程度.结果表明,制约齐齐哈尔市创建生态城市的最大因素是在经济方面,重工业产值比重(P43)指标所占的权重最大,为0.211 2.环境质量持续性适宜度属于Ⅴ级水平,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缓慢,工业欠发达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